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4年的最后一天了,2014年对我来讲是很难忘的一年!
2014年1月底,我正式退休了,离开了伴随我三十年的温馨工作岗位,开始了我的退休生涯。
在退休的这一年当中,最主要的收获是跟着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的吕洪波老师参加了狼山地区野外地质考察和跟着成都理工大学两位好朋友一起参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长组野外地质考察。此外,还参加了几次与外单位合作的工作,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感到非常高兴。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我们去了北京看望好友,去西藏和青海旅游了一趟,并编写了70余篇博文,鉴定了几百块岩石薄片。为了能够熟练掌握各类岩石薄片鉴定技术,退休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学习和之上。现在已经基本习惯了这种自由自在,没人约束的生活。
在2014年即将结束的时刻,我将平时随手拍得的一些野外照片整理出来,在这里与广大地学爱好者一起分享。
下面这组照片大部分是拍自陕西洛南及山西永济中元古界地层。
上部浅色地层为蓟县系硅质条带白云岩,中间暗色地层为长城系顶部崔庄组的生油岩——黑色泥页岩;下部为长城系石英砂岩,在这套地层暗色泥岩夹层中南古所尹磊明曾发现了丰富的多类型疑源类化石,被认为是一个早期生命的新窗口
长城系石英砂岩中的沙纹交错层理,层系下界面呈勺状,细层与层系下界面斜交并向下收敛,是弱水流条件下,由舌状沙纹迁移而成
人字形交错层理,上下两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相反叠置,呈鱼骨状或羽状,由涨潮流和退潮流的交替作用所形成
下部是蓟县系最底部的石英砂岩,向上云质增加,过渡为潮坪相的砂质云岩
波痕,长城系肉红色石英砂岩中含有很多泥岩砾石,泥砾对波痕有一定程度的干扰
这是长城系地层中见到的负载构造
仅从层面上看很像是干裂,紫红色泥岩层面上呈网格状砂岩梗,侧面应该是V字形,由于干裂纹被上覆砂岩沉积物充填形成(现已得知这是一种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脱水裂痕)
同照片7
几种层面构造与遗迹化石的复合,有波痕、生物遗迹和干裂(?)(现已得知这是一种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脱水裂痕)
长城系砂岩中的泥裂,照片所示为岩层底面,泥裂发育在含铁质的紫红的泥质砂岩中(现已证实这些并不是泥裂,而是一种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脱水裂痕)
干裂构造,具放射状和同心圆状干裂缝(这是一种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脱水裂痕)
12
仅从层面所拍照片观察很像干裂构造,但最终确定还要看侧面是否呈V字形(这是一种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多边形网状脱水裂痕)
这是一块转石,从照片上看很像是岩层的底面,从那些突出的梗来判断应该是充填泥裂的印模,照片右上角可见波痕的印模(现已证实这是一种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多边形网状脱水裂痕)
为照片13的局部放大(现已得知这是一种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多边形网状脱水裂痕)
干裂(现已证实这并不是干裂,而是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网格状脱水裂痕)
这个不是泥裂,很像彭阳老师描述的那种亮晶方解石液化脉,它的侧面应该不是V字形的
这个不是泥裂,可能也是液化亮晶方解石脉,可以采样进行薄片观察进一步确定
这个相对复杂一些,所在岩石是转石,岩层顶底在照片上不好确认,似乎是波痕与液化脉的复合(现已认识到所谓液化脉其实是遗迹化石)
19
长城系砂岩中含顺层分布的砾石(砾石成分未采样不清楚)
为照片18的局部放大黄色砾石外部包裹一层极薄的泥质
岩石表面由差异风化作用形成的“龟兔赛跑”图案
砂岩中的铁质结核
蓟县系底部的这种石英砂岩一般反映了另外一期海侵的开始
长城系崔庄组生油岩特征
长城系崔庄组生油岩特征
长城系崔庄组生油岩特征
砂岩脉中的这种黄铁矿结核据说是中元古代甲烷厌氧化的沉积证据(汤冬杰等)
28
这是发育在蓟县系崔庄组的砂脉构造,很像是史晓穎提到的“十七亿年前甲烷气逃逸的沉积标识?”
蓟县系洛峪口组的小型叠层石
蓟县系的小型叠层石
蓟县系的小型叠层石
蓟县系的小型叠层石
蓟县系叠层石的顶面特征
硅质部分经风化后很像是一只怪兽
野外地质照片欣赏
2018-06-29 14:06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