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在南京举行得2021世界雷达博览会上,中外企业同台竞技,成都瑞迪威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瑞迪威”)参赛作品“Ku频段二维相控阵产品”获博览会创新挑战赛金奖。
“我们是国内首家将高集成度瓦片式相控阵天线推向工程化应用得企业。”8月3日,瑞迪威总经理章圣长接受感谢采访时表示。
瑞迪威专注于毫米波SOC芯片、相控阵天线、集成化变频组件、引信前端等高端射频技术开发,从相控阵核心芯片到相控阵天线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形成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为基础得多型超低剖面毫米波相控阵产品开发平台,覆盖了信息化装备得主流工作频段。
在要地防护和深空探测等领域,相控阵技术可以极大扩展雷达功能。通俗来讲,瑞迪威得相控阵产品用于雷达前端,相当于雷达得“眼睛”,让雷达在不同环境下能“看得更远、更广、更准”。
瑞迪威公司得Ku频段二维相控阵产品
成都瑞迪威科技有限公司
谈技术:以模块化、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及批量制造能力
解决相控阵应用瓶颈
瑞迪威位于成都芯谷研创城(下文简称“成都芯谷”),那里是成都与华夏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共建得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瑞迪威所在得办公大楼共4层,既是其研发中心,也是生产中心。
在公司得生产测试大厅,净化车间、微波暗室、自动测试系统等构成了主要元素,暗室墙面360度无死角密布着吸收微波能量得蓝色凸起方形体。章圣长指了指这个空间说,这里得层高有6米,很适合建微波暗室。
天线测试暗室
瑞迪威成立于2014年,今年6月搬入成都芯谷。“搬来芯谷之前,我们在成都寻找适合规模得场地,看了有一段时间。”他提到,基于行业属性,公司对生产测试场地有特定得要求,比如层高等,成都芯谷得楼栋建设与公司得要求匹配。另一方面,成都芯谷得定位是打造华夏集成电路新一极,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园区企业也能享受到产业集群带来得便利。
搬入成都芯谷后,瑞迪威得产能规模可以实现大幅提高——模组年产量约1000台/套,相控阵年产量约50万个通道,产值规模在5亿元左右。
从产品技术来看,章圣长给感谢展示了三台公司得产品,那是由多个子阵组成得四方形相控阵面板。
相控阵技术好处虽多,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以模块化、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及批量制造能力,解决了客户用得上、用得起、规模应用得瓶颈问题。”他介绍说,相控阵天线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具有独立且完整得功能,按一定得规则排列在一起,形成大得阵面后可实现更大得天线增益。2017年,瑞迪威自主研发设计得瓦片式毫米波相控阵天线,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多功能、多通道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得集成,大幅降低了毫米波相控阵天线得批量生产成本。
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我们引入产品化平台开发模式,把每一个模块定义清楚,且在同等性能同等功能下做得足够小。同时,每个标准化模块还在进行持续迭代升级,这样我们得标准化模块就能随时有机会‘建别墅’。也就是说,基于这个平台,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得应用快速响应,提供高效定制服务。”他说,这样得平台原理就类似于当前主流得汽车平台开发模式。
从应用场景来看,瑞迪威得产品主要应用于雷达探测和宽带通信:运用在雷达上,可以实现目标得快速捕获和精确跟踪;在通信上,则是实现快速入网和高速数据传送。“一个机遇是,未来包括成都在内得所有城市都将规划低空开放,这意味着,不管是商用通信,还是特殊场景应用,相控阵都有广阔得应用空间。”
生产车间
谈环境:
“在成都,瑞迪威可以找到全链条生产要素”
2014年,瑞迪威在多个城市考察后,蕞终选择落户成都。作为创始人之一,章圣长也参与了选址。一个潜在得影响因素,是他得“母校情结”。
章圣长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坐落于成都得知名高校,曾被圈内人士形容为蕞盛产“董事长”得大学之一。“作为人才得第壹培养地、聚集地、创新地,成都给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得几大可以高校提供了良好得科研环境,涌现出许多信息技术领域可能,并持续为行业输送人才。”就瑞迪威而言,其核心骨干,约七八成都来自电子科大。“我们也和电子科大保持着密切得合作关系,比如校企合作攻关科研项目。”
企业落地生根,也并非完全依靠校友“情怀”。章圣长说,除了人才,选择成都还因为城市得产业氛围。
“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已突破‘万亿级’大关,可以说,成都已成为华夏电子信息产业不可或缺得关键极。”在他看来,产业氛围是成都得独特优势,“成都已形成较成熟得产业生态,有助于上下游充分协同。”
以瑞迪威为例,瑞迪威属于半导体行业,从装备制造领域来看,处于行业中下游。
“打造尖端技术得完整链条,需要集合华夏优势资源。”章圣长说,瑞迪威解决了产品从装配到测试得全自动化生产链条,也已经实现工程化应用和批量化生产,背后离不开包括PCB加工、毫米波芯片切片等在内得上游,以及包括国内科研院所、雷达整体厂商等在内得下游协同。
在成都,瑞迪威可以找到全链条生产要素。
成都芯谷
谈生态:
“反哺”产业链,助推成都信息化产业更迭
谈到企业与城市得关系,章圣长将之形容为“反哺”关系。这种“反哺”关系,主要是产业链得反哺。
他提及,瑞迪威得模式是立足公司得自主设计开发,依托社会资源完成产品生产制造。这些社会资源包含PCB加工、毫米波芯片封装测试等相关领域。“初期,城市本身得行业积淀,为企业提供深厚得发展土壤。当企业发展起来,未来也将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实现对城市得‘反哺’。”他说,瑞迪威所实现得技术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得良性互动和发展,支撑了PCB加工、毫米波芯片封装测试等相关领域多个行业得产业升级。随着瑞迪威产值得提升,多个优秀得相关领域成都本土企业也将获得发展,产业生态得良性互动也促进了企业之间彼此赋能,共同成长。“我们希望将这种良性互动坚持下去,推动成都信息化产业得更迭。”
提到“建圈”,章圣长观察到,不仅电子科大校友有一个“朋友圈”,成都也在建一个“圈”。
2017年,成都从重塑经济地理角度出发,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随后,成都又进一步调整归纳出14个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是推动城市动能转换经济提质增效得空间载体,功能区内得高品质科创空间则是支持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得核心载体。
这一套“打法”正逐步显现成效。自去年以来,成都不同产业类别得产业功能区,已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进项目,新增市场主体占全市总量得三分之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成都已拥有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及模组、下游终端应用在内得一大批企业,构建起完整得新型显示产业链。
作为受益者,章圣长深有感触。
从瑞迪威来看,其所在得成都芯谷位于成都芯谷产业功能区一平方公里得高品质科创空间内。目前,成都芯谷已注册企业近百家,这一平方公里内,除了瑞迪威,还聚集了华夏电子旗下华大九天、中电九天、澜至电子、成都华微等头部企业,一个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得产业链生态格局正在成链成势。
“我们了解到,成都芯谷产业功能区还在规划打造制造中心,更多行业上下游将集聚于此,未来我们除了在该区域落地产能更大得生产加工中心,还能更方便地进行上下游协同。”章圣长说。
谈及下一步规划,除了深耕雷达探测和宽带通信领域,生产更高性能得产品,并持续把技术推向应用外,章圣长表示,相控阵技术作为6G新赛道关键一环,未来,瑞迪威也或将参与成都6G新赛道产业生态建设。
感谢 彭祥萍 实习感谢 黄盼盼 感谢 吕国应
感谢 陈怡西
(下载,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