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军史采硕 】
《抗美援朝战争对第六次战役计划的提出与准备和撤销的历史真相》
发动第六次战役的其主要目的,是配合停战谈判,争取早日实现停战。
朝鲜停战谈判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正式开始。(有关停战谈判的历史真相情况,我们将另文发表)
根据中朝双方协议;停战谈判的中朝双方的负责人领导是:李克农、乔冠华组成的领导工作班子。由李克农主持,乔冠华协助。
李克农,当时任中国第一副部长兼情报部部长。
乔冠华,当时任中国政策副主任兼国际新闻局局长。
停战谈判的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代表为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人民军总司令部侦察局长李相朝、人民军第1军团参谋长张平山。
同时,指派人民军总司令部动员局局长张春山少将以上校名义为首席联络官,并指派志愿军柴成文和人民军金一波,分别以中校名义为联络官。
由李克农直接向、和金日成、彭德怀联系,报告谈判情况,获得有关指示,并根据这些指示制定代表团在谈判桌上的谈判方案。
我国最高决策层有关停战谈判的工作,基本是委托进行具体操作的,特别是有关谈判问题以名义发给金日成、斯大林征求意见的电报,以及发给李克农的指示,基本上是由起草或主持起草的。
在停战谈判即将开始的情况下,1951年6月29日,致电金日成并告彭德怀,指出在准备同敌人谈判的同时,“人民军和志愿军应当积极注意作战,不使敌人乘机得逞。”
1951年7月1日,彭德怀即为配合停战谈判,着手计划第六次战役。
当日,彭德怀在致的电报里说:“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方针是完全必须的。我能掌握和平旗帜,对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均有利。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均过得去,如果美国坚持现在占领区,我即准备八月反击,在反击前还必须放他前进数十里,使军事上,上与我更有利些。再争取一两个或两三个军事上较大胜利,将影响所谓联合国全部的可能分裂,美军战斗士气一致的必然降低。”
并说明如果第3、第19兵团若准备不及,即以担任第一线防御的部队加第二梯队4个军,于8月中旬“进行中等性的战役。”
【 注:请详见《彭德怀军事文选》,第412页。 】
一、 关于第六次战役的设想、计划和准备:
1951年8月8日,彭德怀致电并告高岗,报告了第六次战役的作战意图和基本设想:
“ 拟将第19兵团3个军,加上第47、第42军,共5个军,以2个军牵制英国、加拿大、土耳其4个旅,以3个军附炮兵、坦克、争取消灭链川、铁原线之美骑兵第1师;
以第9兵团2个军,牵制金化之美第24、第25、第3师及南朝鲜军第2、第9师,求得歼敌一部;
第20兵团2个军,沿北汉江两岸突破南朝鲜第6师防线,向山阳里、华川迂回攻击。北汉江以东至海岸由人民军2个军团进行牵制攻击。
以上共计志愿军9个军,人民军2个军团。
以第40、第38军及第3兵团3个军,共5个军为战役第二梯队,以便机动使用。
第39、第20军分别担任东、西海岸预备队。
空军联合司令部应于8月20日移至平壤,准备参战之空军技术熟练的10个团,于9月8日进入平壤机场。
如无意外变故,拟于9月10日下午发起战役攻击。如敌在8月底或9月初向我进攻,则在现阵地以逸待劳,适时举行反击最为有利。
下一战役无论进攻或反击,准备连续激战20天至一个月。如我第一线伤亡严重,不能继续作战时,将第二梯队5个军及第20、第39军和人民军2个军团,适时投入战斗,再持续一个月攻势。
我能坚持两个月的连续攻击,打破我以往6~7天的短时攻击。每月消耗敌4万人左右,美帝似有可能屈服求和,以三八线为界,撤退在朝外国军队。同时仍做持久战打。
战役的关键是物资和兵员的适时补充,不知后方能否满足要求。”
8月9日,彭德怀致电空军司令员刘亚楼:“8月1日电,共有空军22个团于9月参战,甚微欣慰。空联司最好8月20日左右移至平壤,并盼你于8月底或9月初来平壤主持如何?”
在8月8日关于战役意图和基本设想的基础上,8月17日,彭德怀以‘联司’和‘志司’名义,向部队下达了作战预令。
同时报金日成、和东北军区。
预令,与8月8日的基本设想略有不同。其基本部署是:
战役第一梯队志愿军8个军,以第19兵团3个军牵制铁原至临津江西岸之敌,并切断铁原至议的公路,坚决阻击铁原以南之敌向北增援;
集中第47、第42军包围歼灭铁原地区的美第3师。
以第26军和第20兵团2个军,除各一部牵制当面之敌外,集中主力突破,然后视情况,歼灭金化东西地区的美25师(2个团)和南朝鲜第2师。
第二梯队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等3个军,第38、第40军,共5个军,于战役开始后开进到指定地点,视情况投入作战,继续扩大战果。
人民军4个军团,在北汉江以东至东海岸,分两番配合志愿军作战。
预令,要求各攻击部队务必于9月10日前完成连续纵深攻坚战斗的充分准备,兵团和各军于8月25日前研究出具体的作战方案。 担任战役第二梯队的各部根据距离远近不同,于8月28日之前作出开进计划。 并要求第9兵团(欠26军)应有随时策应元山方向人民军第7军团和南线主力方向我军的作战。
特种兵的配属,将另外以补充命令下达( 预计参战炮兵,榴弹炮3个师,战防炮1个师,火箭炮1个师,坦克3个团,连同队属炮兵的火炮在内,共有各种火炮2119门 )。
彭德怀在电报最后指出:“以上系预定方案,请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并请金日成总司令提出意见。”
同时,将预案,发给在开城谈判的邓华和解方。征求他们的意见。
8月24日,彭德怀在给邓华、解方的电报中,进一步阐明了战役企图。电报中还说:“17日预备命令,是要把全军动员起来,积极准备作战,而非具体部署”。
从1951年7月8日,志愿军发出第六次战役准备工作指示后,各部队即贯彻持久作战方针,开始了第六次战役的准备工作。
针对联合国军防御力量的加强,志愿军第六次战役将是阵地攻坚的纵深作战,并且参战兵种较多,在部队中进行了攻坚突破的教育和准备。结合地形进行攻坚突破演习,组织步兵、炮兵、坦克部队之间的战术协同和通讯联络教育,着手攻坚突破的器材及作战所需粮食弹药的准备。
7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转发了第64军进行攻坚突破演习教育的情况。
次日的7月30日,又以‘联司’名义,将第3兵团成立战术研究会及其活动的做法,通报各部队“依照办理”。
根据‘志司’指示,志愿军炮兵下达了机动炮兵调整方案,要求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油料弹药的囤积,积极配合部队做战役性质的侦察,认真了解掌握预定进攻方向的敌情和道路情况。
为查明敌人前沿阵地及纵深情况,8月18日,以‘联司’名义指示第一线各部队,不放过有利机会,歼灭在前沿探索和进扰的小股敌人,询问情况;以精干的兵力,对敌兵力不多,阵地不坚的突出前哨阵地实施攻击,力求夺取之。并于8月中旬,派出了战役侦察部队。
为使刚入朝的第20兵团参加第6次战役,不重复过去各军教训,彭德怀和韩先楚令第20兵团各级主官干部到第26、第27军阵地,先行研究情况;
并以第20兵团第67军4个团,于8月中旬接替了淮阳以南第9兵团第27军正面1个师的防务,以便在防御战中取得初步经验;
第68军也开到淮阳至新高山公路线以北道纳里至化川里公路线以南地区,准备接替人民军第5军团防务。
志愿军于8月21日,专门给全志愿军部队,下发了第六次战役的工作指示。
于此同时,和东北军区也为第六次战役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主要是:
1、 决定调第23兵团2个军共3.5万人,在修建新的机场同时,兼在后方反特和反敌空降任务;另外,2个火箭炮团、2个榴弹炮团和1个155毫米重榴弹炮团,待命入朝。
2、第六次战役的各种主要弹药已运到前方并有超过。
3、志愿军冬季服装,拟于9月、10月、11月运入前方,国内正在调运中。
4、9月份所需粮食,决定于8月底前运完,准备9月上半月抢运战役发起后的10月份用粮。
5、从关内抽调500个车皮专供加强在朝鲜的运输。另决定9月份补充前方汽车1700辆,以后按每月消耗拨补。
6、准备新兵17万人于9月底前集中在东北整训待补。
‘联司’关于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下达后,志愿军各兵团按照预令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出作战行动方案和开送计划,并按时上报‘联司’。
人民军,亦详细研究了上级意图和敌我情况,拟订出具体作战方案上报了‘联司’。
二、第六次战役撤销的历史原因
接到彭德怀8月8日的电报后,于8月10日批示:“请周、聂迅即集会研究,提出意见。”
8月10日夜间,邀集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炮兵司令员陈锡联、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军委作战部长李涛等人,对彭德怀8日来电,进行了研究,与会研究认为:
“根据目前朝鲜雨季情况,九月份铁路、桥梁、公路不一定能完全修好,即使预计的九月份全月粮食能于八月中旬抢运过鸭绿江,但不一定都能运过清川江(桥梁全断)。如果粮食不足,弹药有损(潮湿一部是可能的,前方尚未查清),便决定大打,而空军又确定不能参加,在敌人又已确定坚守的条件下,恐很难连续作战二十日至一个月。同时,在上,九月如仍在继续谈判,我便发动大打,亦不甚有利,如再不能大胜,则影响更不好。从种种方面看,我以加紧准备,推迟发动大打为有利。九月谈判如破裂,则十月便须准备大打;如敌不进,则九、十两月可在沿线寻找小战,不断给敌以杀伤,至十一月再大打,空军或有配合的可能。”
【 请详见《军事文选》,第4卷,第211页 】
【编者注: 8月4日和5日,、聂荣臻、刘亚楼、王琏;同苏联驻中国军事总顾问克拉索夫斯基,就中、朝、苏空军进驻北朝鲜的时间和进驻前机场的增建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机场的修建要到11月份才能完成,因此“我空军出动和作战必须推迟到11月才能实现”。
将此报告、刘少奇和陈云。 毛、刘、陈均都表示同意。同时,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尚未得到答复。 】
11日早晨,将此讨论情况,书面呈报。
但是,关于空军参战的机场尚未准备好;决定空军参战的时间推迟到11月份;征求斯大林的意见还未得到答复; 因此,上述的研究意见,未及时通报给彭德怀。
当又接到彭德怀8月17日下达的作战预案后,军委常务副起草了给彭德怀并告高岗的电报,经阅改后,于8月19日发出给志愿军总部彭德怀。
阅改的这份电报,分析了战场内外的形势,提出了在谈判期间志愿军在作战上重要指导方针,即“在作战上,我们也应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
认为根据准备情况,9月发起第六次战役,恐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建议可否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
这份电报全文如下:
“ 德怀同志并告高岗同志:
彭八月八日电及志司八月十七日电均悉。 得彭电后因正在考虑空军参战须推迟到十一月事,并向菲利波夫同志征求意见,故未及复。现菲复电,亦认为在安东、平壤间增修三个机场并推迟空军出动是正确的(去电复电均已转你们),因之,对我军目前作战方针,不能不从各方面重加考虑。
敌人对于朝鲜谈判,只打算实现军事休战而不妨碍他的世界紧张政策,故他反对以三八线为分界线,原因大过军事原因。其拖延谈判,一方面企图以此逼我让步,另方面也为的拖过旧金山会议及便利其国会通过预算和加税。敌人敢于这样拖延,自然是因为了解我们正在诚意谋和。但敌人也怕负起谈判破裂的责任,其原因由于他们了解我们在朝鲜的力量已在加强,如果破裂后大打起来,问题依然不能解决,如因此而将战火扩张至中国大陆,可能又遇到英、法的反对。现在美国已取得英、法等国不以三八线而以他所拟的堪萨斯线为非军事区的南线,也就是他所说的防守线,并准备做若干调整,因此,敌人也就敢于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僵持起来。
为使休战谈判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并准备谈判不成,破裂的责任落到敌人身上,除对谈判的意见已见八月十七日致金日成同志的电报外,在作战上,我们也应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
在九月份,如果我们预拟的战役计划,确实能做到歼灭美3师,伪2师及其他敌人一部或只歼敌一个师,同时,又能迅速推进至链川、铁原、金化地区或只推进一个地方,而不致为敌人赶回原阵地甚至侵入我阵地,那么这个战役尚是有意义的。
但从现在具体情况看来,不仅空军在九月份不能参战,并也不能掩护清川江以南的运输,而且其他方面也不易使我们这次战役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朝鲜雨季八月底才能结束,清川江、大同江、新成川、富城几座桥梁尚未修通,清川江以北堆积的粮车,最快恐需至八月底才能倒装完毕。因之,连续作战一个月的粮食在九月份得不到完全保证。弹药从现在前方储量计算可供一个月作战消耗,但雨水侵蚀的程度不知检查结果如何,有些仓库距离前线较远,尚不能供应及时。且战役发起后,不论胜利大小,均有使战役继续发展可能,我们粮弹储备只有一月,而后方运输又未修畅,假设敌人窥破此点,我将陷入被动。
次之,从战术上看,在九月份谈判中,敌人向我进攻的可能是较少的,因此,我军出击必须攻坚,而作战正面不宽,敌人纵深较强,其彼此策应亦便利。我第一线又只能使用八个军突入,敌人除麟蹄以东外,有16个师旅可供呼应,即使我在战役开始时,歼敌一部,但突入后迂回渗透,扩张战果及推进阵地,则须经过反复激战,时间拖长的可能性极大,结果对谈判可能起不利作用。
现在我们握有重兵在手,空军、炮兵逐步加强,敌人在谈判中对此不能不有顾虑。设若战而不胜,反易暴露缺点。如谈判在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上,在九月份尚有妥协可能,亦以不发起战役为能掌握主动。
据此种种,望你对九月战役计划再行考虑,可否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如此,既可预防敌人挑衅和破裂,又可加强前线训练和后勤准备。你意如何,望即电告。
其他有关部队调动,机场修建,兵员补充,物资供应及运输等问题,当另电告。
八月十九日 ”
随后,于8月21日,将国内为第六次战役所做的有关部队调动、机场修建、兵员补充、物资供应等各项准备情况,电告了彭德怀。
彭德怀同意对情况的分析和提出的方针,鉴于“空军九月不能入朝参战,运输物资由无保障”,因此,“同意将九月战役进攻,改为积极准备”。 “九月战役该为积极备战,防敌进攻,准备适当时机反击,如敌暂不进攻,待十月再决。”
【注: 请详见《彭德怀致并告高岗的2份电报》,1951年8月21日24时和8月22日7时30分。 】
尔后,志愿军便转入配合朝鲜人民军,粉碎‘联合国军’1951年‘夏季攻势’的作战。
后来的粉碎敌人1951年发动的夏、秋季防御作战实际情况,又证明,举行战术性反击的作战,更有利于歼敌,更有利于战线的稳定,对坚持持久作战更有利。
因此,到了1951年10月下旬,彭德怀决定:“大战役反击在无空军配合情况下暂不进行”;“十一月甚至今年底(除特别有利情况在外)拟不准备进行全线大反击战役,根据九、十月经验,采取积极防御方针,敌人消耗很大,敌对我亦甚恐惧。”
【注: 请详见,
《 彭德怀致电第19兵团杨得志、李志民、郑维山;第3兵团王近山、并告第47军、第42军、第26军、第12军的电报 (1951年10月24日14时)。 》
《 彭德怀致电20兵团杨成武、张南生、并告第26军、第42军、第47军的电报(1951年10月29日)。 》
至此,第六次战役计划,遂告撤销。
1951年9月,正好时值原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兼政委,由国内再次入朝履新职,经先在第3兵团转一圈后,到志愿军总部任职,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
当在敌人发动的1951年‘秋季局部攻势’楔入我67军金城防线6至9公里时,应对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副政委张南生,给志愿军总部紧急提出的“给予加强1个军,以利于正面防务”的请求,陈赓给彭德怀建议: 调第3兵团第12军,归属20兵团指挥,换下连续作战疲劳和伤亡较大的第67军。
经彭德怀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联名致电给打报告后,经批复,第12军在谷山休整3个月来后,于1951年11月初,重返前线战场,全部换下在金城一线防御的第67军。
随即由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陈赓,第三副司令员宋时轮,着笔具体策划,并实施了1951年11月初开始的为时一个月我军全线进行的‘局部战术进攻反击’和由第50军实施的我军首次空陆配合‘攻岛登陆作战’;共收复280平方公里土地。
第六次战役计划虽未实施,但这一战役计划是根据停战谈判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根据停战谈判的需要而放弃的。
第六次战役计划的提出和放弃,反映了和志愿军的战略指导活动的斗争艺术,尤其体现了在停战谈判期间,作战和军事准备与谈判之间的正确关系,作战紧密配合谈判,作战服从谈判的需要,保证在军事上、上都处于主动地位。
同时,第六次战役的准备,在军事上,对后来的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和坚持持久作战方针,都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