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解答
关于老板们的“创业逆袭”
2021-05-18 09:26  浏览:205

最近重温了由陈健斌、陆毅、于和伟、黄维德、倪大红 、于荣光等著名演员联合出演的《新三国》,剧中每一位角色都刻画得活灵活现,演员们也把每一个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如果把三国时期的战场看作当今社会的职场,那么三国时期确实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企业家”,比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且看他们是如何起家发家的。


“多疑”曹操造势崛起,成功“创业”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三国时期“曹魏”家族企业的老板曹操所说。提起曹操,大家对他的评价更多的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能有很多的人会用一个“奸”字来概括他。但看到曹操“奸”面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雄”面,就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分析,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曹魏”家族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最终成为三国时代众多企业中的前三强,这些都离不开曹操的雄才伟略。

曹操本是“刘氏”集团的一名小职员,当时的“刘氏”集团日渐衰败,实则掌权的是集团二把手董卓,所以后面直接称为“董氏”集团。曹操虽然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小职员,心中却充满远大抱负,虽然他表面跟董卓亲近,但他心里很清楚董卓没有经营管理之才,早晚被人取代,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诛杀董卓”的大戏,希望能够把董卓拉下二把手的位置。看过《新三国》的就很清楚,曹操并未成功拉下董卓,但他的“创业之计”却成功了。曹操名为“拉董卓下位”,实则为自己“自主创业”打下响亮的名气,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曹操何许人也,在家时在父亲眼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混混,步入三国职场后崭露头角,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及眼光。但他做事有自己的风格,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绝对不会做,他深知以他目前在职场中的声望与地位,凭借一己之力将董卓拉下位后,自己根本无法在“董氏”集团中谋得一席之地,甚至有可能直接被踢出局,所以曹操并未抱有“不将董卓拉下位,势不休”的决心。

第二,曹操的出身并不光彩,他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这对他日后创业势必会有所影响。三国时期的职场可不比当今社会,那时能成为者的,要么是心怀天下、受人敬仰,要么是仁人义士、令天下英才心悦诚服。曹操虽心怀天下,却名不见经传,更别说将天下英才收归已用,所以他要找准机会为自己创业宣传造势。当时,天下英才对“董氏”集团的经营管理无不深恶痛绝,这对曹操而言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曹操精心策划“拉董卓下位”的计划虽未成功,却让天下英才看到了他的远见卓识,看到了他的敢闯敢拼,如此一来,他的名气也打响了。

经过这次的造势,曹操的名气果然够响亮了,他离开“董氏”集团后就收获了他创业路上的第一枚人才陈公台。刚开始,曹操与陈公台相谈甚欢,陈公台被他的远大志向及敢闯敢拼的精神所折服,于是果断“辞职”,决心跟随他“自主创业”,但两人并肩作战并未有多长时间就因两人的经营理念不同,最终一拍两散。可以说曹操的首次创业,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结束,但他并未放弃,回到家乡,分散家财、招募人才,还加入了当时“董氏”集团最大的竞争对手——以袁绍为首的“反董”联盟企业。

曹操加入“反董”联盟企业后,发现这个联盟企业加起来虽有十几万人员,但大家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游戏,并无人真正研究如何与“董氏”集团竞争。曹操对这些行为很是不满,于是向大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如何反击“董氏”集团的建议,当时的曹操在圈内虽有一定名气,但并无实质性功绩,所以根本没有人听从他的建议。这时,他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成就大事,还是得自主创业,于是他联合他的同事夏侯惇等人前往扬州招募新人,再度北上,在当时的河内郡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这一次,曹操创业成功了,而且收获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企业也越做越大,并最终挤入三国时代的前三强。

曹操得以成功创业,除了自身有能力、时势所趋之外,也离不开他的经营管理之道与驭人用人之术。

第一,智慧超群,能力出众。虽说曹操是自主创业,但他到底是借助了原“刘氏”集团的声望的。当众多企业老板忙于与“董氏”集团一争高下时,曹操悄无声息地将原“刘氏”集团的后裔挖到自己集团担任挂名董事长,并借助原“刘氏”集团的声威,在某些方面成功控制着各大企业,一度成为反竞争对手的主导。从这方面来看,不得不承认,曹操确实拥有超群的智慧与长远的战略眼光。

第二,知人善任,用人有术。曹操虽然疑心重,但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一套,他深知他旗下的每一位人才的长处与短板,并且能够将他们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对荀彧的任用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识人、用人之术。荀彧出身名门,他们家可以说是世受原“刘氏”集团的恩待,自己也曾被举荐进入“刘氏”集团,并担任重要职位。荀彧之所以选择跟随曹操创业,其初心是认为曹操是那个能够帮助他实现理想的人物,而且曹操愿意听取他的建议“将‘刘氏’后裔奉为董事长”。但身为原“刘氏”集团旧员,荀彧心中始终对“刘氏”集团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他表面上忠于曹操,实则心怀“刘氏”旧业。其实曹操也知道荀彧这点心思,但荀彧实在太优秀了,所以曹操愿意把他挖到身边担任重要职位。曹操知识荀彧有“五佐之才”,所以在开拓市场过程中经常咨询荀彧的建议,荀彧也不负众望,曾经帮曹操制定了“开辟北方市场”的蓝图,并规划了详细的市场拓展路线。面对荀彧这么一个才华出众,但始终心怀旧业的人,曹操永远不会取代董事长的职位,这就是他的智慧。于曹操而言,在不在董事长的位置,集团都是他说了算,而不坐上董事长的位置,还能轻松驾驭那些有才能但心系“刘氏”旧业的人。

当然,除了荀彧,他下面的人才中还有很多,比如负责职能管理的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司马懿(后期)等,以及负责市场拓展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操在对集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都是将这些人才安排在最合适的职位的。

第三,求贤若渴,惜才如命。曹操特别喜欢有才能的人,一旦遇到一个自己特别钟爱的人才,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在《新三国》中,他看中当时刘备旗下的人才徐庶,为了让徐庶跳槽到他这边来,他竟然把人家老母亲请去集团“做客”。当然,为了收拢人才,曹操也是很大方的,当初为了挖刘备旗下的骨干人才关羽,可是花了重金的,又是送豪宅、又是送豪车的,还把他从竞争对手那夺来的“宝马”送给了关羽。虽然最终结果是没有挖动关羽,但怎么说关羽也帮他狠狠地打击了竞争对手袁绍。

第四,能屈能伸,善于复盘。当初在“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盟机构打压得差点喘不过气来,那次曹操亲率精英骨干出去开拓市场,却以惨败告终。之前积累人才、资源瞬间付诸东流,但曹操并未泄气,而是带领着留下人员进行复盘,最后没用几年时间又壮大起来。试想如果当时惨败的曹操承受不住压力,直接“跳入长江而亡”,那“曹魏”集团就真的垮掉了。

这便是一代“奸绝”,曹操的“创业”之路。纵观曹操从发家到成长、壮大的历程,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他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而是融入他的智慧与能力的时势所趋。


“爱哭”刘备专业“洗脑”、成功“创业”

在《三国》中,你会发现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创业”多年,一直未果,总是寄人篱下,但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成功挤入三国时代的前三强,他就是号称“仁绝”的刘备。

如果说曹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那么刘备则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同为三国时期成功的“企业家”,两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截然不同,且看刘备是如何成功“创业”的。

第一,“爱哭”

在电视剧《新三国》中,刘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哭”,我甚至一度也觉得“刘备的事业是哭出来的”。细数一下刘备“创业”这些年哭的经历:

桃园结义前,刘备诉说自己原属“刘氏”集团后裔,如今却落得以卖草鞋为生,现在“刘氏”集团败落,自己却无能为力,然后伤心地哭了,这一哭就收获了两枚越级“小迷弟”;之后关定庄内,三兄弟重逢时又哭了。

笼络赵云时,刘备表示与赵云相见恨晚,离别时依依不舍地哭了,后来赵云为救他儿子身受重伤,他扔掉自己的儿子和赵云一起哭。

请徐庶相助时,刘备哭了,后来曹操设计让徐庶“跳槽”,望着徐庶离开的背影,他又哭了,这一哭让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谋一策。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刘备哭了,后来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他接着哭,这一哭让诸葛亮死心塌地辅助他那不争气的儿子。

刘备入荆州,刘表托孤于他时,他哭着说必会尽心尽力,后来刘琦病逝,他又哭了;刘备入川蜀,占据刘璋地盘,他也哭,还说并非他不仁义,实在是形势所逼。

刘备这一哭,就笼络了大量优秀人才,其实在《三国》中,刘备哭的场景还有很多。东吴大佛寺“相亲”,他哭了;鲁肃过江讨要荆州,他哭了;宴请张松,他哭了;庞统、关羽、张飞死,他继续哭……真的是哭得一发不可收拾。

古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不可否认,有的时候眼泪真的是很好的利器,哭不代表懦弱,恰好是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好方式、也是宣泄内心情绪的好手段。

第二,“洗脑专业户”

其实刘备除了“爱哭”之外,也是个“洗脑专业户”,在三国时期,刘备的口才可谓一流,甚至有人形容刘备是“江湖骗子”、“传销头子”。刘备“创业”这些年,“一哭二跪三介绍”,天下能人异士就这样收入囊中。刘备“爱哭”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详细介绍了,其实刘备还喜欢“跪”,在《新三国》中,徐庶、诸葛亮、黄忠等人才算得上就是跪到手的,当然刘备最厉害的还是口才。

自我介绍是刘备“洗脑”的重要话术,刘备特别喜欢自我介绍,前期逢人就说“在下刘备,中山靖王”之后,后期见人就道“吾乃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从他的自我介绍中,不难看出他虽不是什么“富二代”,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官N代”。

在那个年代,要想“创业”成功,除了自身能力之外,出身也很重要。刘备本是卖鞋的小老板,后来认识了卖豆子的关羽及卖猪肉的张飞,三人因志同道合、桃园结义。有一天,三人商量着如何共同“创业”,一开始张飞提出可以加入别人的公司,结果一听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觉得出身这么高贵,那还是单干吧!关羽、张飞傲视天下英才、视天下英才为草芥,却独服刘备、甘为刘备小弟,除了被刘备的仁义折服之外,还被刘备“高贵出身却生不逢时,沦为市井小商贩后依然怀有远大抱负”的精神所感动。

刘备“创业”初期,只有兄弟三人,打拼多年,始终无一席之地,一直是寄人篱下。加入以袁绍为首的“反董”联盟企业,投入公孙瓒旗下,助陶谦守徐州并暂领徐州,徐州丢失转入“袁氏”企业,后又投入荆州刘表旗下……刘备这一路走来,多次创业未果,但靠着自我介绍,一路收编人才,曾经也是靠着这“万能”的自我介绍让糜竺又送钱又送妹妹的。刘备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稳定的工资发放来源,但他擅长画饼,而且有高大上的背景,所以天下英才愿意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跟着他继续创业。就连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人才的诸葛亮也愿意在他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出山助他,不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他,更多的是因为刘备的出身背景、远大抱负跟仁义之至。

如果说古代女人用“一哭二闹三上吊”三大绝招征服天下男人,那么刘备则用“一哭二跪三介绍”征服天下英才。

第三,火眼金睛

刘备除了哭功、口才了得之外,“火眼金睛”般的眼力也一直让人称道,堪称是看人最准的“组织部长”。刘备入荆襄之后,得了一个特别信任的秘书马良,马良有个弟弟叫马谡,诸葛亮一直认为马谡很不错,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的年轻人。马谡既深得诸葛亮认可,又是马良的弟弟,按理说,身为公司老板的刘备,怎么也得给马谡安排一个重要职位吧。但刘备竟然毫不顾及马良面子,直接说马谡只会放空话,是个赵括式的人物,不堪大用,而且临终前还特意嘱咐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但后来形势所迫,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让“刘蜀”集团的“北伐大业”彻底无望,由此可见刘备是有先见之明的,果然是有着一双火眼金睛。

我们都知道,在《新三国》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且非常信任诸葛亮,可以说将公司的人财物的调动全权交由诸葛亮负责。与诸葛亮隆中对话时,刘备很是认可诸葛亮提出的战略布局,但在之后开拓市场时,比如出征巴蜀、争夺汉中,刘备都没有带诸葛亮,而是带着庞统和法正,这是为何呢?原因在于,刘备把诸葛亮放在了团队建设与后勤管理方面,其实比起开拓市场,诸葛亮更擅长的是管理内勤,事实证明刘备的安排是对的。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任起开拓市场的职责,带着集团精英六出祁山开拓市场,却没有收到丝毫效果,不仅没有打击到“曹魏”集团,反而搞得“刘蜀”集团大批员工抱怨,业务停滞不前,甚至连号称扶不起来的阿斗都忍不住想要劝诸葛亮放弃向北开拓市场。

刘备火眼金睛般的眼力再次在诸葛亮身上得到验证,显然在识人、用人上刘备是很客观的,不会人情关系随意安排职位。

第四,事业心

《新三国》中,有两幕特别相似的情景——笼络庞统和拉拢张松。笼络庞统时亲自为庞统买酒、不理老婆相请、不顾孩子生病,而拉拢张松时连续多日设宴款待、不理睬老婆、连老婆生气了也不管。两个场景同样都是利用老婆和孩子来体现刘备对人才的礼待,有人说这是刘备的套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也能看出刘备是很有事业心的,为了事业,他可以不顾家庭不顾亲情。当初吕布为了老婆貂蝉而错失良机,你可以说他钟情,但在打拼事业上,吕布确实不及刘备,这就是为什么刘备能当老板,而吕布只能当一名精英骨干的原因。

纵观刘备的“创业史”实属不易,“爱哭”的刘备成功背后要承受多少次心态的崩塌,不是一般人能清楚的。他的成功来源于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经验总结,单是他“屡败屡创”、“愈挫愈勇”的精神就让人折服,有多少人能做到他这样,不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击垮。但凡能做到刘备这样,想不成功都难。


“别人家的孩子”孙权,成功背后的“忍”与“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大家很熟悉吧,是三国时期成功“企业家”曹操对“孙吴”企业后期掌权人孙权的评价。说起孙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有为、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厚积薄发,仿佛孙权就是那个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旁人只有羡慕嫉妒的份。

纵观三国时期较为成功的“企业家”们,孙权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孙权虽有富二代的命,却无富二代的病,父兄相继离开,留下他们孤儿寡母,他独自挑起大梁,继承父兄家业时年仅十八。想想我们十八岁时还未涉世,还在大学这个“安乐窝”里欣然地接受父母及学校的保护。

看《新三国》,我特别喜欢孙权,前期他出镜不多,但从他小时候独自赴荆州找刘表讨要他父亲尸身时的做派就能看出这个孩子将来不简单。果不其然,父兄未能实现的目标,他实现了,最终让“孙吴”企业日益强大,挤入三国时代的前三强。孙权的成功,更多地源于两个字——“忍”,“谋”。孙权从小就在“忍”,一步“忍”、步步“忍”、一“忍”再“忍”,最终“忍”成功了。

面对仇敌,“忍”。电视剧《新三国》中有这么一幕,孙坚中了刘表的埋伏,身中多箭身亡,其尸首也落入刘表手中。年仅九岁的孙权毅然决定用刘表的大将黄祖换回父亲的尸首。面对杀父仇人刘表,孙权并未表露出愤怒的情绪,反倒尊称其为刘伯伯,这是在“忍”。当众人听到他九岁便为使纷纷嘲笑他时,他并未生气,而是用“高祖皇帝九岁时射死过一头金额猛虎,武帝爷九岁时已经挽弓杀敌,我孙权无用九岁时只能向刘伯伯请和,请刘伯伯赐还我爹爹尸首,从此以后江东永远不向荆州复仇”一番话回应众人,这也是在“忍”。在那一瞬间,刘表是被感动的。

当刘表继续问他为何不来报仇反而来求和时,孙权回应“爹爹临终前交代过一句话,说刘伯伯有皇室之风,忠义厚道,是袁绍逼着他们伏击我们的,要复仇应该找袁绍复仇,江东与袁绍势不两立。为了江东的安危,我们应该与刘伯伯化干戈为玉帛,两家修好和睦相处”,这何尝不是在继续“忍”呢?就是这一番话彻底感动了刘表,归还了孙坚尸身。最后他抱着刘表哭泣同样是在“忍”,但那小眼神流露出的就是一种愤怒、是一种要让江东强大起来的决心。光是这一情节,九岁的孙权就一“忍”再“忍”,所以孙权的“忍”功是从小锻炼起来的。

面对内部核心层,“忍”。有一次,孙权正在张昭那里上“私教课”,突然有人来报孙策身受重伤,当时年仅十八的孙权压制住内心的悲痛与恐惧,将企业内外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淡定又何尝不是孙权“忍”出来的呢?

这些年来,“孙吴”企业由孙权大哥孙策全权打理,孙权专研于学问,但他也时刻关注着内外局势。他深知孙策身亡,“孙吴”企业内外都将出现大的变动。

对内他一个刚刚成年的年轻小伙如何能让公司核心人员心服口服?对外刚有点起色的“孙吴”企业如何能抵抗竞争对手“曹魏”集团?

面对这些内外大难题,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做出一个决定,将公司大权交给公司的二把手周瑜,当时周瑜虽未接下大权,但在之后的企业运作中,公司大多数管理层是倾向于周瑜的,孙权似乎并无实权,只有部分后勤管理是支持他的,所以这些年来孙权一直在“忍”。

对内,孙权要“忍”着公司二把手周瑜,也要“忍”着市场部支持周瑜的核心人员;对外孙权要“忍”着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曹魏”集团、“刘蜀”集团。

面对表面上的“合作伙伴”,“忍”。“刘蜀”集团刚起步时,力量较弱,孙权与之合作,共同抵抗“曹魏”集团,为了维系两家的和睦关系,孙权可谓是再三“忍”让呀。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忍”了;以相亲为由诱刘备来到“孙吴”,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他“忍”了;为夺回荆州,最终失去公司二把手周瑜,他还是“忍”了;派人与关羽联姻,结果只带回一句话“虎女焉能配犬子”,他继续“忍”了……

在旁观者看来,孙权从头到尾一直在“忍”,但他并不是懦弱,而是还未到爆发的时候。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孙权的这种“忍”何尝不是另一版本的勾践呢?

《新三国》后期,孙权掌握了企业内部实权,夺回了荆州、壮大了父兄留下的家业,熬死了曹操和刘备……“孙吴”最终成为三国时代前三强,这一切都离不开孙权的“忍”。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孙权找刘表讨要父亲尸身时不能“忍”,不仅不能要回孙坚尸身,可能连小命都没有了。如果当初面对企业二把手周瑜的越权及内部核心层的背离时不能“忍”,可能“孙吴”早就改名“周吴”了。如果当初面对“合作伙伴”一而再、再而三地欺压时不能“忍”,可能就真的是“曹魏”集团独大了。

正因为孙权“忍得人下苦,方成人上人”。无才无德的人再三“忍”让,那叫天生懦弱;而有勇有谋的人再三“忍”让,那叫厚积薄发。孙权除了能“忍”,是真的有勇有谋,不然也成不了大事。

当初冒着丢掉小命的危险只身前往仇敌大营讨要父亲尸身,这便是一种“勇”;面对刘表,表现出尊敬、诚意与胆略,并借父亲之口夸赞刘表,同时把仇怨跟怒气转向袁绍,这便是一种“谋”

当时看《新三国》这一幕时,你不得不发自内心地夸赞这小孩儿演技真好,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小孙权真的有勇有谋。

孙策身亡,危难之时挑起公司大权,又恐难以制服内部核心层,于是将大权让予二把手周瑜,这何尝不是一种谋略呢?

之后“曹魏”集团前来抢占市场,公司内部分为主和与主战两派。以吕蒙、黄盖、韩当、祖茂等为首的市场部主张大力抵抗“曹魏”集团,决不让“曹魏”集团抢占半分市场;而以张昭为首的后勤管理团队主张与“曹魏”集团合作共赢。

二把手周瑜素来得市场部的大力拥戴,所以更倾向于市场部的观点,周瑜坚决抗曹的态度,感染了孙权,孙权下定决心迎击曹操。但作为公司老板的孙权面临的不仅仅是“曹魏”集团,更严重的是内部的分裂。

面对这种局势,孙权召集公司核心人员开会决议,会上他毅然抽出宝剑,砍掉奏案上的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如敢再言迎降曹操者,与此案同”。接着便是分配任务,孙权让周瑜市场部全力抗曹,让张昭总管公司后勤,张昭顿感羞愧,表决心愿带领后勤部队全力支持市场部。至此,公司内部团队一致,共同抗曹,孙权成功化解了内部分裂的局面,还赢得二把手周瑜对他的刮目相看,不得不承认孙权真的很有智谋。

周瑜去世,公司二把手职位空缺,急需补员,但这个职位特别关键,所补人员一定是大家都认可的,尤其是需要市场部认可的。

孙权当时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他心中所属也是鲁肃,但他并未直接任命鲁肃,而是在周瑜临终前咨询周瑜,这个职位由谁来接,当周瑜也推荐鲁肃时,孙权才正式下任命通知。结果大家都很认可鲁肃,尤其是市场部同事高度认可,还一个劲夸赞孙权有识人用人之明。

小到公司内部人事任命,大到顾全大局、维系孙刘联盟关系,孙权都表现得很有谋略,称他为权谋家一点也不为过。“孙吴”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除了孙坚、孙策基础打得好之外,更多的是靠孙权的“忍”与“谋”一点一滴经营出来的,这背后承受了多少辛酸,恐怕只有孙权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