解决内训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做到“有形、有质、有品、有效”
l有形——企业的内训体系建设的整体形态
l有质——内训师队伍的能力水平
l有品——品牌效应和品质精度
l有效——内训工作开展的成效
有形——现状评估
单纯从数量角度看,当然是越蓬勃越好。很多企业都有成熟的内训师队伍,为此很多企业还专门建档造册,分级管理。关于数量的比例,没有什么行业标准,只能是视具体企业的情况来看。
但是,相比数量,更重要的是内训师结构!建议各个企业,多从以下几个维度考量,进而甄选出内训师团队。
业务VS职能
在企业中比较容易优先选出当内训师的通常是HR、行政、市场等职能部门,主要是这个群体整体的表达能力比较强。但是,需要企业注意的是,越是难以调动和激发的业务部门,越是应该大力发展内训师。企业里需要萃取和传播的经验智慧,往往都要从业务部门深挖。
管理层VS技术专家
管理者天然就承担了内部讲师的职责,很多企业会在管理者的岗位职责里直接加入内训的任务。但是,管理者更适合传播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战略宣贯等。
与此同时,要挖掘不具备管理头衔但是却拥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专家。这群人容易因为没有很高的头衔而被忽略掉。真正绝杀的黑科技,通常都掌握这群手里而不是管理者。
企业特色VS普通范式
做电商的,营销运营就是企业独有的专业能力;做互联网平台的,产品经理是绝对的“王炸”;做加工制造的,生产线的工艺流程是安身立命之本。在这些领域挖掘内训师远远好过按照大众化的领导力、通用力、专业力等分类选拔。
内训师队伍建立的根本是通过他们去开发、传播内部课程。我经常说:企业培训部门的使命就是把企业独有的组织智慧萃取并传播,如果只是花钱买市场上现成的课程,那只是课程的搬运工。
所以,在建立了专业的内训师体系后,内部课程的开发量和占整体课程的比重、传播量(线上点击观看和线下授课)都成了重要的实力标志。甚至,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企业,还可以将企业特有的专业课程申请版权。一方面保护知识,另一方面也塑造行业影响力。
有质——管理体系完备度
内训师队伍是如何选拔出来的?‘’确立标准——公开报名——选拔评审——择优录取“是比较常用的方式。如果组织不当,就会陷入按部门去“摊派”的尴尬境地。
但,我们更倡导一种“带课加盟”的选拔模式。内训师选拔不要先以表达能力、形象谈吐为前提。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能言善道的内训师并不能创造优质的内部课程。我建议企业直接在选拔内训师时就让报名者先带着一门课来,哪怕是还比较粗糙、不太成熟的课。
评估标准就是让内训师讲自己开发的课程本身,这样既能沉淀公司的课程库,又能真正考察老师的讲授能力,还能锁定内训师的主攻领域,一举多得。
内训师培养上面,建议企业要先放下一个执念——内训师无需成为专业培训师。内训师的真正价值是本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企业只需要辅予一些有助于他们萃取和传播知识的核心能力即可,例如实践萃取的技术、案例撰写的技术、基本的授课互动技巧。大可不必从专业的演讲呈现到柯氏四级评估,来个大全套。
在培养的时候,我一直倡导工具化、模板化、表单化。让内训师容易上手、容易操作,没有必要用一套套专业思路把内训师搞晕。降低他们的上手门槛,帮助内训师很快的取得小成功,树立信心才是根本。
有品——品牌效应和品质精度
打造内训师团队的专属感和荣誉感是非常重要的,相比物质激励,这个品牌效应更利于培训文化的塑造。名称、SLOGAN和logo是打造品牌的标配三件套。我们用过也见过很多创新性打造内训师品牌的方法,例如:专属的徽章、工卡、活动、在内部通讯工具上加标签、甚至在公司年会上安排专属坐席区等方式。
内训师队伍的发展一定要与组织发展阶段和需求适配。当企业已经发展到能够建立自己的培训文化和体系时,就必须要有适配的内训师队伍;当企业注重某项内功修炼时的,在这个领域的内训师要提前建立发展;当企业对外开放赋能时,内训师又要及时的转型能够对外赋能。
有效——业绩成果
培训服务于业务是终极话题。培训的有效性,不是在培训后再去论证的。而是从需求承接、战略分析、项目设计、内训师开发一步步接近效果。内训师队伍开发的课程、沉淀的知识案例、参与的绩效改进项目、传播的智慧实践都是成效的体现。
同时,我也鼓励企业THINKBIG,扩大内训师队伍的贡献渠道,例如辅导员工、担任专业评委、评估识别人才、甚至参与绩效考核标准、任务标准的制定等等,都是内训师价值的发挥方式,想要找到好的内训师就来京泽企训家吧,企训家是国内培训行业垂直领域的服务平台,创立于2017年,隶属于山东京泽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合众多培训企业的网站,为终端用户提供横向对比,优选品质培训机构。
主营业务:
企业内训:
采用咨询式培训,量身打造专业服务
公开课:
内容涉及营销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
外出拓展:
体验式培训,熔炼团队,激发潜能。
游学考察:
学习标杆企业,磨砺全球眼光
“优质、可信、专业、高效”的培训服务
“企训家”链接培训需求双方,打造全行业企业培训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