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得高歌猛进后,一路疾驰得互联网正踩下刹车,减速换挡:腾讯净利润下滑,阿里、字节等巨头增长失速,大厂们密集调整组织架构得同时,也在挤掉飞速扩张得“泡沫”。
但深度调整并不等于入冬。互联网大厂从行业盲目扩张到业务线收缩,也是行业从狂热回归冷静得过程。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回归理性发展,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得主基调。
互联网巨头告别高增长
互联网巨头“躺着也能赚钱”得好日子一去不返。腾讯发布得三季度财报显示,腾讯三季度营收1424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净利润(Non-IFRS)317.5亿元,同比下滑2%,是腾讯10年来首次净利润下降。
监管要求之下,腾讯国内未成年人流水和时长占比均降至历史新低。今年9月,腾讯未成年人流水占比降至1.1%,去年同期4.8%;未成年人时长占比降至0.7%,去年同期为6.4%。作为腾讯得“印钞机”,腾讯手游业务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9%,今年以来连续三个季度增速放缓。网络广告业务增速也显出疲态,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至225亿元。
11月中旬,阿里巴巴发布2022财年第二财季业绩报告。财报显示,阿里巴巴第二财季营收2006.9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2061.7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得是,阿里“华夏零售商业”板块下得“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3%,而上一季度得增速为14%。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其主要原因是来自市场状况放缓尤其是服装配饰类目GMV放缓,以及国内电商市场上参与者增多所致。
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等大厂交出得成绩单也折射出互联网整体高增长时代得告一段落:百度第三季度业绩经营利润23.08亿元,同比减少63%;京东第三季度净利润亏损28.07亿元,由盈转亏;字节跳动商业化产品部披露其国内广告收入过去半年停止增长,是2013年开启商业化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大厂收缩调整“挤泡沫”
增长放缓背后,互联网大厂也在密集调整组织架构。12月6日,张勇发出内部信,宣布了阿里蕞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设立“华夏数字商业”大板块,包括淘宝、天猫、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由阿里老将戴珊分管。原本掌管淘宝天猫得蒋凡,则被调任至分管“海外数字商业板块”,让出了电商核心业务得管理权。
张勇在内部信中表示,这并不只是一次简单得人事调整,而是一次对阿里巴巴生产关系得大变化。“在各个业务领域用更清晰得战略蓝图、更敏捷得组织面向未来,真正创造长期价值”。
类似得部门间业务拆分和整合也同样出现在京东、小米、美团近一个月得组织架构调整中。接近京东得知情人士向感谢透露,主攻下沉市场得京喜由原来零售集团下面得事业部直接升级为京喜事业群,新任负责人直接向刘强东本人汇报。“京喜是京东下沉得触角,刘强东内部称明年将以赢得下沉市场作为目标,寻找新得稳定增长点。”
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进入新一轮寒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内部结构优化已经成为定局,但从长期可持续得角度看,虽有阵痛,但能够让整个行业行久致远。从资本市场看,互联网企业依然保持着较为强劲得盈利水平。业务上优化裁员和被动裁员得状况存在天壤之别,不用过度担忧。”
理性发展成未来主基调
感谢注意到,各互联网大厂都曾大规模高薪招兵买马。据阿里巴巴集团披露,截至前年年、上年年及2021年3月31日,阿里集团得全职员工总数分别为10.19万人、11.76万人及25.14万人。截至2021年9月30日,腾讯员工总数为10.73万人,去年同期为7.75万人。2021年6月,美团也宣布准备年内计划新招6万人,将员工总数扩充到10万量级,但回溯至美团2018年上市前,这一数字仅为4.6万名。
员工激增得直接影响是薪酬成本不断攀升。比如,腾讯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一般及行政开支为238.62亿元,同比增长38.82%,总薪酬成本为259.63亿元,去年同期为177.03亿元,同比增长46.7%。
“企业在急剧扩张得时候,都会想着尽快‘抢’人,拉动业务增长,往往‘萝卜快了不洗泥’,既不考虑长期得人力成本,也对部分员工没有充分得考核。”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表示,随着互联网整体发展从狂热回归冷静,互联网大厂也开始降本增效,进行比较灵活得调整,并根据导向,砍掉了某些业务板块。
在盘和林看来,随着数据信息立法、反垄断等监管收紧,互联网企业裁撤了一些业务线,但也都在增设数据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全新部门。“随着互联网进入行业成熟期,以往流量扩张得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回归主业、理性发展成为行业发展主基调。”
“有观点鼓吹互联网一夜入冬,但这实际上是行业在依法加强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得路上必须做出得调整,我们要客观对待并有基本信心。”王超表示,未来互联网大厂将不再盲目把净利润保持在很高水平,而是更加注重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中小企业一同构建更公平得商业竞争环境。
腾讯
北京客户端 | 感谢 袁璐
感谢 袁璐
流程感谢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