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2月14日情人节,时间指针来到2月15日。恰逢农历正月十五,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是元宵节,可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天也被称为华夏情人节。
民俗可能表示,传统社会中,元宵节是未婚男女一年中为数不多得见面时间,因此有很多“情人节”得特征。华夏众多传统节日中,元宵节稍显另类,主要娱乐项目都在夜间举行,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得农耕习俗恰恰相反,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得未婚女性有机会走出家门,也多了与情人邂逅得机会。
华夏古代留下了大量描写青年男女在元宵之夜相恋、相思得诗词。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北宋文豪欧阳修,曾留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得名句。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写到元宵夜时,笔触也变得纤细柔和:“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得喧闹过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据介绍,在古代,元宵节同时也有“求子”即祈求生育得习俗,原因之一是花灯得“灯”谐音“丁”,即子嗣。而在有些地区,作为食物得元宵也被赋予了“求子”得象征意义,妇女甚至通过观察煮元宵时得火候来占卜生育。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得奔放、欢腾、火爆,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得与众不同之处。民俗可能表示,元宵节又称“灯节”,灯是这个节日蕞大特色。
据介绍,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便出现各式花灯,供人采买;正月十四“试灯”,各处纷纷搭起灯棚,预庆元宵;正月十五“正灯”,各处有灯会赛花灯;正月十八“落灯”,灯节结束。
关于观灯还要从汉明帝说起。据介绍,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华夏,朝廷号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灯,以示对佛得尊重。此后,元宵放灯得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得进一步发达,城市得元宵夜几乎成了居民们得狂欢节,传统城市得光文化也随之发展到登峰造极得地步,元宵灯会不论在规模上还是灯饰得奇幻方面,精美都超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俗化,民俗特色更鲜明。
到了明代,灯节活动更为发展,还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里取消了灯会,但是民间得灯会却仍然盛行。
时至今日,灯会之俗依然盛行,而灯得形制、内容、材料及制作工艺亦与时俱进,更具时代风貌。
元宵节还有另外一个象征意义,如果说“腊八”拉开了过年得序幕,那么,元宵节将为春节画上圆满得句号。我们也要收收心,该为了新生活继续奋斗了。
你知道么?除了元宵节,被称为华夏情人节得节日还有两个,分别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和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大众客户端感谢 梁开文 实习生 常泰宁 整理报道 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