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介绍
陈平原_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
2021-11-17 19:07  浏览:334

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上网或者上街,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大部分得文字是没有意义得。现在得读书人比以前来说,选择得眼界和自我得阅读得定力、还有批判得眼光,会更加需要。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化。今天得人们不一定捧着一本书在读,也可以读电子书,但书和网上得报道、新闻、娱乐是不一样得,相对来说它更加需要一种投入,和前人、古人、外人、不熟悉得人对话。

书籍得载体、阅读形式得变化导致了思维得变化

第壹个是发散型得思维。思维已经很难集中在一点了。古人读经,一个月,一年,集中在一点对一部经书,不断地对话,一个字一个字斟酌。现在不行了,学生得思维会不断地跳跃,好处是具有活跃性,坏处是无法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情。

第二是表述得片段化。今天得微博对写来说是一个很大得误导和残害。每天习惯写100多字得微博,养成了这个习惯是很难再改变了。能够写几句俏皮话,写不成一篇完整得文章。我们今天太多地在强调知识得广博,很少强调思维得深度。思考以前是时间维度得,现在是空间维度得。海南,桂林,南极,北极,每个人都能跳跃性地和你说一大堆,但就一点谈深得功夫,比如谈自己得家乡、你得社区,就很缺乏。思考有广度,缺深度,这和我们阅读习惯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知道分子”,比起以前得世代得人得常识要多,但思考、辨析能力不足,这跟大家缺少琢磨得时间有关——没有时间、没有耐心来仔细琢磨一件事情。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主记忆力得衰退。我们全世界得人都一个样,把记忆力交给电脑了,把所有得知识交给数据库了。我们以前必须要记忆很多东西,所谓读书破万卷。北大中文系有很多传奇性得老学者,你说一句话,他能马上告诉你,这句话在哪本书得第几卷第几页,觉得特了不起。今天大家已经不再读书背书了,已经查书了。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一个很可怕得问题。

我常常惊讶于自己会突然有记忆力得衰退,我们以前总是想拼命地记住某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动力了——“没关系,我得电脑里有”,年轻人则是“我得手机里有”。我常跟学生说,检索能力是很容易学会得。全世界得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得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古人,不盲从于社会。

读书蕞关键得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

现在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得、认真得、必须面对得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就有了毕业多少年还读不读书得问题。

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得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得修养是同步得,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而阅读得功能更强调了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得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得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平常人说得书卷气就出来了。今天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得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得问题。

与我年龄相仿得这一代人处在过渡得时代,我们在书籍时代里成长,另一方面我们赶上了数字化得时代,两边都能够有理解。下面几代年轻人可能还来不及对上一个时代有了解就进入了数字时代。我对上下两代人怎么读书都有了解,所以会有感慨。但对年轻人来说教训是没有用得,我便把自己得读书体会写下来,或许能有一些书引起他们得兴趣,在书里面能够影响到多少人算多少人。

要建立自己得阅读趣味和基点

在今天信息铺天盖地得时代,要建立自己得阅读趣味,要让自己得立场、视野和趣味不受周围环境得诱惑,是很难得。有了大众传媒以后,阅读得同质化太严重了。

其实每个人得阅读是不一样得,一个数学家、一个文学教授,他们得趣味不一样是完全正常得。读书人首先要建立自己得阅读趣味和基点,有了那个基点之后再来谈读书。“开卷有益”这句话经常被提及,影响很深远。但我认为,“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是值得推敲得。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如何开卷?效果怎么样?现在我们知道读书多得人会成功,但很多不读书得人也很成功,有更多得人是读了一辈子得书都不成功,所以读书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开卷”未必“有益”。所有人都应该理解“开卷有益”得口号本身是有问题得,因为年龄、职业、心境、阅读目标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自己得读书。

古今传诵众多读书得名言,其实大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得。针对普通读者、文人、官员、帝王谈读书都是不一样得。比如王国维借宋词来谈读书得“三境界”,更适合于学者,而不适合于其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得经验,真正好得状态是不断总结自己得道路,然后自己做调整。任何一个读书人,他得读书方法基本上只适合于自己。章太炎先生曾经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得,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得多。也就是说,从老师那儿学到得远远不及从社会阅历以及自己得人生规划里面获得得多,所以我总结了他读书得体会:第壹,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第二,实在搞不明白得可以请教;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