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苏站第一期:枫桥
细雨沾衣
乡愁非廿八字能言,萍梗笑多情,卧城外几杵疏钟,遥闻夜半;
乌啼隔两千年犹似,客心安可寄,借此间一星渔火,泊向天涯。
只绕梅花:联语有戛戛独造之姿,上下联都翻转有力,是自出机杼,无一语肯落俗者。“乡愁非廿八字能言”第一分句已醒人眼目,而承转能毫不费力——“此身萍梗尔”,而偏多情思乡,作此愁言愁态,一个“笑”字下得真好,“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笑得真怆然无奈,结语的营造诗人卧舟不寐听钟的情境也很得氛围。下联第一分句很巧妙地把时间拉回两千年后,虽时移世易,但同样是人生如寄,萍梗踪迹,客心又安可寄呢,惟“借此间一星渔火,泊向天涯”。真余音袅袅,感慨不尽。此联语言也佳,可见出深厚功底,洵为佳作。
石马相公
经寒山寺,过铁岭关,看十二里画本重开,三更钟上三秋月;
读张子诗,摹俞公笔,问两千年乡愁太久,一孔桥前一叶舟。
只绕梅花:寒山寺和铁岭关都在枫桥边,我曾走过枫桥,曾进寺礼佛,也曾进铁岭关看陈列的抗倭资料介绍,真是历历如在眼前(我看了一下当年游览拍的照片,那个关其实叫“铁铃关”,不知是有两称,或是百度资料有误)。张继有《枫桥夜泊》,俞樾书“枫桥夜泊碑”。这种写法很扎实——事事都有来历,笔笔都有根据,一字不苟且,上下联一写景致一写乡愁层次分明,对仗也比较考究。且也不乏韵味,如下结“问两千年乡愁太久,一孔桥前一叶舟”余味悠然。此联整体端庄雅切。
李向隅
月落霜天,乡关何处;
舟维古刹,渔火当年。
只绕梅花:四个分句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跳跃承转恰到好处。上联空间上的跳转,下联时间上的转身,都举重若轻,句子间有恰到好处的留白。联语大有古意。
天容海色
古今事易生愁,秋江犹不言,只相对长街古寺,千载钟声浮岸响;
得失心暂放下,诗履若重到,请更题霜白枫红,一桥月色置杯倾。
只绕梅花:此联篇章安排和语言锤炼都比较老练,构思上有与众不同处。上联亦今亦古,怀古之愁,古今一默。下联亦古亦今,请诗人重到时能扫却愁绪,举杯邀月,重题旷达之诗。语言煞是爽利干净,也颇擅造境。唯“得失心”概括或稍偏。
流水十年
一杵钟声霜月冷;
半江渔火客愁新。
只绕梅花:闻一声钟动,而霜月俱冷;看半江渔火,而客愁恒新。古人有愁,今人有愁,旧愁未了,新愁又生。对此千古茫茫,谁人可逃。联语言简而意丰,语言与含义皆不新,但好在自然而有古意,没有太用力的作意和太费力的雕饰,对此悠然而生怅。七言能写到此,实属不易。
卧龙—奇兵
乌啼斜月,霜逼客船,听几杵寒钟,曾碎千年羁旅梦;
枫影萧疏,涛声依旧,对半江渔火,堪温一夜故园心。
只绕梅花:下联很动人,“枫影萧疏”是见秋深枫老,不免让人感时而伤怀。而“涛声依旧”给我们展现了总有一些事物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这给人心一种温暖的慰藉。所以紧承有“对半江渔火,堪温一夜故园心。”如此饱经沧桑后的温暖更让人心柔软。上联相比而言则稍逊色一些。“霜逼客船”用字上显得粗糙,后面有“羁旅”,“客”似可不出,“逼”字也稍觉下得刻。上结与《枫桥夜泊》所写也是稍稍有点出入,诗中是难眠而听钟声,此处是钟声扰了羁客的故园梦。上联与下联合观,稍觉贴合得过紧。
深深
山门未叩,芒履不前,人事千巡余旧句;
客子归来,霜华初染,钟声几杵似当年。
只绕梅花:下联颇有味,“归”字不切,毕竟依旧是羁旅,“重”字或更恰当些。作者可自高崖岸,神交古人,甚至和古人真幻交叠。(这种手法,要注意度和格,像第20联,我说不妥,是因为让张继千余年迎来送往,是降其格,所以说或是有些唐突。)上联颇有凑泊的痕迹,两个四字尤觉落笔率意。
海岳
诗中境,画里天,悠悠古寺听钟,憾我来时枫未熟;
客归迟,舟不系,夜夜清波垂影,为谁弯作月长圆。
只绕梅花:下联可谓巧思。以“客归迟,舟不系”的乡愁和“夜夜清波垂影,为谁弯作月长圆”的景象作对比,人不团圆而桥影长作月圆状,让人婉转生愁,而又稳切枫桥。上联切地切事,能保持平稳,无明显瑕疵。
张引生
人言触景易生情,自盛唐四句乡愁,夜泊谁堪逢月落;
吾道潜心即无虑,对栖旅三更灯火,孤眠偏又听乌啼。
只绕梅花:这也是很好的一联,温且厚,情怀得古道。上联切题不可谓不巧,可见作者慧心。而比慧心更动人的是情性。下联第一分句有见道之思,显示了读书人的澄怀,而逢着栖旅,逢着三更灯火,逢着孤眠,偏又逢着乌啼时,那是怎样的萦损柔肠啊,至此乡愁绵绵不绝而来。联语不刻不烈、不炫人眼目(虽然也不乏慧心在,但不以此为能事),质朴而挚厚,宽仁而悠长。初看或不很打眼,多涵泳数遍,则能至深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