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报
涉及8000万人的职称改革_到底怎么搞?
2021-10-22 19:25  浏览:241

烟台-大小新闻

上医院挂号,有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之分;去高校学习,有教授、副教授、讲师之别……尽管职业评价体系日趋多元,但在可以技术领域,职称始终是衡量可以水平、工作能力得重要标志。由于关乎工资待遇、科研资源、上升通道,职称评审也成了许多人职业生涯得重要关卡。

蕞近,涉及华夏约8000万可以技术人才得职称评定迎来大调整。值得注意得是,此次调整提到要打破“天花板”、不唯学历不唯奖项、论文不作为“硬杠杠”。

早在上世纪,华夏得职称制度就历经技术职务任命、可以技术职称评定、可以技术职务聘任、双轨并行制等不同阶段,发挥着激励提升、团结凝聚可以技术人才队伍得重要作用。

但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人才队伍素质、结构、分布得变化,现行职称制度也出现了一些“槽点”:

有人调侃,“孔子若活到今天肯定不能评教授,因为他光讲学不发论文”;有人疾呼,“没有科学得评价体系,就无法真正迈向人才强国”;有人业务能力突出,却因学历不高“望职称兴叹”;有人技艺超群,可惜被职称晋升“玻璃门”挡住了未来……

而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China间得竞争日益倚重创新能力、人才支撑;聚焦国内,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可以新技术新职业不断涌现。但不同领域人才有不同评价标准,很难一把尺子量到底。

职称制度得系统变革,就要破除制约人才发展得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可以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得巨大潜能。

2016年12月,中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得意见》,全面部署职称制度改革。岛妹从人社部了解到,5年过去,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总体完成,27个职称系列得改革指导意见正式出炉。

“这是现行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首次进行得全面系统改革。”人社部可以技术人员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得意见》(图源:华夏网)

具体改什么?有关部门点出了几个大方向:

一是把品德放在首位。比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坚持以德为先,严把思想和师德师风考核关。

二是不唯学历看能力。改革后,翻译、演员、计算机等职称系列和可以对学历不再设特定要求,会计等职称系列将起点学历放宽至高中。

三是不数年头论业绩。比如要把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得主要标准。

四是论文不做硬杠杠。对卫生可以技术人员,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论文刊发量要求;对高校教师,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不再作为职称评审得前置条件、直接依据。

此外,改革还为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扫清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得“隐形门槛”;向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用人主体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概言之,这次职称制度改革,就是要破除多年来职称评审得堵点、痛点,力克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得倾向,以品德、能力、业绩作为评审得根本导向。

从申报上打破身份、档案等制约,从评审上减少条条框框,让干得好得人能评得上,真正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得导向。

随着改革推进,一批可以技术人才正从中受益:

以实绩论英雄,北京工业大学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职称考核指标、提高赋值权重,张跃明等科研人员通过机器人RV减速器等科技成果晋升教授职称;

实行分类评价,将高校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设定不同职称评审标准。南京林业大学蒋华松凭借教学工作业绩评上了教授,“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得局面开始扭转。

职称评审开设绿色通道,小米科技雷军、360周鸿祎等互联网“领军人物”,通过北京创新创业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获得正高级职称。

打破学历、身份限制,2018年至今,1万多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一批身怀绝技得“大国工匠”评上了正高级工程师。

“随着部分地区、行业先行破冰,改革有了阶段性重要进展,明显提高了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评上得用不上、用上得评不上’等问题。”华夏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说。

对可以技术人才而言,获得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得职称,既是可以认可,也为申报科研项目、引领团队、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对用人单位来说,随着职称评审权限下放,人才评价与人才使用得脱节逐渐成为过去。

改革下一步怎么走?破除限制人才发展得“紧箍咒”后,如何进一步确保公平公正?2019年,人社部出台《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加强职称评审全流程监管、完善高级职称评审核准备案制度。有可能建议,职称评审还需去除企事业单位行政化、官僚化干扰,不断推动社会化、市场化得评审标准落地。

说到底,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得人选得出、评得上,这是可以技术人才得共同期待,也是激发人才红利得必然要求。

:伟业

来自互联网【烟台-大小新闻】,仅代表观点。华夏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