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曹吉利
▼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
三万人齐跳广场舞/
1946年,严冬笼罩北京城
美国《Life》杂志亚洲区摄影师
是个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
他端着照相机,经过北海公园
遇到了吴桐轩大爷
那一年,大爷六十六岁
在冰封的湖面上,大爷脚踩冰刀
自由穿梭,旋转,跳跃,睁着眼
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就算是如今的羽生结弦老了
也不过如此吧
和围观群众一起看呆的摄影师
迅速按下快门
记录下大爷在冰面上矫健如飞的身影
几十年前,这位吴大爷作为
慈禧太后挑选出的「小鲜肉」之一
是大清冰鞵(鞋)处的领队
类似于国家花滑队的队长
而几十年后
来去如风的吴大爷不再孤单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进公园
在闹市的山水树丛间
挥洒自己剩下的人生
成为公园的王者
/1946年,北海公园,冰面上的吴桐轩/
「逛公园去!」这句呼喊
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有多土气
在上一代人心目中就有多神圣
那是一个公园还收门票的年代
那是一个长椅上坐满了
羞怯的男男女女的年代
那是一个划一次船只要两毛钱的年代
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
对公园有着特殊的感情
当白发爬上双鬓的时候
他们终于甩脱了工作的枷锁
可以纵情拥抱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公园
这块公共空间,提供给他们娱乐
满足他们的爱情,强健他们的体魄
记录他们的生活
终于,逛公园在中国人手中
化为一门艺术
/中老年人永远是公园的主角/
▼
/公园初探:放松散步/
放松散步,这是中国人
体验公园生活的最初级阶段
也是大多数人所处的阶段
天色渐暗的黄昏,一家人吃过晚饭
剔着牙,牵着狗
街角处的公园就成了绝佳的去处
也只有在公园里,一向端庄的男主人
才敢拿出皮鞋、短裤配白背心的穿搭
任由夏夜的风拂过鼓胀的肚子
走,迈开双脚,甩开双臂
使劲地走,奋力地走
在这样的晚上,走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时而向前走,时而转身倒着走
有的人还会一边走一边在胸前拍手
一边走一边大喊
一直走到大汗淋漓才作罢
人们相信,这样的行走是绝妙的健身方法
小孩子跟不上大人的步子
但也不肯落后
踩着各式儿童交通工具,在公园里穿行
连身后的狗也受到感染
在主人身后一阵狂奔
然后躲进草丛畅快地排便
如果走累了,旁边有冰凉的石凳
路灯下有围成一团的棋摊牌局
小区门口有三三两两谈话的人群
当然,要格外小心伺机出动的蚊子
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
普通中国人的夏天
就这样消磨在公园模糊的夜色里
/公园的夜色下,人来人往/
▼
/公园入门:爱情交友/
曾在公园里相亲
进而得到爱情的父母
还想在同样的地方
把爱情传给下一代
北京天坛公园
上海人民公园
广州天河公园
还有很多城市的公园
都成为中老年人定期集会的地点
他们握着儿女的资料
日复一日地寻觅
不停地在公园里和其他人的父母碰头
渴望给儿女找到好的归宿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但这样的寻找鲜有结果
他们安排下的会面
通常换不来子女的热情
毕竟,这不再是那个介绍人牵线
青年男女选在公园见面的时代
在人心复杂的今天
如果女朋友约你去公园划船
你首先要担心的
是她是否准备进行
「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
的忠诚实验
不过今天的公园,依旧能够诞生爱情
一遍遍互相吐槽青年人的时候
老年人也许就擦出了黄昏恋的火花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推算
中国60岁以上单身老人达到五千万
其中丧偶独居者约有数百万人
公园,也许能成为他们的鹊桥
根据媒体报道
在形形色色的公园相亲角中
给自己找老伴的老人的比例
正在逐步攀升
/公园里也能找到自己的爱情/
▼
/公园进阶:艺术表演/
如果有一个地方
能够集中体现老一辈国人的艺术修养
那一定是公园
在这里
他们从不羞于展示自己的艺术技法
最常见的门类包括
书法、绘画、戏曲、演唱等等
最一流的书写者
是不屑于用笔,也不屑于用纸的
他们习惯用改造后的拖把沾水
在公园凉滑的石板上挥毫泼墨
围观的人越多,大爷写得越兴起
一阵龙飞凤舞
呈现在地上的字迹倒也像模像样
这份腕力
这份心态
这份水准
王羲之再世都要自愧不如
演唱者则占据公园里凉亭回廊一类的地方
演唱一般分两种
一种是伴奏独唱,一种是大合唱
伴奏的乐器不一而足
出镜率最高的有手风琴
口琴、电子琴甚至二胡
最常见的曲目一定少不了昂扬的红歌
尤其是在齐声合唱的时候
老人们双目炯炯,仿佛回到年轻的模样
大多数城市早晨六点到十点的公园
都像是一条艺术长廊
陈列着上一代中国人对美的向往
尽管他们对艺术的认知
早就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
但还是值得路过的年轻人驻足
为他们鼓一鼓掌
/每一个公园里,都有这样七拼八凑起来的乐队/
▼
/公园必学:翩翩起舞/
广场舞是艺术
但为什么要把它和公园里
其他的艺术类别区分开呢?
因为它的内涵,远远超越了艺术的范畴
扛着大号的音响走进公园
把声音旋钮调到最大
不顾他人的冷眼,只管翩翩扭动身子
只要舞步够快,衰老就永远追不上自己
这是艺术,这是消遣,这是锻炼
但这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国家5A级景区、苏州的虎丘
有大妈们跳舞
尽管景区的工作人员用高音喇叭
在一旁播放「文明公约」
她们仍旧充耳不闻
只顾精心钻研着舞姿
在洛阳王城公园篮球场
也有大爷大妈跳舞
舞罢一曲
他们还和抢夺篮球场的年轻人
爆发一场冲突
挥舞着拳头,大声向年轻人的挑战说不
即使有一天
广场舞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
公园的山山水水
也会记住他们曾经的舞姿
记住那些醉人的旋律
/广州曾立法开罚公园噪音
但广场舞的时代并未终结/
▼
/公园终章:健身狠人/
这是中国人公园生活的重中之重
也是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
你以为公园锻炼就只是
趴在黄蓝相间的简易器材
上扭扭腰、动动腿吗?
在公园里健身的老人,有更大的野心
在陕西,周明德大爷
在零下八度的气温里赤膊锻炼
在贵阳,陈崇生老伯冒着
仅仅零度的严寒在公园里挥舞哑铃
在西安,张蕙芳老太太
以八十多岁高龄攀上双杠
做出很多年轻人望尘莫及的姿势
在广州越秀公园
八十多岁的李培良大爷
独创了龟蛇爬行锻炼法
每天蒙蒙亮,就有许多老人手戴白手套
学着他双手撑地,在公园里爬来爬去
/在地面爬行锻炼的老人/
随便搜索新闻你就会发现
无数平凡的公务员、商人、教师、工人
在退休之后走入公园
水滴石穿,年复一年,练就了一身绝技
即便和少林寺的武僧相比
和杂技团的年轻人相比
他们也毫不逊色
/这位大爷是公园里的人猿泰山/
正所谓熟能生巧
还有一些人在长久的练习中
与一些器材达成了神乎其技的配合
如果一个初到中国的外国人
走进公园,他多半会诧异于
空气中回荡着的清脆响声:
「啪!」
那是又一个大爷甩响了鞭梢
事实上,公园里甩鞭子锻炼的声音
是一次次小小的音爆
根据观测,大爷的每一次甩动
鞭子的最高速度都可能突破音速
多么豪迈,多么威武!
唯一的缺点就是当他们施展开来时
方圆五米的人只能喝彩,没法靠近
有的大爷用鞭子时,地上还多一个陀螺
陀螺的大小取决于大爷的力气
一些陀螺身上还会钻孔
转起来后嗡嗡作响
几百米之外都听得见
/大爷大妈们的精气神
丧气的年轻人永远学不来/
更亲近自然的健身方法当然是就地取材
比如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树
有一种被称为树疗的疗法
在老年人中广为流传
具体操作起来就是对着树干
碰撞、摩挲、亲吻、拍打
据说能将身体的毒素传导给树木本身
搜索「树疗」贴吧
还能看到亲身实践者写下的心得体会:
「鼻子通气了,鼻炎明显减轻
脸部光滑多了,出油少了
继续坚持!」
在一些经验介绍里
对着不同的树种树疗
还有着各自不同的疗效
只是不知道他们对着公园里的树
强身健体的时候
有没有考虑过树的感受
/撞树疗法了解一下?/
印度人说,想要了解印度社会
就去坐一趟火车
在中国,想要理解上一代人
就应该多去几次公园
在公园里,年轻人总是匆匆过客
老人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而无论他们怎样利用这块空间
总归留下了一代人的痕迹
年轻人尽可以对这些痕迹表示轻蔑
可谁又能说得清楚
当今张扬、热烈、无畏的
九零后、零零后们
在若干年后又将以怎样的姿态
接管这些公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