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我们确实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宿命
2018-06-29 14:06  浏览:198


刚刚开完5天的工作坊,小飞虫却依然精力充沛。相比“老师”,他更愿意让我们称他为“虫虫”。但在谈话中,他却尽显了老师的本分——两个小时中,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恨不得在这短短的时间中把自己所知完全贡献出来。

 

亲眼看到他对分享真理的热情,也完全能明白为什么他能在网上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分享。

 

虽然人早已旅居加拿大,但他却在国内大受欢迎。在网络和真理面前,时空不是问题。他脑洞大又逻辑清晰,讲的有趣又浅显易懂,喜马拉雅电台上他的分享专辑,每个都有上万的点击量,堪称心灵成长界的“网红”。

 

小飞虫最初分享的是赛斯资料,后来开始全身心地研读和分享灵性经典《奇迹课程》,一直至今。

 

他坦言自己曾有一段四处奔波求道的经历,除了新时代的经典作品,他还奔赴不同教堂、寻访世界各地的大师,还曾远赴非洲求道。最快时甚至一个月换一个法门。

 

直至最后他发现一切向外寻找,都无法找到内心渴望的那究竟终极真理。

 

而问到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奇迹课程》来主修和分享,他说道:其实很多法门都很博大精深,讲了很多能让我们灵魂升华的好东西,但那个“根”,没有讲清楚。奇迹课程让我看到根了——起点是什么,终点是什么。不管有多远,我的心就踏实了。

 

谈话中,我们提到《奇迹课程》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知之者众,读之者少。说到这,小飞虫不由分享了一个在加拿大的有趣现象:

 

他有次参加奇迹课程读书会,结束后大家交换名片,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某个领域的灵性导师!有资深催眠师、家庭系统排列师、教导“当下的力量”的导师、教瑜伽的、花精(芳疗)的、养生的、来自某个秘法传承的……

 

交换完名片,大家都忍不住笑,感觉简直像个地下党聚会

——他们在外都看似修习和教导着其他的法门,在自己的领域小有名气,而他们私底下却都聚在这学《奇迹课程》!

 

那既然《奇迹课程》这么好,他们为何不直接教呢?

小飞虫说:“他们说奇迹课程太高深了,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就不来了。但是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教。”

 

问到如今的目标和使命?小飞虫说,他现在其实没什么责任心,不管是拯救世界还是传播《奇迹课程》,都不是他的目标。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目标的话,那就是,忆起真相。

 

他说:其实每个人都确实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宿命,那就是——觉醒。


 

 

心探索:记得你曾提过,觉醒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宿命,这真的适用于所有人吗?

 

小飞虫:觉醒是一个宿命的原因是,分裂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也就是说奇迹课程告诉我们一个真相:我们的心灵是一个整体,是同一个生命。同一个生命他不可能出现两个状态——醒或者不醒。

 

我们可以想象人在梦醒时分的状态:做梦的时候,整个觉知都在幻境中,但是我们只要有一个部分醒了,哪怕小拇指动了一下,可能只睁开一只眼睛,这时有一部分觉知已经在梦外了。而他不可避免的只能苏醒。



心探索:从梦中醒来是很快的,但觉醒为什么看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呢?

 

小飞虫:《奇迹课程》当中反复这么说:其实觉醒不需要时间。

 

但是因为我们已经相信时间,所以我们现在还会做这样一个梦——觉醒的梦,或者说修行的梦。

 

《盗梦空间》里面,梦境越深,时间越长,时间就是心灵的一种特殊的感知方式,我们叫线性的感知方式,看似会把它拉的很长。但时间不管多长,和永恒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

 

其实一瞬间你就醒了,但是你非要做一个修行的梦,非要好像有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为了说服梦中的信念系统。

 



心探索:为何这个梦看起来如此真实,而且这么难醒过来呢?

 

小飞虫:我们现在之所以不知道自己醒没醒,分不清真幻,是因为我们没有忆起真实的体验。

 

但我们可以先看看梦的机制。梦有一个特点:自我循环机制。

 

我们都做过梦,梦中的感觉确实很逼真,但那个感觉其实并不是属于梦中这个角色的,而是这颗心。

 

如果心带着匮乏感,他就会在梦中到处找食物去解决这个匮乏感,但是梦中的食物怎么能填补的了呢?

 

在错误的地方不可能解决问题。越填补不了他就在梦里呆的时间越长,越长他就越饿,越饿他就越找,越找这个梦就越真。越真,越执着,这个梦就困的越深。

 

这个恶性循环我们就叫做小我(ego)的“造业机制”,也就是“轮回机制”。当我们细心去体察的时候,发现它竟然没有出口。也就是《奇迹课程》说的:若非外缘,我们绝无出口。

 

但这个“外缘”其实并不真的在外面,而是我们这颗心并没有入梦的那部分,《奇迹课程》叫“圣灵(Holy Spirit)”,我们在梦中依然可以听到圣灵的声音。课程中这样描述圣灵:“祂看似是一个穿越遥远国度的神圣向导,因为你需要这种形式的帮助。”



心探索:如果“小我”和“圣灵”的声音同时都在的话,我们要怎样分辨呢?

 

小飞虫:《奇迹课程》讲:思想离不开它的源头。一个很重要的分辨方式就是——看它的源头是什么。圣灵的声音目的一定是唤醒你,小我是让你继续睡。

 

我很喜欢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如果一个人给你打电话聊天,不管他前面几十分钟聊了啥,聊的多温暖,关心你安慰你,天花乱坠,只要最后他管你要银行卡密码,那他一定是骗子。

——小我也是一样,不管这个声音看起来在说啥,只要为了让你感觉到分裂、匮乏、孤独,就一定是小我!

 

而什么是圣灵的声音?最好的例子就是《盗梦空间》:他们在梦外训练听一个音乐,那个音乐一响起,梦中的他就知道,这个声音是唤醒我的。他不管在多少层梦境,一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开始苏醒,这就是他们说的那个“kick out”。


 

圣灵的声音就像这个音乐,它本身是无相的,但它进入梦中就必然要有形式,它可以是我们具体感受到的任何东西(声音、文字等等)。

 

但它无论以什么形式,心灵只要听了这个声音,跟着这个声音走,他的觉醒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耶稣把这个声音叫做“福音”。“福音”就是从真实之境传入到梦中的声音,就是圣灵的声音。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看到《奇迹课程》一定觉醒。这样的正法(并不局限于《奇迹课程》),一旦在我们的梦中出现,就好比《盗梦空间》的那个音乐响起,在把我们唤醒。

 


心探索:所以觉醒他不是一个个体的事情,是整体心灵一起发生的。

 

小飞虫:对。为什么耶稣觉醒后如此的开心,因为他看到我们都觉醒了。耶稣觉醒的不是他那一个个体的心智,也就是说小我不会觉醒,个体不会觉醒。耶稣的觉醒是,他作为(整个)圣子觉醒。作为圣子觉醒了以后,他看到圣子必然醒来。


 

 

心探索: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讲觉醒,但其实也有不少人觉得觉醒太高了没必要,稍微学一点灵性观念,能让生活过的更好就行了。

 

小飞虫:我们先澄清一下这个娑婆世界的快乐与幸福:想象一个画面,用一个很长的绳子拴着一个钥匙,这个钥匙一开始会向一侧摆动,摆到一个尽头转不动了,然后就开始反向旋转。这个过程模拟了正弦波理论——在二元的世界里面不可能有永恒。

 

很多灵性课程让我们通过“专心”而去“转境”,比如说吸引力法则是为了吸引某样东西,这类课程的核心理念依然是:我的幸福需要靠外界——我是果,世界是因。这就无解了。因为世界是无常的。只要是幻象(不圆满、不稳定、不长久)就会消失。

 


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

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

——《奇迹课程》导言



小我用各种方式让我们相信,我们是果,世界是因。当这个因是无常的,没法无限延伸、无限幸福的时候,它的果也不可能有无限延伸的幸福。



心探索:那追求幸福是错的吗?

 

小飞虫:如果我们认为修行就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是幻,不该幸福,不该乐,不该喜,那才错了。《奇迹课程》叫我们做一个“快乐的学徒”,这种幸福是:你的喜悦越来越少依靠外界的条件。修行会给我带来的幸福,不是靠外在的条件得来的。

 

这个喜悦是我们作为生命本自具足的,它是白给的,不是靠获得的。只要我们做我们本来就是的,我们就有。

 

我们现在之所以感觉不到这个喜悦,是因为我们总想扮演一个不是自己的角色。当我们想扮演一个小我的角色,我们就和我们的源头交流受到了阻碍,就感觉不到这个喜悦了。

 

 

心探索:如何才能重新感受到喜悦呢?

 

小飞虫:《奇迹课程》正是帮我们化解这些阻碍的。这些阻碍来自“小我的程序”,完全基于罪疚和恐惧。当这些导致人天阻碍的东西逐渐化解的时候,那种幸福就从内在流出来了。

 

书中导言里就讲:“本课程的宗旨并非教你爱的真谛,因为那是无法传授的。它旨在清除所有防碍你体验到爱的障碍;爱是你与生俱来的禀赋。”

 

这个道理我们的中医就很懂得,中医知道,你外在再补,如果内在不通,还是会生病。最好的就是让我们内在恢复通畅。

 

内在没有这种阻碍的时候,人体就有自然的愈合系统,自身就能恢复健康的状态。

 

所以《奇迹课程》又叫心灵疗愈的课程,它整本书并不是叫我们获得一个什么东西,而是恢复我们心灵的健康。


 

 

心探索:但新时代中也有这样一个的常见说法——圆满(God/源头)无法体验自己,所以才要主动造出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去重新体验自己,要通过黑暗去认识光明,要经验痛苦去认识幸福,这是灵魂的进化功课。那我们到底是只需恢复、还是需要进化呢?

 

小飞虫:这个问题我们目前可能没有办法说哪个是标准答案,因为它是从上往下说的,也就是说,除非你已经走到出口了,那你就会知道。

 

但人都会思辨,在思辨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试着这么去理解:你的这个思辨是让你回归,还是让你入幻?


我们虽然不知道答案,但是我们知道方向。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给分裂做背书,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圣灵要给我们的答案。

 

真实不是幻象的对立面,真实和幻象没有任何的可比性。所以如果认为真实的美好是苦的对立面,就等于说,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吃点苦才能知道福,这种思想是二元思想。

 

上主(God)不会自讨苦吃,否则上主就是神志不清的,无知的。

 

的确有一部分人会认为我们是要“微服出巡”,要像一个皇帝扮演成乞丐一样来体验生活,同意这部分的人,是因为他没有体验到真正的苦。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真正在人间吃苦的人,经历过战争,亲人的去世等等这些悲切的分裂之苦的人,他不会去这么选,他不会选择通过分裂来体验圆满的,他只想要圆满。

 

如果圆满需要用过不圆满来体验,那这个圆满就不圆满了,是打折扣的圆满。

 

《奇迹课程》说,上主一旦把幻当真,天国就彻底丢了。所以上主是不可能动摇的,这就叫做如如不动。

 

 

心探索:如果“天国”真的是完全完美、圆满的、“一元”的,会不会很无聊?很多人认为还是这个世界更丰富多彩。

 

小飞虫:这点也是小我投射给天国的一个把戏。在幻中的人已经对真相失去记忆了,他要理解,只能像是鱼要理解鸟,只能从水中去理解,他怎么都理解不了。

 

他会把圆满(一元)想象成单一性。这个世界人人都想大同,统一,连希特勒都想统一世界,虽然他无恶不作,但他也有那个内心深处想要统一的部分。但这个统一是以“我”为中心的统一,就是变得“一样”。

 

没有人想被变成一模一样的,归于一种单一的模式,这是在剥夺自由。如果认为是这样的“一元”,就会有一种错误的印象:天国很无聊,天国很单一。

 

但是这种想法想错了——天国是无限的自由。

 

我给天国用了四个词:

 

自由。

无限。

永恒。

一体。

 

这四个词是所有人的追求。

 

这四个词合起来得到的是一个圆满的状态。

我们在幻象中所追求的一切,不是想追求某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个代替品,代替了这四种品质。



二元中看似的这种多元性多样性,这种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做个比喻:


我们本来有块明镜,用一块黑布把它罩住了,在这个黑布上我们扎几个针眼。

我们认为针眼越多,透出的光越多,世界更美好。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认为二元世界是美好的,只是可以更美好。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块布撤掉,就会发现这块明镜本自具足,拥有所有的美好。




 


心探索:很多人在不断地成长、做疗愈后,得出一个结论——成长是没有尽头的,没有一个所谓的根源、究竟,这是个贼船、无底洞,你得带着伤口回到生活中好好过日子。那么持续的疗愈有问题吗?

 

小飞虫:现在疗愈这个词说的很多(奇迹课程也有讲到真疗愈和假疗愈)。我们先说假疗愈是什么,假疗愈是像医生治病,针对一个症状,目的是为了消除症状。

 

我看到最典型的,有的人说,我上了一个课,我被疗愈了多少。我就问他说,你怎么知道自己被疗愈了?他说,我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这个就完全是从外相上面讲疗愈。

 

还有人的标准是,我释放了多少情绪。

情绪的本质是什么?情绪里面都是爱,但这个爱被堵住了。所以很多的疗愈是认为,把被堵住的爱释放掉,这个就叫做疗愈了。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因(认同自己和本性分裂了)没有被看见。

 

就像很多人说,疗愈就是让我开心的,但是只要我还有开心这一说,那么我的心就有问题,因为只有被关闭的心才需要开心。

 

我们的老问题就是,如何去开这个“门”。我们每打开一次门就是一次疗愈。但没有人想到,为什么不把门给拆了?

 

 

心探索:那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疗愈的课程呢?它是无效的吗?

 

小飞虫:就像医生在治病的时候一样,一个人在病痛的时候,先止痛是最重要的。一个生病的人怎么练武功呢?首先要把病治好。

 

所以情绪的疗愈不是没有效果,但只是疗愈情绪并不会导致真正的成长。

 

真正的成长从从《奇迹课程》的角度来说,叫交流的恢复。交流的恢复怎么做到呢?是把阻碍交流的障碍去掉了,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拆门。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修了一年,我们怎么知道他真正的成长了?不是他这一年发生了什么,赚了多少钱,笑了多少次,哭了多少次,出现多少宽恕机会,成功率多少。

 

而是看,和之前相比,他对罪疚和恐惧的信念还有多少?这个叫做小我的化解。

 

如果我们诚实的面对自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卫心,它是小我的按钮。这个按钮一触动,我们就想要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

 

这个自卫心可能不是具体针对哪一个人,而是对于这种自我的保护,想怪罪,得罪,定罪(别人)。

 

通过成长,这个自卫心会越来越淡。对罪疚的信念逐渐淡化了,这个就是真正的在恢复之中的表现。

 

所以判断疗愈的程度,在于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面化解自我,而不是多大程度上让自我变得更优秀。

 

 

心探索:这种比较是自己内心感受的比较,而不是和他人的比较。比如,我比别人更能去爱了。

 

小飞虫:是的,《奇迹课程》整本书,除了开头几章以外,后面都是对比教学。但这个对比教学经常会被人误用,很多人学完《奇迹课程》第一收获就是看清兄弟的小我(笑)。

 

因为课程对小我的剖析简直淋漓尽致,小我的源代码它都已经翻开了。但是了解了小我之后,不是向外的分析,是要向内去对比。

 

道理是对的,看你怎么去用。从一体的角度去看,就可以跟随圣灵一起去化解,从个体的角度看,就是一种攻击的借口。

 


 

心探索:很多朋友最关心的是,如果看透世间一切都是幻相,那我们要如何看待爱情关系?

 

小飞虫: 我们对爱情的向往,基于我们对天国的渴望,基于我们对无条件的爱的渴望。

 

但是在这个分裂的前提下,人人内在都有匮乏感,有匮乏感就要去找爱。基于匮乏感需求的爱就是一种特殊关系。

 

这时候找到的不可能是无条件的爱,不可能产生天国的那种无限延伸的一体的爱。

 

我们知道神话里面有一个东西叫做捆仙绳,这个捆仙绳有一个特点,一开始不紧,越挣扎越紧——捆仙绳的力量竟然是你在挣扎的时候产生的,哪怕是孙悟空,不管你的法力有多大,你只要挣扎,你的挣扎的力量就变成它锁紧的力量。

 

这个捆仙绳是无解的。而基于特殊关系的爱情就是这样的。

 


“世俗中的特殊关系常是自私、幼稚、自我中心,而且颇具破坏性的。”

“焦虑、绝望、罪咎以及攻击心都会趁虚而入。”——《奇迹课程》



爱本身不可能有错,爱没有攻击性和伤害性。但这个爱如果加了一个特殊关系,它就有很多威胁——它不是错在你爱谁,是错在那个排斥心。

 

如果一个女孩发现自己爱的男孩爱上了另一个人,那么这个关系立马就转成了一种恨。我们再深入的去看,我们就发现这个女孩根本不爱这个男孩,她以为她爱,但其实不爱。她爱的是一种独占感。

 

但爱跟自由永远是息息相关的。

 

占有性是建立在排斥上的,而排斥是一种攻击。特殊关系永远是基于个体的,不可能不卷入比较,比较就是攻击。因为比较就是靠打压一方,凸显另外一方。

 

《奇迹课程》就把它点破了——你其实不是在爱,你其实爱的是那个罪。为什么这么说呢。真爱是一体的,一体的就不可能是:你的喜悦是我的痛苦。

 

 

心探索:很多情侣都是视对方为独一无二的,最特殊的。那特殊关系一定会变成恨吗?

 

小飞虫:何止是情侣,我们看人间的很多的“爱”,爱与恨之间都会转换。

 

小孩为什么叛逆,因为他发现家人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家长为什么觉得小孩不乖,因为他觉得小孩没有听话。

这个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仇杀案,都是熟人或者亲密伴侣之间的,他们反目成仇。

 

特殊关系其实是对对方不公平的,因为特殊关系是天堂的代替物,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对方扮演上主的角色。越特殊,你就赋予他越大的期望。

 

所以特殊关系注定会变成恨,因为我们最终会发现对方扮演不了上主的角色。

 

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人可以“扮演上主”,那我们就都回归了。我们自己都不能扮演上主,并给出无条件的爱,怎么可能要求一个兄弟,另一半给我们无条件的爱呢?

 

特殊关系就是:我们要上主,但是又找不到上主,就强行让梦中的一个兄弟扮演上主,来弥补我从上主那所缺失的一切。但幻象中的兄弟提供不了。(你认为你的天堂梦碎了,这是多大的仇恨啊。)




心探索:很多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很多人会对灵性导师失望和不满。

 

小飞虫:崇拜的关系是这样的:在某个人身上看到上主的品质,因此对这个个体产生一种迷恋。

 

这种迷恋是很深刻的,都不一定这个人需要多高多帅多有钱,而是他在这个人身上找到了上主的某个品质,这个品质是在天国丢失以后一直在找的。所以他就想和那个个体结合,他认为这个品质是属于那个个体的。

 

如果耶稣在这个世界上再次出现,那可能很多人觉得能舔一下他的鞋就已经是无上幸福了。就像很多圣人出现,有的人的感觉就是:能碰他们一下就是神圣的。

这个就是在把天国物质化,形象化了。

 

特殊关系都会导致失望,意思就是:你没有成功的当上主。其实兄弟被冤枉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上主。这不是说我们的神圣本质不是上主,而是说在梦境中,我们把自己和兄弟都当成一个梦中的个体,基于分裂去看,怎么可能看到。

 

所以我们在失望的时候,这种失望就变成了罪疚和恐惧的出口。

我们一旦进入特殊关系,已经是一个定时炸弹了,小我已经等着你爆发了。



心探索:那有人会说,天国我们暂时也没回去,特殊关系又会令人失望,那我们该怎么办?

 

《奇迹课程》已经回答了,不是不特殊,不是不爱,也不是逃避,而是转化,转化为神圣关系。

 

有的人认为神圣关系就无聊了,错了。神圣关系的喜悦比起特殊关系,是有增无减的。

 

特殊关系不是圆满的爱,神圣关系是圆满的爱。

 

当你进入一个神圣关系的时候,你爱的不是这个人,你爱的是这个人的本质,是真正的他。不是你眼中的他,也不是他眼中的他。

 

有一个节目叫做《非诚勿扰》,这个节目到处是标签,自我介绍基本上离不开工作,财富,别人怎么评价自己,用多少个字来形容自己。这种关系是标签找标签,根本不是爱找爱。

 

标签在无常中,都是会变化的。无条件的爱是不会变化的,无条件的爱是什么呢,我爱你,如你所是。

 

如果说我如你所是爱你,你也要如我所是爱我,那这个就不是无条件的爱了。要求对方无条件的爱自己,我们是不可能给出无条件的爱的,因为这个就是条件。特殊关系是,我爱你,你愿意为我放弃这个或者那个吗?而神圣关系,我爱你,我只愿你幸福。

 


心探索:神圣关系是对所有人无条件的爱吗?听起来好像有点难。

小飞虫:这个要放松一点。《奇迹课程》不是让你一开始先去爱全世界,而是先爱身边的人——你至少要在一个兄弟身上看到神圣本质,然后你会看到越来越多。

 

当你发现你已经可以去用圣灵的目光去看待你身边的人了,那个时候你就比较自由了,而且你会给他更多的自由,而且你会要更少的回报。

 

为什么不要回报?因为你爱的也是自己的神圣本质,爱自己是不会要求回报的。

 

那个时候的感觉可以有一句话来形容:你因为爱他而感觉到舒服。这个就是上主爱我们的感觉,上主不能不爱我们,因为上主因为爱我们而感觉到舒服。

 

当我们不允许自己无条件的爱一个兄弟的时候,我们就感受不到上主透过我们给出去的无条件的爱。

而我越能够爱你,我内在对爱的障碍就越少,这个障碍越少,我内在和上主交流的越通畅。这候我们的爱就来自于正确的源头,这个爱就可以无限的延伸。



心探索:《奇迹课程》确实讲的十分透彻,那你目前还会有觉得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小飞虫:问题是永远也解决不了的。但是以前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会不安,现在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允许。

 

 

心探索:《奇迹课程》一直被评价很高,是什么样的人都适合学习吗?

 

小飞虫:其实《奇迹课程》对形式是零要求。它跟你在做的所有事情都不冲突,它是让你练心的。

 

《奇迹课程》开篇就说了:本课程是个必修课程,但“only the time you take it is voluntary”,什么时候学习由你自己决定。并不要求你马上就学。因为你跟《奇迹课程》结下这个缘了,你已经丢不了了。

 

我有一次在加拿大参加《奇迹课程》读书会,结束后大家交换名片,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某个领域的灵性导师!有资深催眠师、家庭系统排列师、教导“当下的力量”的导师、教瑜伽的、花精(芳疗)的、养生的、来自某个秘法传承的……交换完名片,大家都忍不住笑,觉得简直像个地下党聚会。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做你该做的事,同时学习《奇迹课程》。它是一个内功,带着它做反而会把事情做的更好。

 


心探索:我们的读者也有不少对《奇迹课程》感兴趣,能不能给初学者一些建议?

 

小飞虫:首先还是推荐《告别娑婆》三本书,据我的观察,大部分人都能看的进去,而且能把握一些核心。但是不要把它替代课程本身读就行了。

 

在北美,《告别娑婆》被称为《奇迹课程》的“开瓶器”。

 

还有一本可以当开瓶器的书,叫《超越语言的旅程》。

 

另外一个就是我的分享,我的分享趣味性更强一点,有中国特色,我的分享老到80岁,小到10岁都可以听。不过不是要把我讲的东西记住,因为我讲的很多是故事,听的目的是调频,你的频率和我接近了,这时候再看《课程》会感觉不一样了。

 

接下来我会把正文分享完,可以听着我的分享把正文过一遍,然后自己再去看,可能会更容易读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