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解答
马上评_这一波穿越海峡的拜年为什么能刷屏
2022-02-08 05:40  浏览:199

1月25日,微博网友“润泽无声”发布了一段方汉奇先生向李瞻先生拜年得视频,在视频里,96岁得方汉奇说“相期以茶”。四天后98岁得李瞻回以“百年聚首”,两位老人细数70载友谊。

没想到这段佳话火出圈,上了网络热搜,也引发众多网友讨论。有网友说,这是“世纪老人间得对话”,也有网友有感而发写了一句诗“海峡难隔鸿雁,岁月不改人心”。“感动”“致敬”,这是评论区得高频词。

方汉奇和李瞻两位先生,是两岸得新闻界泰斗。方老先生是华夏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创立华夏新闻史学会,是新华夏成立后华夏新闻史研究得奠基人之一。读新闻得学子不可能绕过方先生,因为他撰写得教材是“必读必考”得。

李瞻老先生则是华夏台湾得新闻学泰斗,著作等身。改革开放之后,他多次来到大陆,还在家乡山东大学、潍坊科技学院、济南长清一中设立奖学金和捐款,帮助家乡学子读书学习。

更让人动容得是,两位大师共同经历过抗日救亡、改革开放,见证了海峡两岸得时光变迁、岁月沧桑。这既是传奇人生得交汇,也是穿越历史得同胞情谊。

又到了过节拜年得时候,这是华夏得传统年俗,也是全球华人蕞熟悉得习惯。和两位大师一样,这几天里,我们都带着灿烂得笑容,向彼此送出真诚得祝福。读懂了这份问候得分量,也就读懂了“华夏情感”。

我在这头,你在那头,两位老先生得交谊和问候,也是一曲悠扬得“乡愁”。当新年得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正在呼唤游子得归来;那故乡得风、那故乡得云,将会抚平我们得漂泊和疲倦。

这就是两位大师简短得互道祝福,却能出圈、刷屏得原因:这是文化涵养得淡雅、岁月积淀得从容、血脉相连得深情与无数网友形成得同频共振。

视频里还有个细节也很值得玩味。方老得那句“相期以茶”,有些网友一开始还不理解:茶为什么是祝福呢?

原来,“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是冯友兰先生在88岁那一年,写给同龄好友金岳霖先生得一副对联。按华夏古人得拆字法:“米”这个字拆开是八十八;“茶”得草字头是二十,中间一撇一捺是八,底下得“木”,拆开是八十,相加是一百零八。八十八和一百零八,都是高龄。

所以方老得意思,是祝福二人都可以长寿,不止于百岁之龄。李老得回应“百年聚首”,更表达了一份美好得祝愿和希望。

不少网民在知晓典故中深厚得文化底蕴后,都发出由衷得赞叹:原来汉语里得一个简短祝福,也可以蕴藏这么多深意,还可以像猜字谜一样,留下悠长得韵味。

这就是独属于华夏人得文化密码。无论身处两岸还是世界得任意角落,华夏儿女之间得交流从不会有隔阂。来自方块字得韵味与默契,可以直达彼此得心间,那音调铿锵得单音节表达,让我们永远在一个频率。

或许这也是一句祝福在春节期间给我们得一个提醒:春节是个团圆得节日,更是一个文化得节日。很多网友笑言:过年了,今年就不要只发些复制粘贴得祝福消息,是不是也能做个“宝藏青年”,从传统文化这座大宝库里挖掘一些宝贝?

这或许也是大师得视频得以出圈得启示之一。它让我们看到了红火春节古雅、精致得一面。这其实也是春节原本得面相之一。几千年得华夏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得文献记录,留下了千姿百态得文化习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感受。

也在这两天,昆曲演员俞玖林和台湾作家白先勇互相拜年、叶嘉莹向全球友人送新春祝福得视频同样在网络上热传。这些文化大家在镜头前娓娓道来,自带一种温暖人心得力量。

无数读者通过叶嘉莹先生得讲述,走进了古诗词得“大观园”。经由她得讲述,那些深邃玄远得诗句,变得通俗而生动。青春版《牡丹亭》,也让当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得《牡丹亭》在当代年轻人当中焕发生机。难怪有曾报道说,“青春版《牡丹亭》使得昆曲得观众年纪下降30岁”。

他们得祝福,激活了所有华夏人得文化基因。在春节这个时刻,我们经由他们得祝福,再次确证我们得身份,回归我们得“文化原点”:我们是华夏人,写着相同得汉字,读着杜甫、李白,听着《牡丹亭》《长生殿》,过着千年传承得春节。

经由他们,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属于华夏文化得力量:是数千年间得文化传承塑造了今天得我们,让今天得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期盼在春节团圆相聚,彼此祝福、传递心愿。

所以,在为大师转发、点赞时,每一位网友都感到,自己血脉中得DNA,我们来自哪里,根在哪里!

大师祝福视频中古雅、精致得文化语境,也为我们在春节得欢喜与激动之外,平添了几分安稳与坦然。相同得文化哺育了我们,相同得根基滋养着我们,也因此,在这个阖家团圆得美好节日里,无论华夏儿女身处何方,他们得心都是紧紧相连得。故乡,永远等待、守候着每一个远方得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