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报
英雄先烈值得被铭记,值得每代青年学习、崇拜
2021-06-08 08:20  浏览:157

近来,《觉醒年代》N次登上微博热搜,持续破圈,随着高考语文多地以党史为资料的作文题目曝光,大家对《觉醒年代》的讨论声和赞誉声也达到了空前的热度,被称为“yyds(永远的神)”、“行走的素材库”……同时,导演和编剧也赢得了一片喝彩和称赞。

但在一众赞誉声中,有一小部分人,质疑其中故事的真实性。编剧龙平平,长期从事理论和党的当代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关于这部剧一些内容的真实和虚构问题,他曾经在节目采访中做过解答。

人物生活细节是虚构还是确有其事

不难发现,剧中很多主要人物生活细节比较接地气,比如李大钊和夫人的称呼问题,李大钊被夫人称呼为“憨坨”,而他称呼夫人为“姐”,那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

据龙平平讲述,他查遍了文字资料,没有得到任何依据,于是询问了李大钊家里人,但因为家族已历经四代,说法也不尽相同,有说他喊夫人为“姐”,也有说“兰姐”(李大钊妻子名为“赵纫兰”),“憨坨”的称呼也比较契合当时的叫法以及李大钊文人的身份,总之,这些叫法都是家人认可的。

剧中类似的生活情节还有很多,比如胡适先生说夫人约定十点的门规,再比如陈独秀带汪孟邹去吃火锅,刚开始讲究的做派与车夫豪爽的吃法形成了对比,后来竟也学起车夫囫囵吞枣的吃起来,这其实是编剧的设计,为突出陈独秀一种豪爽的性格。

龙平平坦言,虽然一些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也是以人物性格为出发点,以事实为基础的。

无历史记录的事件依据事实展开合理想象

《觉醒年代》是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无疑在人和事上必须慎之又慎,但因为很多重要历史事件其实并没有文献和资料记载,因此在艺术创作时就需要依据事实展开合理想象,也就是主旋律写作秉承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

龙平平讲述,“南陈北李相约”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没有资料详细记载,唯一的根据就是当事人高一涵的回忆,“1920年春节前,李大钊雇了一辆驴车,把陈独秀送出北京,从天津坐轮船到上海,路上两人约定”。经过考证,现在的历史上记载了这件事。但当时,俩人的思想活动、行为举措都无从知晓,这就需要严肃、严谨的合理想象及依据。于是龙平平查了很多资料,那年北方大旱,京浦线饿殍千里、海河大堤难民成群,因此当时他们碰到灾民是合理的,看到灾民情不自禁举起拳头立誓,激发、坚定俩人决心也是合理的,所以就有了剧中鲜活的、极端的展现。

这就是真实和艺术的结合。

英雄先烈值得被铭记,值得每代青年学习、崇拜

关于创作剧本的初衷,龙平平讲述了一个例子,身为大学兼职教授的他,曾经上课时问学生知不知道“蔡和森、赵世炎、邓中夏、俞秀松、何孟雄、陈延年、陈乔年”这些人,结果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觉得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一个老师,是悲哀的、是失职的,有责任让大家了解这些英雄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现在,龙平平的愿望实现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些先烈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英雄故事,追求真理,为拯救中国,不惜慷慨赴死、从容就义。虽然剧中有虚构的故事情节,但那段历史却是鲜活的,英雄先驱却是真实壮烈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他们带来的。

今年是成立100周年,终于,这盛世,如所有先驱所愿!《觉醒年代》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曾经为付出生命代价的先驱与现在的新青年打开一次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共情、共振、共勉、共思,值得每代青年学习、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