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是严重打击中国抗战的一件大事。
国民能做的,只能是努力将其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隐瞒消息,力图劝返
1938年12月21日,蒋介石获得汪精卫私自飞往昆明的消息,大为意外:
“当此困难空前未有之危局,不顾一切,藉口不愿与共党合作一语,拂袖私行,置党国与不顾,岂是革命党员之行动乎。痛苦之至,惟望其能自觉回头耳。”①
22日,蒋介石从龙云的电报中知道,汪精卫计划前往香港,与日本谋和。
对于汪精卫出走的严重性,蒋介石极为清楚。他在日记中反复思考:
“汪去后,对党政军以及各地之关系应特加审慎。”
“汪去后,外交与对敌或有影响乎?”
“广东军人是否受汪影响?”
“内部受汪影响人几何?”。
蒋介石预计,若这些连锁反应发生,那些一贯反蒋的地方军阀、党内亲日势力,都将随汪投敌。最终导致抗战阵营全面分裂。
但蒋还是期望能制止汪精卫的进一步投敌,故处处留有余地。如其日记所云:
“彼虽有意害余,而余应以善意救彼,对于此种愚诈之徒,只有可怜与可痛而已。”
首先,蒋介石一度隐瞒了汪精卫意图投敌的真相,目的是给汪的立场留下回转空间,以免致其骑虎难下。
12月26日,蒋介石在抨击日本侵华野心时,曾如此为汪精卫辩白:
“汪先生此次离渝转赴河内,实为转地疗养,纯系个人行动,毫无意味……外间一切猜测与谣言, 国人必不置信。”
蒋还亲自致电张季鸾,希望《大公报》在报道汪时“宽留余地”,“从舆论上造成空气,防止其万一失之憾”。国民宣传部也秘密指示各报“停止讨汪肃奸”。②
其次,蒋介石指示同汪精卫关系较为密切的长王宠惠、驻英大使郭泰祺、驻美大使胡适、交通部次长彭学沛等人,劝汪精卫返回后方,或至少告假游欧,不发表任何宣言。
这些人也确实希望汪能够悬崖勒马。比如,一向主和的胡适在信中说:
“此时国际形势好转,我方更宜苦撑,万不可放弃十八个月之牺牲……今日反对和议,实是为国家百年设想,务乞公垂听。”
长期追随汪的郭泰祺则说:
“此时无论如何,请公勿公开主和,免敌人谓我领袖间政见不一而乘机挑拨。”③
蒋介石让澳大利亚籍顾问端纳通知英美,称汪精卫“并未获得授权去向任何人谈论和平问题;中国不仅不会考虑日本人的和平条件,而且正在积极准备付出更大的努力继续进行抵抗”,以示中国不会同日本停战议和。
图:1937年7月15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表明中国抗战决心
监视汪系人物,拉拢地方军阀
对于各种劝说,汪精卫不为所动,最终在1938年12月29日发表了主和的《艳电》。
1939年元旦,国民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汪兆铭违法纪律,危害党国案”。
蒋介石主张温和办法,先以个人名义去电劝告,或由给予警告。其他与会者大都要求严厉处置,开除汪精卫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因蒋介石“力加阻止”,会议最终没有同时发布通缉令。蒋的理由是,对汪“亦不可逼人太甚,使其趋于极端。”
同时,蒋介石命汪系人物谷正鼎赴河内,转告汪精卫:
“如对国事发表主张,写写文章,发发电报,任何时候都很欢迎;如果有病需要赴法国等地疗养,可先送旅费50万元,以后随时筹寄。但不要去上海、南京,不要另搞组织,免得为敌人所利用,造成严重后果。”④
汪精卫拒绝出国后,蒋介石知其已决心叛国。1939年3月21日,军统奉命暗杀汪精卫,结果误杀曾仲鸣。这次刺杀加快了汪的投敌步伐。
劝阻汪精卫投敌虽然失败,但国民的一系列举措,仍防止了更多人追随其投敌。
1939年初,军统奉命监视还留在后方的汪系人物:
“(甲)分令各外勤注意汪系在川康人员之言论行动;(乙)注意与地方军政人员有无与汪勾结情事……(戊)汪系重要分子如彭学沛、陈树人、陈克文等,均秘予监视,并翻拍照片……”
其他如称赞汪出走“魄力伟大”的中政会秘书范苑升、暗中“为汪担任交通职务”中华海员工会委员李凯臣等数十名汪系人物,都在被监视的名单上。这让他们没有机会投汪附逆。⑤
地方军阀势力方面。汪精卫被开除党籍后,张发奎、薛岳、白崇禧等致电,要求惩办汪的卖国叛党行为。龙云在汪精卫由昆明赴河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态度暧昧,是当时最有可能响应汪的地方军阀。蒋介石遂命多次与汪精卫合作的唐生智赴云南“现身说法”,警告龙云“汪为人善辩多变,生性凉薄,对人毫无诚意,尤喜玩弄军人”,且战时“忠奸不两立”。最终说服龙云发表谈话,声明“拥护抗战到底,指斥和议”。⑥
在无人响应的尴尬局面下,汪精卫于1939年4月从河内赴上海,与日本代表就建立伪政权的问题进行谈判。
6月8日,国民通令全国,以汪精卫“不惜自附于汉奸之列”,对汪严缉法办。
10月1日,蒋介石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
“海可枯,石可烂,而对于引狼入室为虎作伥之汉奸汪逆,则永无宽恕赦免之理。”⑦
至此,蒋对汪不再抱有任何期待。
图:1940年3月30日,伪国民建立,汪精卫发表讲话
与日方假意和谈,拖延汪伪的成立
投敌后的汪精卫,急于建立伪政权。但日本不希望因此影响对重庆的招降。
这使得蒋介石与国民有机会假借日本主动发起的和谈,拖延汪伪政权的成立,并使日本在外交上延迟承认汪伪政权。
1939年11月底,日本驻香港武官铃木卓尔,与假借宋子良(宋子文之弟)名义、实为军统工作的曾政忠,商谈“和平条件”。
是为所谓的“桐工作”。
军统当时的目的,是刺探日方情报,阻止汪精卫政权成立。谈判开始于1940年3月7日,历时4天,然后“宋子良”回重庆报告,约定1周内带回蒋介石的答复。
3月26日是汪伪政权原定的成立日。日本为等重庆回复,通知周佛海:铃木等人与“宋子良”的谈判,“所谈条件已有头绪,大约二十三、四必有停战消息,故此间日军主张组府延至4月15日”。
经周佛海力争,日方答应组府时间最迟不超过3月31日。
最终,日方没有收到重庆的答复。3月30日,在“还都”名义下,伪国民建立。⑧
伪政权建立后,汪精卫等人期望立即获得日本的承认。
但鉴于汪精卫自身实力有限,日方一直寄希望于实现“蒋、汪合作”,再推动“和平”,故“桐工作”并未终止。
军统伪造委任状、蒋介石亲笔文件等,继续与日方假意谈判,要求“有汪无蒋,有汪无和平”,“或叫汪出国, 或叫汪引退”。直到1940年9月,日方才意识到重庆的谈判只是一个拖延策略,正式宣告“桐计划”失败。
对于戴笠、曾政忠的工作,蒋介石大为满意,称赞说:“你们在香港办的事很好。”
在“桐工作”后,又有“钱永铭工作”。
钱永铭时任香港交通银行董事长,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由其奉命出面假装谈判,让日方颇为重视。1940年10月16日,影佐祯昭与汪精卫见面时说,日方正与重庆交涉和谈,因此承认南京国民的日期会有所延迟。
对于重庆方面的意图,周佛海看得极为清楚。他判断,“钱永铭工作”是重庆方面向日本施展阴谋,意在瓦解南京的“破坏”活动。事实亦如其所料,谈判并未取得任何日方希望得到的结果,11月30日,日本正式与汪伪政权“建交”。⑨
由于中国方面对“桐工作”与“钱永铭工作”的成功利用,日本对汪伪政权的承认延迟了8个月之久。
在日本承认汪伪的同一天,美国发表声明,重申重庆国民乃是中国的合法,并给予1亿美元贷款。声明和贷款,极大地抵消了汪伪政权对抗战前途造成的负面冲击。
图:周佛海出席“还都”纪念会(所谓“还都”即汪伪政权所称的“还都南京”)
注释
①《蒋介石日记》,1938年12月21日。
②孙彩霞:《蒋介石对汪精卫叛国投敌之处置》,《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③李志毓:《惊弦:汪精卫的生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第217、218页。
④黄美真编:《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6、17页。
⑤唐润明:《汪精卫出逃后军统对汪系人物的监视》,《民国春秋》1997年第2期。
⑥蔡德金:《汪精卫与龙云》,载于《讨逆集》,兰州大学2005年,第141页。
⑦《严斥汪逆兆铭卖国投敌》,《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8,第127页。
⑧杨天石:《“桐工作”辨析》,《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⑨(日)藤井志津枝:《一九四〇年日本对华和平工作:“钱永铭工作”》,《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
1942年汪精卫元旦演讲 来自短史记
演讲对应文字:
今年的新年,有特别的意义,就是在今年之后,我们要驱除英美,不能依赖侵略东亚的恶势力,要开启东亚新的秩序的建设。这个新秩序的建设,是共存、共荣的。所以我们要全国精神总动员,实行国民新生活的运动。我们是要知道,现在共苦,将来才能够同甘,现在共忧患,将来才能够共安乐,我在新年的时候高呼:新国民运动万岁!新东亚建设万岁!中国自由平等万岁!东亚解放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