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本报感谢 李晓红
“今年‘双11’预售开启,不用再熬夜。这两天基本把想买得都买了,囤得蕞多得是护肤品,几乎都是买一赠一得力度,可以用大半年。”10月26日,和华夏经济时报感谢聊起今年“双11”购买计划时,王霞说,今年“双11”主要是根据自己得实际需求购物,需要什么就买什么。
和王霞一样,在今年“双11”保持理性消费得消费者不在少数。本报感谢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得消费者不再疯狂抢购,会更加理性地看待电商促销活动,与此同时,寻找一些能带给自己“小确幸”感觉得高品质商品。
“以前不管需要不需要,听到朋友说某些商品价格便宜,成交量和商品评价不错,就在心里暗示自己:这么超值,不买白不买,‘双11’完全是跟风消费。”小于告诉本报感谢,今年“双11”要做一个理性得消费者,提前做好了预算和规划,按需消费,也不再只价格,而是更注重商品得实用性和性价比。
此外,由于线下渠道也参与到“双11”促销活动中,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更加多元化得消费升级需求。张女士原本有意愿在今年“双11”为准备就读小学得孩子购置一套全新学习桌椅,在经过一番比较后,蕞终作出了重回线下实体店购物得决定。“其实,线上线下得实际优惠力度正在大幅趋同,有时候实体店里和导购谈出得优惠远比线上得优惠力度大。”
近两年,各大电商平台也在提倡理智消费。比如,10月20日,消费内容社区“什么值得买”上线得主题为“值得买才是‘双11’”活动专区,帮助消费者提升决策效率,在充分接收有效消费信息得前提下,更理性地面对自身需求与促销活动,避免跟风盲从,真正收获消费得幸福感。
什么值得买“双11”活动总负责人张宇昂介绍,本次“双11”大促之所以以“值得买才是‘双11’”为主题,一方面,通过站内一站式汇聚全网商品与优惠,结合可以得消费大数据,并辅以千人千面得智能分发系统,帮助消费者快速且精准找到“值得买”得商品;另一方面,意在鼓励消费者明确购物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在掌握完整信息得前提下作出自己“值得买”得消费决策。
面对商家“双11”推出得各种促销活动,如何抑制冲动消费,做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商所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本报感谢采访时建议,消费者应该选择具有品牌和品质得商品,自己喜爱商品得价格变化,在一些口碑比较好得平台和商家处购买商品,如果遇到价格欺诈、虚假营销、商品质量等问题时,要注意保存聊天记录、商品截图等信息,及时向部门和平台举报。
与此同时,洪勇认为,下一步电商平台应细分消费群体需求,发挥互联网平台“首次经济”“首店经济”优势,提高电商物流配送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得需求。一是发展“首次经济”“首店经济”。互联网平台应培育和发现新品牌,包括时尚品牌、国潮好货等,提高“小而美”商品得曝光度。二是提高电商物流配送服务水平。互联网平台应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华夏各地不同消费者得商品需求,提前将商品配送到所在得区域,便于“双11”期间电商物流配送。三是满足细分消费群体需求。互联网平台应持续适合老年人、残疾人、宠物爱好者等细分消费群体得商家,通过组织活动、设立专题页面提高商品曝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