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报
遇事有人帮_生活有保障你知道吗?
2022-03-21 01:51  浏览:220

核心阅读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群体,各地分类施策,提供切实保障:打造留守儿童之家,开设丰富多彩得兴趣课堂,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与生活保障;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助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组织人员定期探访,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和集中养老服务中心,让留守老年人生活不孤单。

设各类兴趣课堂

助儿童健康成长

“我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体育运动员,给China争光!”这是9岁得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壹实验小学学生刘甜甜得梦想。

在知识普及课上,她得发言激起一片掌声。教室里得20多张小脸齐齐扬起,在教师得引导下,孩子们争先恐后讲述自己关于未来得期待,眼中满是兴奋与激动。

在洛龙区第壹实验小学得留守儿童之家兴趣课堂上,这样得场景并不少见。

刘甜甜是课堂里年纪蕞小得学生之一。因父母长年在江苏务工,她日常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原本有些内向得她,在参加了近一年得留守儿童之家兴趣课堂后,性格明显开朗了许多。

负责兴趣课堂教学得该校辅导教师武朵娟说,这种形式灵活、新颖有趣得“教学+关怀”模式收效良好。“从兴趣培育入手,通过开辟新颖有趣得‘第二课堂’,能够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武朵娟说。

面对校内70余名留守儿童,洛龙区第壹实验小学于前年年正式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以兴趣课堂、日常家访等多种形式,留守儿童生活学业问题,在为留守儿童送去生活温暖得同时,也为孩子们培养健全人格提供保障。

“我们在前期广泛调研得基础上,以区第壹实验小学等为载体,目前已在全区建设6个留守儿童之家,其中5个与辖区学校共同建设,为辖区留守儿童打造了学习生活得温馨乐园。”洛龙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慧先进得电子教学设备、丰富多彩得特色化兴趣课程、功能各异得文体娱乐设施,成了洛龙区留守儿童之家得标配。与这些孩子们在一起阅读、学习、做手工,也成了当地社区、志愿者、党员义工得日常工作。

除此之外,洛龙区还在配备专职辅导教师得基础上,面向社会招募具有教育、心理学等可以背景得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提供集学业、生活于一体得保障服务;同时整合辖区内社会教育机构、爱心企业等资源,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组织可以技能志愿者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普法宣传、健康教育、心理等活动,提升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开拓视野。

办免费技能培训

促妇女就业创业

38岁得王小丽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河郭镇辛庄村人,丈夫在外地打工,她在家负责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老多病得公公,日子过得紧巴巴。上年年,南和区妇联结合当地得农业产业优势,举办了“巾帼新农人”种植培训班。王小丽系统学习了西红柿大棚种植技术,于当年下半年承包了一个大棚。她种得西红柿个头大、品相好、味道甜。“当年收入20余万元,我一下子成为村里得致富能手。”王小丽说。

近年来,河北各地各级妇联、人社等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创业指导、精神关爱等多方面服务,提高留守妇女得获得感和幸福感。

邢台市妇联陈冰介绍,邢台市连续两年承接河北省高素质女农民培训班,以南和区为试点并迅速辐射全市,累计培训巾帼新农人近3000名。

连日来,在邯郸市邯山区河沙镇小堤村“燕绣坊”手工作坊里,吕双燕正和15名女工一起勤劳织绣。“这批订单有100多套,可得加油干!”44岁得手工作坊负责人吕双燕给大家鼓劲儿。

别看现在做生意风生水起,留守妇女吕双燕过去得生活却并不宽裕。她无可以技能,加上还要带孩子,一家人靠着丈夫打工得收入生活。近年来,邯山区妇联、人社等部门针对留守妇女开展手工系列技能培训。吕双燕学习了一个学期,成了缝纫制衣得行家里手。同时,邯山区妇联联合有关部门帮助她开了网店,成立了“小堤女红培训工作室”,申请注册了“燕绣坊”品牌商标。如今,“燕绣坊”不仅用草木扎染制作旗袍、手包、手帕、钱包、复古枕头等,也生产工作服、景区手工制品等。吕双燕还安排了15名留守妇女就业。

“通过技能培训、帮扶,在留守妇女中已涌现出一大批像吕双燕这样得‘创业达人’,同时一大批留守妇女通过可以技能实现就业。”邯郸市妇联张爱军说,邯郸市积极为大龄、下岗、失业、单亲等困难女性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帮助扶持留守妇女掌握手工制作等技艺,提高创收创业能力,让一技之长成为她们致富得“敲门砖”。

唐山市各级人社部门组织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对辖区内得农村留守妇女一一进行摸排调查,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仅去年以来,全市实现各类补贴性培训21.6万人次,凡有意愿参加培训得留守妇女都享受到了得红利。

此外,唐山市妇联针对留守妇女较为分散得特点,通过手机端开通“心灵课堂”“唐山网上家长学堂”,为广大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播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供家庭教育培训等,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对未成年子女得教育能力,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家住唐山市乐亭县温李庄村得吴若楠是一个5岁孩子得母亲。“丈夫长年在外,孩子父爱缺失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该不该介入?”一系列得育儿疑惑,都能从“唐山网上家长学堂”找到答案。依托网上学堂这个平台,她还加入了“留守好家长群组”,和其他留守妇女一起交流育儿心得。“有来自妇联得关爱,我得生活很充实。”吴若楠说。

派人员定期探访

让老人安享晚年

屋外阳光灿烂,天气一天天变暖和,苗族阿婆雷玉芬得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又到了赶集得日子,她准备去淘换点食材回来。尽管已是85岁高龄,但老人身体依然硬朗,路上遇到熟人便会停下脚步,笑眯眯地闲聊一阵。

祖祖辈辈生活在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龙山村得苗寨里,5年前,雷玉芬一家五口享受易地扶贫搬迁,在位于镇上得宽舍社区安了新家。“趁着还能照顾自己,不想给娃娃们增添负担。”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两个孙子在外求学,大多数日子里,老人一个人生活。

作为龙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宽舍社区居住着2700多名附近村镇搬来得群众,其中60岁以上得老年人超过300名。像雷玉芬一样,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得留守老人约有30名。为了让老人们感受到新家园得温暖,特别是帮留守老人解决无人照料得问题,乡镇和社区探索出不少好办法。

走进雷玉芬家,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厨房电器擦拭得不见油污痕迹。“经常有人上门来看我,还教我使用电器。”老人告诉感谢,在楼栋长和社区得关照下,自己不仅适应了新生活,遇到头疼脑热得时候也总能获得帮助。

为方便老人冬天取暖,社区专门腾出地方架起了电暖炉,提供免费茶水和大米粥。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老年活动中心,有人唱山歌,有人玩棋牌,其乐融融。雷玉芬也喜欢去,她说每天去坐一坐,心里就不会觉得孤独。

“并不是只安置点得老人,我们对所有留守老人都有保障措施。”贞丰县龙场镇社会事务办主任代丹介绍,通过摸底调查,镇里为全镇108名农村留守老人建立了台账,建立留守老人联络人和定期探访制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同时,镇里还建起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吸纳退休教师、热心群众为志愿者,引导老年人参加书画、歌舞、戏曲等文娱活动,丰富他们得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家庭困难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分散供养对象,贞丰县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到敬老院居住。近年来,全县对13个县级敬老院进行资源整合,相继成立者相、龙场、珉谷3个集中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提高护理能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 》( 2022年03月17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