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解答
“双11”不是“耍光棍儿”_为什么消费市场是否存在“
2021-11-11 22:29  浏览:206

文 | 钮文新

对于一些人“浑不吝”得行为,北京土话叫“耍光棍”。殊不知曾几何时,华夏有了一个“光棍节”——11月11日,而且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天居然变成了网上购物节。说实话,这个购物节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有一点“耍光棍”得味道,所谓“买买买”就是电商平台用低价、透支激励年轻人消费,更“耍”得是,这样得购物方式还有个残暴得专用名词:剁手。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激励消费得过程,而每年各大电商平台也会专门就这一天得销售数据大肆报道。还有两年,电商大肆造势,让人们集中等待午夜0点之后狂买,然后得瑟说:几秒钟、几分钟、……成交多少亿元,而且几大电商平台为了比拼数量,不惜让商家压价到难以置信得程度。但结果是什么?先是物流通道大堵车,然后是一些垃圾商品大退货,一时间,购销之间得矛盾爆棚。更典型得问题是:小区门前堆积如山,各色快递公司得送货车一字排开,而一些家庭得柜子更是苦不堪言,充斥着“鸡肋货品”。

曾几何时,有观点说:电商买东西之所以便宜,关键是商品省去了大量中间成本,比如店铺租金、雇员费用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得成本等等。但我们是否想过,这种理论实际正确么?我们必须看到,过去我们在店铺购物,尽管也经常出现随机或冲动式得消费,但不管多冲动,购物一定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反复翻看、试用、试穿实物,并认为一切都满意,才会掏钱买下,而哪怕有一点点不满,都会出现犹豫。而且,只要是正规店铺,退货换货几乎没有障碍。

并不是反对电子商务带给社会得方便,但不管如何方便,一分钱一分货得基本商业规律不可违背。而这些年,电商低价之下得“诱惑式消费”,带给华夏经济带来得“负面伤害”可能不可小觑。

首先是消费品质得直观感受。据华夏标准化协会安全健康消费工作等单位联合调查显示:尽管基于电商力度不断加大,但有24.31%得受访者认为网购售后服务缺失,20%以上得受访者认为商家夸大宣传、虚假宣传,16.53%得受访者认为退(换)货难,15.10%得受访者认为产品介绍过于片面,有8.89%得受访者认为商品名不符实,有7.67%得受访者认为发货不及时。

其次是消费品质得间接影响。严重得价格竞争,使得网购商品垃圾充斥,而其背后却是更严重得问题:大量垃圾货生产作坊,挤垮了希望树立品牌、但当下还很弱小得中小微消费品生产商。实际上,在华夏大城市,现在消费者想要买到货真价实得消费品,可能已经发生困难。要么不知哪里可以买到,要么不知要跑多远路才能买到。

不能通过网络找到货真价实?第壹,不知道谁真谁假;第二,不敢信谁是真得。如果再加上“骗子网商”跑路更方便等非常难治得病症,这都使得所谓“商品信息透明度”意义大减,而这是否意味着华夏消费品市场已经出现“信任危机”?或许,这只是一段时期得特殊情况,但无论如何,这是“电商‘耍光棍’营销+消费者‘耍光棍’购物”契合一道得必然后果。所以未来,破解华夏消费品市场“信任危机”应为当务之急。

责编:姚坤

(感谢属《华夏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感谢、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