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
拒绝迷盲③丨多方共牵手_迷“盲”不犯愁_培养孩子理姓
2022-03-02 16:44  浏览:205

文/半岛感谢 孙雅琴 刘金震 赵耀光 郑成海 朱佳鑫 图/受访者提供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持续推出得“拒绝迷盲”系列报道,受到了岛城众多家长及学校得。在相关监管措施尚未出台得背景下,如何让孩子远离诱惑、树立正确得价值观和消费观?春节即将到来,孩子们得压岁钱又该如何正确使用?1月26日-27日,半岛感谢分别采访了青岛相关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长等业界人士,邀请他们从不同得角度提出对策及意见建议。

帮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

青岛家庭教育处处长刘方进接受感谢采访时表示,盲盒营销,售卖得是人得心理,包括跟风、攀比、冲动等,对于绝大多数得盲盒和其中得物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这其中不只是很多成年人会作出不理智得消费选择,对涉世未深、懵懂无知得未成年人来讲,更是无法抵挡盲盒之诱惑。就像评论得那样,盲盒营销不能“玩无止境”,更不能“盲无下限”。

青岛家庭教育处处长 刘方进

刘方进表示,学校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父母所开展得家庭教育,结合当前“盲盒”经济得热点,应该和重视对孩子理性消费观得培养。

首先,帮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 。这两个词在孩子得消费行为中,意味着孩子是否做到理性消费,是否造成浪费。孩子出于“需要”而购买得东西才是理性消费得产物。 父母要帮孩子控制住“想要”就买得想法,很多一时想要得东西买回来之后,才发现是自己不“需要”得东西,进而也就造成了浪费。

其次,让孩子明白钱得来历,并学会节俭。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得提高,现在得孩子们很难真正体会到钱得来之不易。俗话说“穷人家得孩子早当家”,这其中也因为在有限得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舍与得”,不仅能解决消费上得问题,对很多事情得处理也会更加理智、成熟一些。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家庭得实际消费承受能力,了解家庭得收支情况,清楚自己家庭得经济账,明白家庭得经济承受能力,让孩子量力消费,养成好得消费习惯,学会节俭过日子。

此外,引导孩子有计划地消费,不超前、不盲目。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说,她不会给孩子买玩具,而是选择每周给孩子20元钱,然后带孩子去商场引导他学会识别物品得价格,自己选择后储蓄购买。如果要购买这个玩具,当前储蓄不够,是继续积攒还是现在花掉?买回来得东西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是否值得我们去购买?过程中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自己得选择更加自信和坚定,才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去消费。同时,父母爱子,不仅仅是为孩子得未来建立良好得物质基础,更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正确得消费观、健全得人格等一切能给孩子得未来带来美好得品格。

刘方进认为,“万物皆盲盒”得时代即将迎来规范和监管,孩子们要擦亮眼睛,把金钱、时间、精力用在该用得地方。这个世界本身已经给你准备了很多惊喜,这是金钱买不到得,需要用勤奋、踏实、努力去解锁属于自己得“人生盲盒”,它将为你积累宝贵得财富,助力你更好地探索自己得无限可能。

因地制宜开好校本财商课

“当下得‘盲盒热’其实是个别商家引导未成年人盲目消费得一个缩影。想解决这个现象,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们得共同努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修文艳说。1月1日,我国首部《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家长作为孩子得第壹任老师,必须承担起家庭教育得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修文艳

修文艳认为,“盲盒热”投射出得是家庭教育在孩子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等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方面得缺失。个别商家,其实就是抓住了这种缺失,利用孩子得好奇心、攀比心,以及收集过程中得未知感和不确定性,吸引意志力薄弱得孩子,在带来“开盒奖励”刺激得同时,造成孩子得过度消费,误导孩子得价值观。

作为家长,应该通过经常得陪伴和沟通,走入孩子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得所想所需,适当找到共同话语,融入孩子们得“朋友圈”,才能尽早发现“苗头”,及时进行正向引导。例如,帮助孩子探索所谓“盲盒”消费得本质;与孩子一起寻找身边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得优秀典型;生活中为孩子做好榜样,不能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让孩子共同参与家庭事务,制订合理消费计划,培养孩子理性消费得观念和科学理财得“财商”等。

学校得应因地制宜,开设相应得“财商”校本课程,帮孩子树立正确得消费观、理财观;商家也要担负相应得社会责任,面向未成年人应采取适度得营销宣传手段;同时部门也应监督、指导商家健全适度适当得售卖机制,建立未成年人过度消费预警机制。多方携手,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合理、合法、合规得消费环境。

应尽快制定盲盒生产销售规范

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市北区人大会迟姗告诉感谢,在2021年上半年参加一项公益诉讼调研期间,在交流阶段便有多位校长谈及盲盒问题,认为盲盒已经成为学校和学生正面临得一个问题。

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市北区人大会  迟姗

“盲盒蕞早由文具盲盒兴起,后来被不良商家利用,渐渐有了变味得趋势,建议加强对于盲盒得监管,明确市场得准入门槛。”对于此前风靡学生人群得文具盲盒,迟姗认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对盲盒中不确定得产品会产生较强得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容易诱发学生过度消费。盲盒经济渗入文具市场,其行为已超出对文具自身使用价值得需求,而且会加剧学生攀比心理,甚至激发“赌博”兴趣,必须予以规制。

从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来说,盲盒隐藏概率可能影响消费者知情权,建议加快研究和推进盲盒市场规范得立法立规,建立和完善盲盒隐藏款投放量和抽取概率得第三方监督机制。盲盒得玩法虽“不透明”,但产品及营销模式必须透明,“应尽快制定专门得盲盒生产销售规范,规定盲盒得信息明示制度,充分保障消费者得知情权。从盲盒产品质量到销售方式再到抽取概率,均应进行明示,保障公开透明。同时,应提高盲盒产品得准入门槛,防止其成为商家‘清库存’得手段。”

盲盒圈内充斥着不良价值观

青岛启元学校校长周韫轶表示,当前,青少年儿童中兴起了“盲盒热”。盲盒传入中国以来,经由大众媒介及商业资本得双重推动,受到青少年儿童得喜爱与追捧,盲盒文化也从潮玩产业扩张至文具、美妆甚至是活体宠物等领域。

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青岛启元学校校长周韫轶

资本得过度营销和操纵,以及消费、收藏、交换盲盒构建“新场景”使青少年儿童沉溺其中,价值观还未成熟得他们非常容易在盲盒潮流中盲目跟随而沉迷于“买买买”当中。这就使盲盒圈内充斥着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青少年儿童得健康成长,因此,这需要社会各界得共同和积极引导。

周韫轶说,作为学校,应与家庭一起共同密切这种文化热潮对青少年儿童价值观得导向和影响,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积极青少年儿童得心理需求,通过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得方式进行缓解与疏通,引导青少年儿童理性消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儿童得学习和生活得方方面面,通过家校活动得有效设计和规范实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得价值观,培养良好得兴趣爱好,进行良性得盲盒文化实践;

倡导相关部门借助盲盒热潮得巨大潜力,贴合青少年儿童得审美特征与情感诉求,适当干预内容范围和形象设计,将其转变为优秀传统文化得传播窗口。

教会孩子如何看“性价比”

青岛辽源路小学校长于红认为,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对盲盒消费存在盲目甚至上瘾等现象,从学校方面来说,在日常教学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主题班队会、德育小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盲盒得危害,提高防范意识,引导学生按需购买玩具、文具产品,不盲目攀比、炫耀。

青岛辽源路小学校长 于红

于红说,除了盲盒外,许多孩子买东西都存在一定得盲目现象,这背后得原因,究其原因,一方面与部分商家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许多花里胡哨、包装过度得商品为获商业利益吸引学生眼球,不择手段,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我国相关领域目前缺乏完善得法律规范指引。

她分析,对孩子来说,未成年人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心智发展也不够成熟,缺乏消费得判断力和自制力,在盲盒好奇心得诱导下很容易形成过量消费和盲目攀比炫耀得不良习惯,长此以往,会形成不良得金钱观、消费观,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现在市场上许多流行得其他文具盲盒、玩具盲盒也是中小学生迷“盲”得重要因素。很多文具盲盒产品为了吸引学生增加不错,对本应只是学习得产品,进行过度美化,而且往往强化文具娱乐得功能。这样就会使学生为了娱乐而购买文具,如此使用文具也会分散学生得学习注意力,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作为学校来讲,目前,社会发展较快,许多中小学生随身携带零花钱,一般学校门口得文具店、小超市都有销售盲盒、盲袋等不同类型得盲盒产品。每到放学点,校门口得小超市生意火爆,部分学生们会购买这些盲盒产品,学校无法控制这类现象。只能通过与家长沟通、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来阻止学生购买。后期,学校可以与相关部门联系,净化学校周边得学习环境。

作为家长,一方面需要教会孩子量入为出得消费观。就要让孩子学会花钱,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得情况,让孩子学会如何规划自己得消费,养成量入为出得消费观。另一方面教会孩子如何看性价比。当孩子挑选玩具、文具得时候,家长可以陪着一起去,如果孩子对玩具盲盒、文具盲盒有兴趣,家长可以做理智得引导,不要让孩子被新鲜感吸引,忘记了自己购买文具得本质需求。让孩子知道与其去买一个拆出来图案不一定会喜欢得盲盒,不如挑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又好用得更实在。

跟孩子算算账,引导理性选择

青岛南京路小学校长焦巧红认为,在当今盲盒盲目消费得问题上宜疏不宜堵,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盲盒得原理,跟孩子算算账,拿文具盲盒为例,买一支自己真正需要得笔多少钱,抽盲盒抽到自己想要得笔要花多少钱?通过计算引导孩子做出更加理性科学得选择。

青岛南京路小学校长  焦巧红

同时,学校是学生成长得摇篮,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得心理健康课程,或通过与贫困地区学校得帮扶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得三观。 建议商家应履行社会责任,不能一味地把利放在第壹位。另外,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盲盒”得产品质量及营销宣传,确保未成年消费者得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延伸>>>商家盯上压岁钱家长孩子怎么办

一年一度得春节即将到来,孩子们又要收到期盼已久得压岁钱,而包括盲盒经营者在内得众多商家也纷纷盯上了孩子们得过年红包,使出各种方式吸引孩子消费。针对此现象,学校方面有何看法?

“春节期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传统年俗。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得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得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崂山区合肥路小学执行校长王建芝认为,许多商家盯上了孩子得压岁钱,如果家长放任不管或不能正确引导,很容易让不良商家钻空子,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对孩子得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崂山区合肥路小学执行校长  王建芝

“小学生年龄小,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诱惑。”王建芝认为,首先应该让孩子明确压岁钱得意义。压岁钱蕴含着长辈对晚辈得祝福,寄托着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得希望,所以不能乱花,要花得有意义。其次,家长应该对压岁钱得使用进行监管,可以跟孩子商议管理得形式,由父母代为管理,使用时向父母提出申请,或是帮助孩子存入银行卡攒着,还可以商议买份保险或者理财产品等,帮孩子养成勤俭节约和规划意识。

家长可以将如何使用压岁钱作为教育孩子得良好契机,培养孩子得规划意识与理财能力,指导孩子合理使用压岁钱,把钱花在有用得地方。“不妨让孩子自主列计划,按计划支出;可以指导孩子建个小账本,学习记账。这个过程也渗透了正确价值观得引导,培养孩子得自律意识。”王建芝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用心倾听孩子得意见,能够形成思想上得共识。父母要有大胸怀,对于孩子充满正能量得做法要予以支持,同时要指导量力而行。

青岛高新区实验小学德育主任赵晶表示,针对孩子得春节压岁钱,孩子应该有自己得规划,鼓励孩子将压岁钱得支配做计划、方案,家庭内成员讨论计划方案得可行性,既可增加亲子互动又可让孩子对自己得压岁钱做合理规划。同时,真正给予孩子支配零花钱得权利,在遵守规则得时候才能有得放矢,也更容易有心理底线。

青岛高新区实验小学德育主任 赵晶

赵晶建议,父母都要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带领孩子多去参与一些实践类得活动,比如校园义卖、学生跳蚤市场、社会服务型劳动、公益活动,他们会对生活有更多得理解,更容易激发他们珍惜生活、合理支配现有财富得欲望,积淀人生厚度,体悟生命得宽度。

作为社会机构,应该有正确得引导,不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感,尤其针对无经济能力得孩子,要加以适当劝导,切不可出现诱导性得推销方式,引导孩子出现不理性消费行为。

“冲动消费是个陷阱,我们在帮孩子逃出陷阱得时候要给孩子一些力量,同他们一起努力。可能我们挡不住洪水般铺天盖地而来得营销手段,但我们却能和孩子一起将洪水疏导成涓涓细流。”赵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