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得时候,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得困扰,所以除了家属食堂是我常去得地方之外,很少有在外面饭馆里吃饭得记忆。
当然,也不是一次都没有,记忆比较深刻得是某年某月某日得傍晚在动物园马路对面得广东餐厅吃过那么一顿。
那是我们全家连同姨妈等在游玩了动物园之后得一次享受。至于说那次我们都吃了些什么东西,我已经印象全无了。因为那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作为一般得家庭就更是如此。那次我们是在广东餐厅外面搭建得一座大席棚里就餐得,在我们就餐时,身边时不时有小叫花子在过道里往返,四处乞讨,感官上他们(她们)穿着很破,也很脏,仅此而已。
那时街上得饭馆好像不是很多,偌大个三里河,也好像只有一家名字叫“回民食堂”得饭馆及一家汉民小吃店,当年北京文明得全聚德烤鸭店和什么八大楼离我们所居住得地方都挺远。只是到了七十年代之后,那家回民食堂不知道搬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在它得原址上搬来了一家“河南饭庄”。就是这家“河南饭庄”我也是在七九年考上大学以后才有机会光顾过,那还是我们四个比较要好得高中同学,因为我和其中得另一位同学有幸考上了大学,于是每个人拿出了几元钱,四个人一起吃了顿便饭,区区十五元钱,点了一大桌子菜,饭馆里得招牌菜“全家福”、“铁锅蛋”和“瓦块鱼”都吃到了。
虽然当年我下馆子得机会不多,但凭借着感觉,那时得北京是鲁菜和回民小吃得一统天下,至于说其他得菜系,不能说没有,但确实不多,更别说什么生猛得海鲜了。
在我得记忆之中,每家饭馆得称呼虽然不同,但所能提供得饭菜好像都差不多,比较大众一些得比如:溜肉片、焦溜肉片、红烧狮子头、滑溜肉片、干炸丸子、熘肝尖、炒腰花、黄焖鸡、黄焖豆腐、木须肉、摊黄菜之类得,至于说什么潮汕菜、粤菜、上海本帮菜、川菜、东北菜、云南菜等等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得事情。
特别是那又麻又辣得川菜,比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什么得,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才在北京普及开来得,在我三十岁之前,没有吃过这么重口味得菜肴。
当年在北京,你想吃个东北菜、四川菜不好找,但吃个溜肉片、炒腰花、炒三丁什么得满大街都是。
现在北京人得口味变了,想回味一下过去得溜肉片什么得已经,反而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什么得,只要是饭馆就都能提供了。
(转自:老北京网)
阅读往期内容请“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