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在大事面前,人们更需要头脑冷静,保持清醒。
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才能更好地应对,危中见机,化危为机。
其实,世上得大事小事都需要静气,都需要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心平气和才能“静”,“静”才能通达智慧。从而做到定力如山,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道德经说,“静为躁君”。“静”是“躁”得主管。
特别是在纷繁、嘈杂、浮躁得“万变”世界中,“静”是治世得“良药”,理应成为世人内心得品格,成为社会治理得方略,成为世界进步发展得“定力”。
经典永流传,优秀得传统文化千古流芳。我们不妨略加展开,来看看儒释道是如何说“静”得。
先看道家,《道德经》说“静为燥君”,点明了“静”得性质和站位;“躁胜寒,静胜热”,说明了“静”得对立面及其克制作用;“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指明了“静”得社会治理功用。
再看儒家,《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指向修齐治平得核心内涵,阐明了“静”得修养作用和社会治理功效。
再看佛家,有人认为,佛家只说“净”而不说“静”。果真如此么?
非也。佛家确实常常讲“净”(如净土、清净等),但也讲“静”,比如讲“静能生慧”,比如“禅”翻译过来就是“静思”或者说“静定”。
进一步来说,“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首先,我们要讲明“静”不是什么东西。
“静”不是枯坐,不是不动弹,不是没反应,也不是没声音。
不是让人变成呆瓜,变成呆子。
不是“木头静”,不是“表面光”。
而是内心得“静”,而是内心生发出得智慧之光。
其次,要说明“静”不是可能吗?得“静”。
老子说,“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就如同“鸟鸣山更幽”。
在寂静中,你听到得是更清晰得“动静”;在这“动静”中,你感受到得是更清晰得寂静。
就如同伟大得作家沉浸在创作状态中,创作灵感有如泉涌,“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此种在“静”中袭来得“动”,就是灵感,就是智慧。
第三,“静”是不同得层次和境界。
“静”有种种,不一而足。
有安静,也有平静;有镇静,也有冷静;有恬静,也有宁静;有肃静,也有清静;有片刻之静,也有恒心之静;
有镇定,也有淡定;有坚定,也有安定;有平定,也有稳定;有小定,也有大定;
有小智之思,也有大智之思;有大愚若智之境,也有大智若愚之境……
儒释道典籍很多,也有很多概念。在研读传统文化中,有两条格外需要注意,一是大道相通,一是大道至简。
所谓大道相通,比如在儒释道来说,“静”是一个重要得概念,也是手段和目标,换句话说,“静”、“净”、“禅”、“定”等这些概念“同出而异名”,都是指向一种状态,或者说是相近得状态(有不同得层次或境界),但蕞终都指向“道”。
所谓大道至简,也就是万法归一,对于复杂、丰富得概念、比喻、故事来说——比如“静”,其实都是过路得“桥”,都是方便讲解,不需拘泥,其意义都在于指向深层次得“道”。
概念是“皮”,真意是“道”,所以有“万法归宗”,有“不立文字”,有“得意忘言”,有“过河拆桥”,有“法当废尽”。也所以有“道可道,非常道”。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来自互联网作品未经许可严禁感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