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四)
2018-06-29 14:07  浏览:321

四、佛教心性法门

佛教诸乘,皆说心性本净,意谓心的本性本来清净,没有烦恼污染,与儒家、道家的心性论相近。小乘部派佛学将心性比喻为铜器、衣服、金等,表面虽然被尘垢污染,而其体性本来清净,去除尘垢,本来清净的心性便会显现。大乘说心性本净的理由与小乘不同,是从如实观察众生的心理活动(心相),见心缘起故,无实自性,刹那生灭,故说心性本空、本寂、本来不生,既无本具能污染的烦恼之实体,也无本具被污染的心之实体,故曰心性本净。大乘经论常将心性比喻为比喻真如、法性的虚空,如《入楞伽经》卷六谓“心性本清净,犹若净虚空”,只是被烟云尘雾覆蔽而现为不净,若除去无明烦恼的覆蔽,则如本清净。这本来清净的心性,又名“自性清净心”。大乘经论中,还将本净的心性比喻为日月、水、火、矿中金、笼中灯、摩尼宝等。大乘如来藏学更说心性不但本净、本寂,而且本来具有明觉之性,谓之“本觉”。这本空本净本觉的心性,是解脱成佛的依据。《般舟三昧经》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

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

众生虽然轮回于五道中,而其心性不受污染,不改自性的无垢清净,诸佛唯依此心性获得解脱。《月灯三昧经》卷三说心无性、无形色、不可睹见,“如是心体性,即是佛功德体性。如是佛功德体性,即是一切诸法体性”。实际上将心性等同于法性、真如、实相,所谓心性,或心真如、心实相,是从心的角度所观察的法性、真如、实相,法性、真如、实相是一切法普遍共具的真实,一体不二,故心性即是法性、真如、实相,《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谓“心之实性即是一切法之实性”。实相乃大乘之因、大乘教义的标志,称“一实相印”。大乘如来藏系特以心性为教义的核心,以如实知见自心、明心见性为解脱成佛之要,明心见性的方法,是修习止观,如实观心。


中国佛教的心性法门,主要由标榜“以心传心”、“教外别传”的禅宗弘扬,高唱顿悟成佛、见性成佛,力图于当下顿证涅槃妙心,实质就是见道。禅宗人把心性叫做“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秘密金刚体”、“心源”、“性海”、“真性”、“真心”等,指心没有被污染的本原状态,也称为“道”。或者说,禅宗是从心性入手透彻法性,透彻法性就证得了涅槃。禅宗的宗旨是“明心见性”,即明了、明见心性,什么叫“见性”?见,是一种直觉,就像眼睛看见物象一样,不经过意识的思虑、加工及语言、符号的中介,是心性原样呈现。

自唐代以来,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和代表,集中表现出的文化心理特点。中国人看问题喜欢抓住实质,而且这个问题要对人的身心修养有用,对生活实用。佛教理论讲了那么多、那么玄,还有繁琐戒律、众多修行方法,禅宗的祖师们一眼就看穿,其目的无非是要证得涅槃。涅槃又是什么呢?无非是先天具有的、没有经过污染的本来心或心性,它是每个人都具有、本来就这样的。《华严经》说,所有众生都具有“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只是被妄想遮蔽而不现,妄想,就是无量劫来形成的一种虚妄不实的认知习惯,只要把所有遮蔽本性的妄想完全打破、勘破,心性的本来面目就会呈现,何必用许多方法、花那么长时间修行来达到呢,何不当下在自心中直接打破妄想、见到涅槃呢?这就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当初是一种密法,靠的是禅师“以心传心”,其教学方法很奇特,禅师明察你的心态,发现你的执着,然后用巧妙的技术,通过一言半语或一个表情、动作,把你所有的妄念顿然止息,本来真心就会豁露,当下顿悟。你从此会对佛法深信不疑,完全理解,也知道此后怎样修行,这就叫见性。如果能用特别简洁直截的方法当下见性,那当然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涅槃妙心非常奇妙,哪怕只是在几秒钟体会到,也具有爆炸性,对人的心灵发生巨大的震撼,会赋予人大智慧:个人与宇宙最根本的关系如何?生命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信仰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超出生死?这些以其它方法无法解答的疑惑,在体会到涅槃的一刹那间都会解决。所以初次见性的人,都要欢喜雀跃,激动不已,菩萨初地见性,因此叫欢喜地。从心理学讲,明心见性也是最佳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灵修养技术。假如能明心见性,其它心理疗法可以说都是多余的、拙劣的。明心见性一法,足以治疗所有的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也是进入正定最直接快速的门径。


然而,禅宗的开悟,需要具足诸缘:学禅者要有很好的慧根,遇见高明且与自己有缘的禅师。具备这种条件的人在人中是很少的,所以六祖惠能讲,他的法只接引上根利器。这种上根利器,是指慧根特别好,或者已经学佛修行多年,具备了顿悟见性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具备顿悟资格的人越来越少,合格的禅师更如凤毛麟角。实际上,早在唐代禅宗鼎盛之时,黄檗希运禅师就说:“大唐国里无禅师。”感叹当时的禅师多数不够格。他还说:“不是无禅,只是无师。”不是没有参禅的方法,理论、方法、禅寺、禅堂,今天也都有的是,只是难得合格的禅师。这应是禅宗在南宋中期以后衰落的主要原因。

禅宗的顿悟方法有多种,但也可以说它没有固定方法,所谓“无门为法门”,故称“无门关”。主要靠合格禅师随机示导,惠能叫做“随方解缚”,就是随学禅者的根器、时机,帮助他解开所有自我缠缚的绳子。最初达摩禅“藉教悟宗”,在理解如来藏学理论、确信“含生同一真性”的基础上,以教义调心,令与真如相应,以佛法中道持心,犹如墙壁直立,不偏倒于有、无等戏论及佛与众生等二元分别,叫做“壁观”,即是修经中所言系缘法界的一行三昧,而得以顿悟的关键,仍在禅师的随机示导。后来人根渐劣,有了参究、参公案、看话头、默照等禅法,到明清时期,方法变得越来越死板、程式化,开悟的人越来越少。

宋代以来,禅宗界流传参禅破三关的说法,将禅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关破本参,太虚大师认为只是于三际断处体认到心体阿赖耶识,为共外道境界,与儒家无思无为及道教一念不生所达到的境界没有多大差别,若不进一步参修,可能堕于外道,只修到这个境界的参禅者,普遍认为三教心性皆同。

第二重关,见人无我,悟涅槃妙心,然若不进一步向上参修,可能会堕于小乘。从禅宗的灯录看,古代的许多禅宗开悟者,行径皆同小乘人,所理解的佛只是个“无心道人”,即没有烦恼的阿罗汉。张伯端《青华秘文》中最后评论佛教所谓真心,说的即是参禅破重关者的境界:

若释氏之所谓真心,则又异焉:放下六情,了无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见。一见之顷,往来自在。盖静之极,而至于无极之极,故见太极,则须用一言半句之间,如死一场再生相似,然后可以造化机而为不生不死之根本,岂易窥其门户耶!

把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七情六欲全部放下,空到彻底,如惠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不仅表层意识的妄念全部放下,深层意识里无意识的妄念也全部放下,才算真正的空。无意识的妄念,就唯识学来讲,主要是第七末那识的俱生身见、俱生我法二执。它很难看见,所以也很难放下,很难勘破。这很难放下的也放下了,然后往来自在,静到了极点,至于无极之极。佛教比道教做得更彻底,要真正达到无极,“如死一场再生相似”,禅宗谓之“大死一回,绝后再苏”。就是说要经历一个类似死亡的过程,人在临死时最后一念,任何心理活动都要停止。然后又从这个死亡状态活过来,这时就再生了,就可以作为不生不死之涅槃的根本。他感叹佛教的心性论太深了,怎么能轻易就把它看穿呢?张伯端对佛教心性法门的这一评价,应该说是公允的。

禅宗开悟的最高境界,是破第三末后牢关,雍正《御选语录序》描述说: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销落,方能踏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

大概是拂除悟迹,任运自然,融通空有,将所悟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永嘉证道歌》所谓“行住坐卧体安然”者,即破末后牢关境界。太虚将末后牢关的所悟概括为“无性心源含容万法”,相当于了悟大乘乃至一乘圆教的心性——真空妙有。

从对三关的描述看,即便破末后牢关,也只是证得涅槃妙心、应用无碍、断除烦恼而已,或了悟心性包含妙有之用,而未必实际证得具足佛果一切种智等功德的自心佛性。若论对自心佛性(惠能谓之“自性”)功德的界定,以《坛经》惠能偈“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一语,概括得最为简要。心性本来具有佛果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法身,谓以法界为身,此身不生不灭,因而长存不死;报身,谓庄严高大、住于色究竟天,只有十地以上菩萨才可见的色身,乃历劫勤修六度万行的一种果报;化身,谓随众生之机缘而化现的种种身,如释迦牟尼佛的应身,及多种随类化身。四智,谓将众生的有碍的心识转为佛无碍的智慧:第六意识所转妙观察智,如实知见诸法的体性及差别;第七末那识所转平等性智,如实知见一切众生体性平等;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大圆镜智,能变现净土、报化身等;前五识所转成所作智,能随意现种种神通,成办济度众生的事业。四智总归为一种智,即于一念全知法界一切的佛果“一切种智”。获得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从而实现永恒安乐、绝对自由及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大方便,即所谓成佛,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本来心性、自性潜能的圆满开发、彻底实现,也可以叫做究竟的自我实现。严格地讲,到成佛,或接近成佛的十地菩萨,才能完全明心见性。

儒释道三家的心性法门,既有共同一致之点,又有内容和性质的差异。儒家的心性法门,是自我修养、心理调适之道,属伦理学、心理学范围,切实而易行,然只可成就君子、人中的贤圣,属佛法所谓人乘法;道教内丹的心性法门,旨在长生成仙,较儒家之道难行,属佛法所谓天乘法,与儒家皆属不能超出三界的世间法;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心性法门,旨在解脱涅槃、超出生死乃至成佛,是出世间上上法门,最为难行难证。然佛法五乘,成阶梯结构,下乘为上乘之基础,人乘为天乘基础,人天乘为小乘基础,小乘为大乘基础,大乘为密乘基础。三家心性法门既有区别,又可融通,儒家、道教的心性法门,与佛法人天乘法相通,可以作为修证佛法的基础。而佛法特别是禅宗的心性法门,长期以来也影响了儒家、道教,甚至可以说促成了宋明新儒学及金元新道教的创生。

佛教的心性法门,就其终极目标成佛而言,可以说具宗教性,而其实践,却完全是超宗教、超佛教的,是一种心理锻炼之道,一种对心灵的深刻研究和对自性潜能的彻底开发,可以划归超个人心理学的领域。即其究竟目标成佛,实质上也是一种心灵的自觉升华、生命的自觉进化。心性的修证,可以在寺庙、禅堂,而非必在寺庙禅堂,完全可以在世俗生活中修持,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家庭、社会为禅堂。剃发披袈裟的专业僧尼可以修,官场、商场、文场中人,工农兵商,男女老少,无人不可修。佛弟子可以修,非佛弟子,甚至外道,也可以修。

佛法的心性法门不仅影响了中国儒家、道教及苯教,提升了这几家的心性法门,而且也可以并正在施其影响于基督教,促进着“基督教禅”的复兴。凭认识自我来认识神,是基督教灵修的重要课题,当代基督教神学家有曰:“所有的罪皆由我的假我开始,这假我存在于我个人的私欲中。”“寻觅真我和寻觅神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如果寻找到自己的真我,会寻找到神。寂静独处,为自己是谁而祈祷,神灵会牵引我们到问题的核心,在默观之中,问题与答案会同时发生。与神的关系越为紧密,与其他与神有关系的人的关系也越为紧密,会爱顾每一个人。此说与佛教心性法门可相参照,有不少共同点。佛法心性法门对于基督徒寻觅真我,乃至对穆斯林认识真主,当有所启迪。宗教对话,其实可以深入到各自教义的核心,这对世界和平及各个宗教的和谐相处、应时改革,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