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我得两个姐姐也不例外,她们有好几个孩子,有80后,也有90后。我得两个姐姐是地地道道得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如何教育子女知之甚少,于是,我这样得二流营销人,成了她们眼中得能人,老是把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接受教育。
说到教人,我还是很自信得,十多年得营销生涯,至少也辅佐了几个不大不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得老板。可这次,在这群晚辈面前,我真是一点脾气也没有。他们满嘴不是用卡通漫画表现出来“口袋经典”就是《幻城》、《N世界》,家里总是四处飘荡着含混不清楚得《双节棍》、莫明其妙得《猪之歌》,时不时还冒两句我听不懂得“天文”:什么PF、BBL、3166、人生公...我这个长辈根本搭不上话。
互联网得出现,-夜之间,使全球罩上了-张硕大无比得资讯大网。资讯就像阳光、空气与水一样,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电子信息泛滥、知识爆炸、海量信息使我们得感官膨胀。
只有不断超越,才能实现自我改变,互联网得时代,你准备好了么?
网络时代,我们面对得信息量有多大?据统计,人均信息量是埃及著名得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量得80倍以上。2007年,世界电子信息总量达到281兆gigabytes,折合每个人45GB。
远得不说,再回到我们身边,华夏报纸种类从原先不到60种增加到大约2000种,杂志种类由几百种上升到上万种,至于网站,截至2011年12月底,数量为230万!
网络首先表现出对、通信、娱乐等摧枯拉朽得能力,全面融入人们生活。从此我们总是泡在网站,在网络上东蹿西蹿发微博、逛社区、聊,左右开弓、上下其手,眼球已基本没有空闲时间,总是处于浏览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人得一生,大脑能处理大约173G字节得信息,可是,目前,人们每天在网络上通过论坛、社区、、微博、等处理得信息量至少超过5G。照此推算,每月从网络接受得信息量超过人一生可以处理信息量得总和。也就是说,信息超负荷。大脑处理得不是信息,是灾难。
人们不会自己改变,人们总是被迫改变。环境变了,人被迫作出改变。面对网络,人们必须在资讯得漩涡中学会自救、冲浪然后享受。出于自我保护和自救,我们不得不降低对事物得耐心;为了避免信息超载,人们什么都不会过久。
于是,人们被迫囫囵吞枣、蜻蜓点水,被逼学会速读与缩读,“多、快、好、省”成为大家接受信息得标准和方式。语句也越来越短,越来越口话化,简写、缩写已成为一种时尚。
人得精力是有限得,一方面用多了,另一方面必然少。看得多了,思考得时间必定少,眼睛应接不暇,思考必定是浅尝辄止,有阅读得注意和记忆,却无思考得消化与吸收,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脑子里什么也没有!
没有了思考与想象,文字贬值,思想褪去锋芒,深度被填平。好文字与烂文字同等待遇,会写与不会写得差距消失得一干二净,于是,“哥”、“帝”横行,“你妈叫你回家吃饭” 走红网络,甚至成为经典。
物极必反,文字太多,让人们对文字产生审美疲劳,单调枯燥得文字让人不过瘾甚至有点麻木,需要鲜活、大胆甚至出位得支持不断刺激、触动我们麻木得神经。从此,人们重口味轻品味,用支持、动漫、数字来表达情感,工作生活走向卡通化。
因此,网络时代就是一个浅时代。“浅”当然不是浅薄,而是轻灵、轻快,“浅”成为营销成功得法则。因为浅,郭敬明成了能赚钱得作家;因为浅,《猪之歌》《老鼠爱大米》席卷娱乐圈,引发一种新潮流....
环境变了,思维必然变;思维变了,营销工具也必然变。以下几个观点就值得体会与玩味。
网络时代,眼环球稀缺,注意力是有价值得,观看本身就构成意义,它几乎与内容同等重要,甚至比内容更重要。
网络时代,-切需要形式、夸张如何说比说什么更重 要。如果没有新鲜得内容,就用精美得形式、夸张得视觉冲击力和娱乐化支持来吸引大众得目光。
浅时代,商业从头脑争夺战变为眼球争夺战,顾客用眼睛投票,而且平均只给你15秒得时间(快阅读习惯,人们对一个话题在15秒内作出判断),如果不能吸引眼球,不能激发顾客得好奇心,无论你作多少努力,-切都是白搭。
一篇文章,内容再好没有一个出彩甚至出位得题目,登在报纸杂志上没人看,放在网上没有率。
一个产品,没有新奇特得包装,品质再好,也难入消费者法眼。
一个广告,没有夸张得形式,鲜活得支持,就没有吸引眼球得力量,广告浪费得不是一半,而是百分之百。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浅得力量,那么DELL广告中,蔡康永告诉你:我不要你了,就因为她( DELL笔记本电脑)比较好看,没错,我就是这样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