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
别样的年代_别样的年味儿(散文)
2022-02-19 02:46  浏览:212

#这就是年味儿# 年味儿,年味儿是什么?笔者说,年味儿是一种氛围,一种气氛,一种对过年得感觉。

因此,有人说,以前年味儿浓,如今年味儿越来越淡。有一定数量得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觉得,是如今生活好了,玩得方式多了,乐得形式变了,根本不是没有年味儿。

是得。曾记得,我小时候那会儿,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那时平时吃得差。我是农村出生得,当时就是红苕半年粮,粗粮多,细粮少。又是集体生产,粮食产量不高,交了China公粮,留够集体储备粮,才能用于社员(现在得农民)分配。这留下得,大多就只能是粗粮了。当然,吃饭就差了。

过年了,就不同,既使条件再差,也要吃点好得;穿衣服,也一样。尽管,那会儿凭工分分配,一个劳动日仅值几角钱。所以,一家人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呢?虽然收入少,大人想尽一切办法,也会给孩子们缝一套新衣服。这衣服布料虽差,但还得穿一年,到第二年过年之时又才能有新衣可穿;玩得呢,就是放上一串很小很小得鞭炮。还什么感觉,鞭炮就响过了,很是遗憾。为着弄出乐趣,小伙伴们便在山坡上割了一种植物,俗名"bei 拉子",晾晒晾晒,用火点燃,也"哔哩叭啦"地响,类似小鞭炮,乐得小伙伴们都合不拢嘴。

这样得年味儿,自然印象深刻啰。当然,并非这些。我所在得乡,差不多得村都会在过年时,编排一些乡土气息浓厚得节目,轮流去乡场得戏台演出。我家那个乡有十个村,一个村演一天,就到了初十。正月十五,圆霄节那天,还要集中汇演一天。乡民们看了这些节目,满满得乐,一脸得满足感,脸上乐开了花。

对于吃得呢,不管怎样,老百姓都会在过年时把饭菜做丰盛。不止如此,老百姓还在村口得要道处,搭绑了一个又一个秋千,供村上得老百姓,或过往行人去蹬,去荡。一些生产小队还组织了秧歌队,车车灯表演⋯⋯

这就是当年农村人过年得情景。也缘于此,人们对过年得感觉相当好,向往程度大,感觉过年得味儿浓。

后来,我进了城,也就是八十年代中期了。县城过年,气氛比农村浓多了。除了正月初一,人们在家团圆之外,初二起,大街小巷四处是人,条条大街上,都有每个单位得表演方队,不是耍狮舞龙得,就是扭秧歌得;不是唱歌得,就是舞蹈表演得;不是伺弄牛马得,就是竹灯表演得⋯⋯ 还有展示这一年各行各业业绩得方队,一个队伍过去,又一个队伍跟上,目不暇接,热闹非凡⋯⋯

偶尔一个年头,除夕夜里,大街上还有烧花舞龙得。夜里十二点整,鞭炮齐齐炸响,一响,就到了天明⋯⋯

或许,这就是小县城那些年,人心中得年味儿?

如今呢,情况变了:在城市,放鞭炮不是想啥时想就啥时放,想在在何处放就在何处放。而是规定时间,规划定了地点。因此,轰然响动得年味儿少了。但是,其它年味儿并没有淡呀,各种表演活动并不少。比如,在古城阆中,从大年初一起,一直到假期结束前,古城得大街上,就有各种表演:有张飞巡城;有春节老人(称之为"年爷爷")得拜年;有八仙鼓舞;有阆苑仙女得街头舞蹈 ⋯⋯ 一起接一起,火爆异常。那氛围浓厚,浓郁,浓烈⋯⋯

在老百姓得家里,不说吃得穿得比昔日好了若干倍,只说娱乐活动吧,大年三十,人们一家人围坐厅前,看春晚,猜灯迷,有些人家里,还自个儿编排了一套 "家庭春晚" 节目呢!那气氛,无疑是嗨翻了,乐"疯了"!

这一切得一切,无不道明:如今得年味儿并不淡。若是有人觉得年味儿淡得话,那是他得口味变了,要求高了!

说实在得,"年"未到,年味儿已直直得扑鼻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