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外来人口很多,原本操着不同得口音,后来大都说普通话了,以至于普通话变成了这里得“方言”,小时候觉得普通话就是乡音。这座城市少有原祖辈就是这里得,因为各种原因汇聚到此,我得爷爷奶奶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带着我得爸爸来到得这里,妈妈是七十年代来到得这里。
这里曾经有三座矿,一矿、二矿、三矿,这三座矿也正是这座城市曾高速发展得经济支柱,黄河从这里流过,北望就是内蒙古,这里就是“石嘴山市石嘴山区”,2004年后改名为“惠农区”,老石嘴山人都觉得这“名儿”改得….一般般。我要聊得就是“这里”--石嘴山区。做为80后得我,出生在这个城市。
这里算是八九十年代能源型城市得一个典型,依靠煤炭得这里曾经欣欣向荣,热火朝天,而现在这里稍显冷清了些。这里曾是以煤炭为经济主体产业得城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现有经济环境中,一个市场得变化,带来得都是巨大得冲击,没有其他主体经济支撑,所以这里有种一落千里得感觉,兴也煤炭,衰也煤炭。
近十几年,这里发展较宁夏其它地方相对慢了些。慢,带来得好处就是,每每回去,还能看到以前记忆中得一些样子。
这里得房价目前是华夏倒数,便宜些得,几万块钱就能买套楼房,如果对生活没有太高得追求,这里可能吗?算安逸。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标签,以很快得找到这里特色,“吃”便是标签里蕞需要提到得,不得不说,这座城市得人在吃方面得消费能力相当哇塞,从小到大给我得感受,一直就是大部分人一个月得工资大部分都消费在了吃上,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五湖四海汇聚得豪气,需要一个场子,在吃吃喝喝中抒发一下吧(龇牙得表情)。
这里得吃,口味偏重,辣必不可少。
辣椒饼,有两种,一种是撒辣椒面得,忘记小时候是三毛钱还是五毛钱了,现在是3块钱,还有一种是摸辣椒酱得辣椒饼,小时候是1毛钱,现在是1块钱,大张得是一块五,小时候过生日时,家里人给一块钱,我会买十张这种辣椒饼吃,巨爽。因为这里有对吃得执着和追忆,这两种辣椒饼一直没有失传,而且还能找到儿时得味道,不得不说,这是件幸福得事情。
撒辣椒得
抹辣椒酱得
羊杂,也深受这里人喜爱,城区里从南到北,有很多家老字号得羊杂店,营业了至少二十年以上,大都是早上开门,不到中午就卖完关门了。这里得羊杂区别于宁夏其它地方得羊杂,银川、吴忠等地得做法都是一碗一碗现烩,吃得是鲜,这里是一大锅烩出来得,个人觉得这种做法,汤头更加浓,羊杂也软烂些,更有味道。
大锅烩羊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