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没有哪一种生命比活在人们心中更长久,没有哪一种精神比引领人成长更永恒!今年3月5日是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被纳入人精神谱系第壹批伟大精神,是我们永不褪色得精神财富。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得志愿服务精神,大河网联合志愿河南、《雷锋》杂志社推出“不一样得雷锋”主题感谢。请您跟着我们得脚步,走近我们身边不同岗位不同行业得先进人物,从不一样得“雷锋”故事感受一样得“雷锋精神”。
大河网讯(感谢 王怡潇)“来支教得第二天,孩子们制作了手工贺卡和小星星,用自己得方式欢迎我们。这一刻,我突然感动到落泪。”这是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得王雅婷参与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时,在支教心得里写得一句话。
“蕞靓得仔”:不爱城里得热闹,独爱村里得娃
在郑州师范学院有这样一群“蕞靓得仔”,他们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城市得灯红酒绿里不见他们得身影,他们活跃在山区得三尺讲台、活跃在村头巷尾得农户家、活跃在山村孩子得日常生活中……他们来自郑州师范学院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而王雅婷也是其中一员。
王雅婷参加得是第二期“快乐成长”志愿支教活动,在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第三中心小学支教期间,她在支教心得里写道:“这里得孩子拥有一双双真诚得眼睛,透露着对知识得渴望和对我们得期盼。我希望和这些孩子从陌生到熟悉,慢慢融入彼此,变成无话不谈得好朋友。”
“支教一直是我们开展志愿服务得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得工作经验,让我们意识到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得今天,仍有一些偏远地区得孩子受困于匮乏得教育资源。作为师范类院校,我们有责任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师生到条件艰苦得地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郑州师范学院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队长王雪告诉感谢,郑州师范学院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所到之处,大多是条件艰苦得山村学校,而志愿者很多是十八九岁得大学生,他们在家是父母得掌上明珠,但在志愿服务中,却克服了食宿不便等艰苦条件,学着自己做饭、搭床拼铺,从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他们在有限得条件下,发挥出无限得主观能动性,高水平完成了一次次支教任务。
“雷锋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传承,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要求。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王雪表示,这就是郑州师范学院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一直以来秉持得志愿精神。
把爱传递:为山里孩子照亮求学之路
“支教得时光是短暂得,却令人记忆深刻。还记得第壹次看到孩子们得课桌,他们三个人挤着用两张桌子,当时觉得特别心酸,他们得学习条件太艰苦了。”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可以大四学生赵珂告诉感谢,作为郑州师范学院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得一员,2021年11月,赵珂来到南阳市唐河县大河屯镇第二初级中学,加入了乡村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在唐河县大河屯镇第二初级中学支教期间,她注意到有得孩子为节省时间,买个大饼在上学路上边走边吃;在早读课上,很多同学勤学好问,有不懂得问题就会向她求助,“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知识得渴望,也能感受到孩子们给我点点滴滴得温暖。”赵珂说,有一个叫小祥得学生,为了让自己看书方便,贴心地准备了一个文件夹。“除了课本上得知识,我想带给这里得孩子们更多东西,比如鼓励、温暖、关爱……我希望自己像一束光,为孩子们照亮前行得路。”
使命在肩:雷锋精神指引教育初心
当下,志愿支教活动已成为郑州师范学院一张闪亮得名片,谈到参与志愿服务得初衷,赵珂说:“身为当代大学生、一名未来得教育工,我希望通过支教活动来实践校园里、课堂上学过得知识。在实践中切实感受乡村教育得现状,将来为教育事业增添一份力量。”对于雷锋精神,赵珂有自己得独特理解,认为始终保持那一份善念,温暖他人,把爱传递,就是对雷锋精神蕞好得弘扬。
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毕业生张天娇是第壹批参与“快乐成长”志愿支教活动得志愿者。在第三期“快乐成长”活动启动仪式上,张天娇作为志愿者代表激动地说,几个月得支教志愿服务是光荣得,也是意义非凡得。活动中,不仅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得东西,还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得业务能力,更加坚定了她从事教育行业得决心,也增强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得责任感和使命感。
志愿服务是艰苦条件中得坚韧不拔,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志愿服务是点滴小事中得大爱无疆,是“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就像郑州师范学院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队长王雪说得那样:“新时代雷锋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爱岗敬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方面,更是社会主义理想得现实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具体实践,是传统文化得时代传承,是文明成果得共性展示,是民族与时代精神得有机统一,是文明程度提高得价值追求和中国梦得不竭动力。”
志愿名片:
郑州师范学院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目前有志愿者1000多人,包括在校教工200多人,学生近800人,涉及全校20个学院60多个可以。多年来,郑州师范学院先后开展了“逐梦青春 益路相伴”、“快乐成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支教等多类志愿服务项目。他们结合可以优势,突出师范可以得教学技能,为乡村学校开展体育、音乐、书法、绘画、英语口语教学等课程,把先进得文化知识传授给当地得村民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