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
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给家长和孩子的几点提示
2018-06-29 11:54  浏览:192

高考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很快成绩就要浮出水面,接下来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高考志愿的填报。

高考结束之后,孩子们的反应各不相同。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类孩子是考完试立刻就能进行分数的估测,以及大学、专业的信息搜索。并且主动请教老师,进行讨论。

这是心态非常好,相对理性的孩子,无论自己发挥得如何,立刻开始关注下一步的人生问题,比较而言,他们未来发展的空间会更加广阔。

很多家长开始考虑孩子的大学志愿填报,提出很多具体问题,“心灵清单”搜集整理了有代表性的关注角度,结合成长与发展,给高三家长和孩子们5点提示:

1.高考志愿填报可以真实反映家长以及孩子的决策力水平。

决策力在人一生当中都非常重要,越是重大的人生事件,起到的作用就越关键。家长可以藉由高考报志愿的契机,训练孩子的决策力。

决策力与人的决策风格密切相关,决策风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特征上的差异。

决策风格分成四种基本类型:直觉冲动型,逃避犹豫型,依赖型和理智型。

高考志愿填报是重要而复杂的选择,家长可以通过这件事情了解孩子以及自身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

直觉冲动型是最容易作出选择的类型,但是因为考虑的不够周详,容易出现较高的风险值。

高考志愿的填报千万不能听任直觉,有的孩子考虑问题太过简单,比如说“我要去学犯罪心理学”“我要做法医”,因为很有趣、比较酷,必需提醒孩子们慎重,不能如此草率地决定大学专业。

逃避犹豫型的孩子,和人格特质当中的“逃避失败”倾向密切相关。因为担心失败和错误,在做决定的时候,目标水平偏低,或者迟迟不能决定。

孩子的这些特点,通常是受父母的影响。也可能是过去十几年学习生活当中太在意比较和输赢所导致的。高考是给孩子做相应的心理调整的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和处理。

依赖型的孩子很常见,尤其是从小就比较听话的孩子,很多是属于这种决策风格类型。

他们会广泛听取老师,家长还有伙伴的意见,但是最后做选择的并不是自己。家长一定要支持孩子,在高考志愿选择的时候,将他们的意愿充分表达出来。

理智型的孩子在高考志愿填报这样重大的事件当中,很占优势。他们多方收集数据,自己来做决定。然而太过理性的孩子在做决定的速度上会有点慢,或者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

为什么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要讲决策力和决策风格?因为高考不仅仅是要帮助孩子选择一个和他的分数匹配的适合的大学。更是在他们走上独立生活之前,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成长训练。

父母必须要和孩子充分讨论之后再做出决定,千万不能包办代替。有些家长自己不是很清楚如何报志愿才合适,会借助专门的App,相关机构以及亲朋好友当中的“权威人士”的力量,提醒大家,这些方面得来的只能是建议,而非决议。

填报志愿的同时,发现孩子身上可调节的角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会令高考志愿填报这件工作更加有意义。

2.出现选择困难的时候,建议使用“决策平衡单”。

“决策平衡单”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工具。生活中难有两全其美,更别说十全十美。在做决定的时候,需要思考尽可能多的角度。

就报考而言,需要考虑的是孩子的高考成绩,各个学科的学习能力,还有对未来职业领域的兴趣。

接下来要思考每个因素所占的权重,权重要由孩子自己来确定,是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那么它的权重评级就是“5”,最不重要的评级就是“1”。比如孩子认为学科的驾驭能力是最重要的,那么权重就会给到“5”,也就是学科的难度被排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再比如未来职业兴趣,如果孩子很早就确定了致力于终身从事的职业领域,那么这方面因素就排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在分析专业,大学以及学校的地理位置的时候,要考虑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

因此在选择专业和大学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影响因素,其次是每个因素的权重,再次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有利和不利因素,这样作出的决策一般而言是合理的,尽可能不要做出令孩子上大学之后会后悔的选择。

3.家长和和孩子要了解志愿填报的基本要点。

在高考分数以及分数线下发之后,学校会召开专门的家长会,解读申报的要点,家长必须要弄清楚关于申报的所有细节。

很多孩子和家长不是特别清楚“平行志愿”是什么,平行志愿有两个很重要的环节,一个是“顺序”,一个是“梯度”。

平行志愿的“顺序”代表的是孩子的意愿,包括大学和专业两个方面。先选择的是大学,然后选择的是专业。志愿顺序并非完全按照大学和专业录取的预估分数从前往后排。因为大学录取具有偶然性,无法准确估测出具体的录取分数,往年的分数分布也只是一个参考。所以排列的顺序是“越想上的大学越往前排”。

“平行志愿”的另一关键词是“梯度”,就是说在报考的大学以及当中,后两位一定要有能够“收底”的学校。这是防止“掉档”的策略。就是本来分数是在可以录取的范围内,结果没能被录取,需要等待“征询”志愿,就是参加这一档中没有录取满额学校的补录。

如果落到这个步骤会变得比较被动,出现这种状况的孩子和家长,内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唯有认真研究报考的关键事项,才能够保障不出现“退档”和“掉档”这样的事情。

“专业服从调剂”是一种很普遍的建议,就是尽可能不要填写“不服从调剂”,也是为了避免发生退档和掉档。比如一个孩子先是被某一个大学录进去,由于分数不占优势,所选的专业在其选择之前都已经被选满。如果填写的是“不服从调剂”,这个孩子就会被退档,无法再选择其他大学,只能等待征询志愿。

为什么最好要服从调剂呢?就是因为如果分数不占优势,不服从调剂风险值过高。如果分数占优势,完全可以确定被志愿专业录取,那么填写“不服从”也没什么意义。

4.选择大学、专业以及学校地理位置的时候,要有一个理性的排序。

唯有孩子的分数特别占优势,大学的等级、专业以及学校所在城市这三个方面才能够同时兼顾。绝大多数孩子需要妥协,正所谓“选择就意味着妥协”。那么要妥协哪一个意愿好呢?很值得认真思考。

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妥协“专业”,因为专业针对的是未来职业的选择。大多数人会首选专业,然后再考虑大学的档次和水平,最后考虑该大学所在的城市。

有一种不同的思路,通俗讲是“鸡头凤尾”,就是要优先选择好的大学,然后再考虑专业。因为好的大学有更好的文化底蕴和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伙伴群体的素质不同。鸡头再好也是鸡,凤尾再差也是凤。

家长以及孩子们要注意,心理素质很好的孩子才适合做“凤尾”,水涨船就高,进入越好的大学,受到的训练和发展的状态越好。心理状态不够好的孩子,建议家长们最好不要优先选择大学是否有名气。

如果专业并不适合孩子,要依赖读大学之后转专业,辅修学位或者考研来进行调整,是非常艰难的,而且未必一定能行得通。

专业的选择,即使不是很喜欢的,也不能很讨厌,至少是孩子能够驾驭的。

5.一定要了解想要选报的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提示,每年都有进入大学读书的孩子,了解到专业课程设计当中竟然有自己特别不喜欢或者难度太大的学习内容,会很崩溃。很多大学专业名称听起来似乎和孩子想要躲开的某个学科没有关联,实则是有联系的。

在专业查询的时候,一定要查询某所大学的某个专业的专业必修和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还要了解该专业在这所大学的院系排位,也要了解这所大学的这个专业在全国的水平。

高考一结束,孩子们马上就开始了下一段人生旅程,在有选择机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考虑周详。

大学专业以及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定要听听孩子的意见,尽可能依据他们的意愿进行选择。而父母主要针对大学的办学能力,某专业的办学水平等等,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给孩子提供有效辅助。

有一句常说的话叫做“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报得好不如录得好”。

在考试、报考以及录取三个环节当中,报考这个环节的可控度相对高一些。

家长和孩子一定要进行充分沟通,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适应能力,尽可能选择在孩子的分数范围内可能录取的、适合的专业和学校,实现分数的“高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