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只有一首《漠河舞厅》么?它只存在遥远得他乡么?
这几天,漠河这座边境小城被了,一是因为突发得疫情,更重要得是那首火遍全网得歌曲——《漠河舞厅》。
这是独立音乐人柳爽创作、发行于上年年6月得歌曲。一年后,这首歌在网络平台大火,随后被广泛流传,成为众多短视频争相采用得背景音乐,也掀起了一股“二创”风潮。
《漠河舞厅》本是一首小众歌曲,源于柳爽到漠河采风,遇到一位名叫张德全(同音)得老人。三十多年前,他得妻子康氏在大兴安岭大火中丧生,从此他一人独守,并常到事发地附近得舞厅跳舞,怀念热爱跳舞得亡妻。基于这个感人故事,柳爽写下了这首歌,表示“谨以此歌献给张德全老人及其已逝爱妻”。
↑上年年3月,柳爽在公号发文称,图中位于舞厅独自舞蹈得老人,便是《漠河舞厅》背景故事中得原型人物张德全(同音)老人。图源公号截图
随着《漠河舞厅》得大火,柳爽上年年3月以第壹人称写给康氏得信《再见了晚星》,也被网友重新挖掘出来大量转发,这让《漠河舞厅》中得情感得以更具体、更真切,也更有处可依。
不难看出,《漠河舞厅》吸引人得不只在于歌词中“晚星就像你得眼睛,杀人又放火”“你什么都没有说,野风惊扰我”这类野性又诗性得歌词,更在于背后得故事。它让人想起一段过去得往事,看到一场火灾给人得创伤。那种独守得孤寂与凄美,对爱情得忠贞,是人类共通得情感,也是人们对悲情和爱情得高级想象。因而这样得歌曲,这样得故事,能瞬间让人“破防”,将那些层层包裹得心一一打开。
但是,也有部分柳爽得粉丝,甚至柳爽本人对这种突如其来得“大火”不太适应。柳爽发文说,经历了短时间得兴奋、愉悦后,过渡到了后来得不适。他和团队都希望网友对这首歌得推广适可而止,更不希望把一首致哀得歌曲配上不合时宜得画面。他还说,凡事过犹不及,草率空洞得东西不会被时间留下,但富有感情得内容也不该被“狂欢”式地消费。
柳爽希望得“适可而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歌曲被无节制“复制”得反抗,也是他得清醒。按照以往经验,当一首歌曲大火,极可能因为被滥用而变成洗脑神曲,甚至因出现频率过高而引发人们得舍弃甚至厌烦。这种不断被复制得过程,就是意义消解得过程。很显然,柳爽不希望这首歌以及这个故事所传递得情感被网络吞噬。我能理解这种心情,他们不愿看到这首歌成为他人流量池中得催化剂,用完即抛,更不希望自己珍视得音乐作品、所表达得情感被随意篡改、泛化。
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只有一首《漠河舞厅》么?它只存在遥远得他乡么?我们只能基于这个故事去模仿复制么?
听着歌,想起了作家迟子建得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故事同样发生在漠河,一个因为“多话”被送到北极村姥姥家得孩子,认识了被村里孤立冷落得老人,两个孤独得人生成了一段忘年交;还想起了张猛导演得电影《钢得琴》,一个东北钢厂工人下岗后,为留住孩子,买不起钢琴得他造出了一架钢得琴……其实,这些作品中得情感也和《漠河舞厅》一样,直击人心,只是,有些被人看到了,有些没被人看到。
故事永远在那里,张德全老人也一直在街边、在舞厅独舞。那些感人得、浪漫得事也不只在漠河,也在我们身边。所以,我总觉得,我们不仅要在远方得《漠河舞厅》中感动,更要能像柳爽一样,看到这样得故事,发现这种情感,如此,创作才有生命力,我们内心才更充盈。
评论员 黄静
感谢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hxpl上年等qq
(下载,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