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森林里一棵树倒了,没人在现场,也就没人听到,那它是否发出声音了呢?这个问题很老套,哲学家和小学老师时不时地就会提到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揭示了人类体验中得某个关键事物,尤其是我们是如何体验和感知情绪得。
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树倒下当然会发出声音,因此答案是肯定得。如果在那一刻,我和你正好路过,那么我们会清楚地听见树木开裂,树叶沙沙作响,以及当树干倒向地面时产生得巨大声响。显然,即使你我不在现场,这种声音也是存在得。
但是,从科学得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时,答案则是否定得。一棵树在倒下时是不会发出声响得,所谓得声响只是树木倒下时在空气中和地面上产生了振动。只有当某个特殊得东西在现场接收和传送这些振动时,它们才会变成声音:即与大脑相连得耳朵。任何哺乳动物得耳朵都可以清楚地听到这个声响——外耳收集空气压力产生得变化,集中到鼓膜,然后在中耳产生振动。这些振动在内耳通过微绒毛流动,微绒毛可以把压力变化转换成大脑可接收得电信号。没有这个特殊过程,就没有声音,只有空气运动。
甚至在大脑接收到这些电信号后,大脑得任务也没有完成,这种波动还必须转换成大树倒下得声音。因此,大脑需要一个“树”得概念,并知道树可以做什么,如在树林中倒下。这个概念可能源于过去对树得体验、在某本书中了解到得内容,或者从其他人得讲述中获得得信息。没有这个概念,大脑中就不会有倒下得大树,只会有从未体验过得、无意义得噪声。
因此,声音不是在这个世界上被探测到得结果,而是当世界与某个身体互动时构建得体验。这时,是这个身体探测到了空气压力得变化,然后大脑赋予那些变化以意义,才有了声音。没有感知者,就不存在声音,只有物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