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陈丽菊
对于朗读,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的,因为在中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就常常让我们操练它,也见过少数表现出色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演绎它,可是大多数同学中往往总是胆怯地选择退缩。渐渐地,人们对于当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失去自信,接踵而至的是,大多数人羞于当众说话,如同羞于当众唱歌一样。于是,我们在一些集会上可以看到最优秀的学生也只是怯生生地读着稿子,你甚至不能指望他们能声情并茂地读。经我这么一说,相信你的内心一定痒痒的,你会想,如果不能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的话,那么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声情并茂地读。这就对了,我今天的论题就是“怎样学会朗读”。
一、必要性
如果通俗一点来说的话,朗读就是“声情并茂地读”,那么,在学生们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朗读——也就是说“声情并茂地读”到底有多重要?我认为,首先,在一些较为严肃的场合,准备好了演讲稿,如果确定不能脱稿,那么适当处理,以朗读这一方式就成为必要。其次,朗读是说话训练的模拟和先导,因为当众说话,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就是无法边说边思考,对于大段文字的朗读训练无疑会使受训者从中感受到贯穿其中的思维。事实上,在生活中,许多人也有这种体会:站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时候,会感觉一阵心慌,脑子一片空白,茫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即便说了,也常因紧张畏惧而声音发抖,断断续续,然而也有不少人能在众人面前能够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能够依照自己的逻辑思维把自己的想法正确、漂亮地说出来,令在场的人称赞不已。我想,要达到说话生动感人,妙语横生的效果,其途径必定有许多,比如演讲、辩论等,但我认为,就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大班教学体制以及训练时间有限等因素,我认为,要掌握要领,可以通过“朗读”这个有声语言的训练(有时甚至是自我训练),从而为在公共场合侃侃而谈打下牢固的基础。就师范类学校而言,学习朗读,进而流利地说话,是其作为未来艺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它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步骤
朗读训练的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语音要尽可能标准。在此前提下,我认为展开训练有以下几个步骤:
1、有自信,这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说“不”,而且真心如此的时候,他整个人会收缩起来,进入排斥、抗拒的状态,相反,一个人说“是(想、要)”的时候,他的整个身体是沉浸在一种想尝试,前进、接纳的状态中。因此,首先得激发自己的朗读欲望,将自己投入令人满意的形象的想象中,想着自己是如何满怀信心,迈步向前。当然,想使自己自信,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想”的层面,还要有付诸行动的举措,比如,收腹挺胸的站姿,稳健的步伐,炯炯有神的目光,抑扬顿挫的言语,潇洒自如的动作,与人交谈的专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自信的表现,这一切,也会使听众觉得听你朗读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听众会给你温馨的称赞,有了这个感觉,无疑就成功了一大半。
2、听录音,是朗读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我们还没能力自如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听”开始,听着听着,就会有一种想自己读的冲动,这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录音,模仿他们的高低升降,模仿他们的如泣如诉。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从小我们就模仿发音说话,模仿画画(传统的美术学习多数是从临摹开始),模仿唱歌,模仿跳舞,朗读训练也可以从模仿开始。当我们是娃娃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选择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寓言、童话等读物,经常性的读给我们听,父母娓娓道来的声音让我们领略到语言的美感和语音的节律,到了上幼儿园时,似懂非懂的,摇头晃脑地跟着模仿老师的语感背儿歌,这些都潜在着让我们去模仿的因素在内。朗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朗读训练,它呈现的是从机械的模仿到自然创作的一个过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五十篇录音,熟听到能背诵的程度,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3、对于初学朗读者而言,选材也是很重要的,选材的标准应依据个人的兴趣,当你选好文章,不妨大声试读几遍,发现自己不但能顺畅地读出每个句子,而且读完了还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这说明它就是你要选的内容了。一般而言,最好是选择饱含情感且有具体情节的句段,也就是说表达抽象的句段,处理起来难度要大得多,朗读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有的文艺作品,其最容易让人投入、最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归结起来只有一个“情”字。情与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了它们,剩下的就是竭尽全力去寻找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它们。让我们来听听上海译制片厂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朗诵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在苍茫的大地上,一颗盛开着火红花朵的木棉树,默默地站在高大苍劲的橡树身边……多么深情的形象,多么奇妙的联想啊。再来听一首由电影演员达式常朗诵的充满悲凉、沉静却又高傲、孤独的爱的诗歌——《我愿意是激流》。此时,假如你漫步在林阴小道,此时,假如你徜徉在垂柳湖边,听着耳机里传来的魅力四射的声音,难道你的心扉不会被撩动,难道你不会脱口而出,跟着倾诉:“我愿意是激流,在崎岖的山谷岩石上奔流不息,只要我的爱人是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自由地游来游去……”
4、朗读技巧训练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嗓音——宏亮悦耳的嗓音是使朗读能够抑扬顿挫的基础,蚊蝇似的音量会使朗读大失光彩。因此,开始练习时,无须考虑感情问题,只要大声地读出词或句子,确信自己能够清晰地把声音送到听众耳朵里是最重要的,之后才轮到斟酌句子高低升降的等语感问题。
停连——初学朗读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急于读完,而老练的朗读者则是把朗读速度定在“慢”上,因为只有“慢”,才有充足的时间去应对“停连”。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句:“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句话中,作者是让小女孩和她的奶奶通过死亡来永远摆脱寒冷和饥饿,令读者产生伤感和悲悯的感情。朗读可以通过停顿和连接的技巧来表达这种情感。总的速度是慢的,在读“光明和快乐中”可以快些,且声音大些,突然在“飞走了”之前,停下来,在呼气的同时,把“飞走了”三个字带出来,虽然“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是用逗号隔开,但读到这,我们已无法正常停下来了,我们必须把三个“没有”一气呵成,这种突然的连接是为了第三个“没有”后面的突然停顿,这种“停连”不仅是吸引了听众注意力,更是朗读者读到这里悲痛情感的表现,似乎第三个“没有”已经满含眼泪,接着可以用泣声把“痛苦的地方”这个词组延续出来,完了在“地方”后面做一个长长的停顿。有人说,停那么久,听众会等不及的。这就错了,大诗人吉卜龄曾说:“你的沉默,道出了你的心声。”听众会等你,等你把声音结束在低沉、缓慢的“去了”之中的。
重音——欲使某项要点突出地强调出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将所选单词或句子提高或降低声调。重音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把声音读重些,它也可以通过轻读或适当拖长声音达到这一效果。例:“你给我出去!”把我们希望强调的“出去”这两个字,读时声音拖长并且一字一顿说得重且低,这种处理,表达的情感不就更显浓烈了吗?正如悲痛到极点不是哭而是笑一样。
节奏、语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名篇《琵琶行》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其实,不光是乐器弹奏体现出或激昂或平缓的鲜明情况,朗读也要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一般用于表达急切、振奋、激昂等情感的,语速则快;表达沉郁、沮丧、思索等情感的,语速则慢。在节奏快、慢交替中,不能忽视语调的“曲折性”。例:“啊”是阴平调,读音高平,但由于表达情感的不同,“啊”的节奏和语调运用也不能千篇一律——快、曲调表示吃惊;慢、降调表示沉重、悲哀;慢、曲调表示向往、赞美;快、向上昂扬,表示热情、兴奋等等。
5、有了以上准备,接下来要练习的就是当众朗读。当然,在练习前,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将文章至少读两遍以上。弄清字、词、句,揣摩其中的意味,如果说第一遍是丢个石子试试水深的话,那么,第二遍则是亲自下水,接着可以学游泳了,如果说你已把要朗读的材料熟记到能背的程度,那就会有“如鱼得水”美妙感受了。训练当众朗读,一开始可以在一个只有四、五个人的宿舍或家庭中练习,这些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勉强把害怕撑过去,小小的成功就足以使我们勇气倍增,然后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单位集体里练习,最后在大众面前大声地读出来,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三、要领
要领,就是要注意的地方,是个颇为宽泛的概念,因为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仅能举其一二。
1、“图画语言”,也就是使朗读语言达到如图如画之境地。朗读定义中提到了“再创作”三个字,它意味着要对朗读材料进行再创造,使它们生动如画地展现于他人面前,我们可以把生动地表达作品的这种语言称之为“图画语言”,即有构图,有色彩,有创意的语言。这种感知很难获得吗?不,恰恰相反,不仅我有,他有,你也有,我们大家全都有。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说话时都会不自觉地加入许多五彩缤纷富有戏剧性的语感和表情,使用不同的语调和手势,比如耸肩、挥动手臂、瞪圆双眼、加大音量、改变调门、调节快慢等等,为了让一些重要的字眼更为突出,我们会对它加强语气,对其它的字眼则匆匆跳过去,对整个句子的处理也有这样。在教学时,我问学生:当你们看到蛇时,会是一种什么状况?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谈到——整个人本能的后缩、害怕并尖叫,声音颤抖,两脚发软,或拍胸,或抱肩,或双手急速上举,等等。多么鲜活,多么自然啊!如果把这种生活中有过的感受转嫁到朗读上,岂不就是实现我们所说的“图画语言”了么?朗读语言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比生活语言更生动,更典型,更具美感。朗读“啊,蛇!”这句话时,我们可以调大嗓门,把声音放在嗓子眼位置,急速提气,呼气的同时读出“啊”,时间短,声音上提,然后再急吸、呼气的同时,用发抖的声音把“蛇”读出来,语气带有波折。
2、将自身阅历与朗读所要表达的情感二者相融,甚至替代。阅历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的各种经历以及由这种经历而得来的经验。每一次经历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会给自己带来感情或处事等方面的经验,这种经验是自己部分生命的再造,把这种经验和我们要读的别人的文章里所需表达的情感紧紧相连,融于其中,甚至替代。相信只有这种饱含真诚的朗读,才有望获得成功。今年三月份我辅导一位要参加音乐学院面试的女生朗读,她选择的内容是冰心先生的《纸船》。辅导之前,我先听她读了一遍,她的朗读是那样的单调、枯燥,甚至还有冷漠,令我吃惊。我没有急于教授朗读中重音、停顿、语调和节奏等技巧,而是跟她“谈了谈”。我问的也只是“你爱妈妈吗?”“妈妈爱你吗?”之类的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我让她自己设定一个当着自己母亲的面读这篇文章的情景,慢慢的,她找到了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她对妈妈一种本能的依恋。我趁热打铁,紧接着问:“你生病了,你遇到困难了,你受到挫折了,你最先想到谁?”她脱口而出:肯定是妈妈了!我继续引导她更加深入地去追忆、去感受。此后我把其中的一句“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叫她读出来,她的语气带着哭腔,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文章本身对母亲深切的感激之情。我很高兴,静静地听,让她这种情绪延续下去直至读完。她长长地叹了口气,告诉我:老师,这样朗读好“累”。她害怕无法达到自然天成的美感,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短短的两个小时训练之后,她把陪同的母亲招来和我坐在一起,在她的母亲含着泪花又带着微笑倾听她的女儿如歌如颂的朗读,我结束了这次辅导。这次辅导让我确信,愈是重视自身的某种阅历,就愈能让自己所描述的情景活灵活现,愈能生动逼真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当朗读引起听众的共鸣时,那已不再是文章某个单词的具体意义,听众感受到的已是盛开的语言与情感之花的绚丽与美妙。
应当指出的是以上所论述的各个方面应该融会贯通于整个朗读过程,切不可分割任何一方面,或特别强调某一方面,因为朗读效果体现是整体效应。只要你能熟练运用基本的朗读技巧,有声情并茂地传达文章所体现的情感的愿望,并能将生活语言和所谓的“做作”的艺术语言相融在一起,进而超越自我,使情感表现浑然天成,你就已经学会了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