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心仪的成绩打脸“赢在起跑线上”的谣传。
寒门又出了贵子:王心仪以707分的骄人成绩被北大录取。
如果早几天看到王心仪的励志故事,那么之前发布的文章《你的人生,不要让别人来设限:荒谬的“赢在起跑线”》就要改写了……
这是一个真正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出身贫寒的孩子。
如果按当前的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以王心仪的条件,她只能止步不行,再怎么刻苦读书,一辈子也只能如父母一样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
但是,面对贫穷,王心仪说:
“我没有自卑……我不会因为起跑线比别人低,就放弃这场比赛。更是因为这种差距,我需要去担起这份责任。”
王心仪凭着自己的能力,再一次证明“起跑线上”是个坑钱误人的大骗局,狠狠打脸那些崇尚“赢在起跑线上”的谣传。
所以,除了成人受父母格局的影响,成功,则始终要靠自己认知与努力去争取。
二,贫穷正是她的痛点
自从王心仪的文章出来后,网上网下很多人都在讨论置疑她的感谢“贫穷”。
是啊,贫穷有什么好感谢的?它让你物质匮乏,遭受同龄人的歧视,尝尽生活的艰辛……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上面的话是她对贫穷的体会,贫穷带给她的伤害与困窘……
“贫穷”正是王心仪的痛点。但当她说感谢的时候,她已吸取贫困所唯一能供给她的养份:自尊、坚强、拼搏、进取!说明她在思想上已经跨越了……
马云说过:“有痛点并不一定是坏事,跨过了是好事情……”
所以,接下来王心仪说道: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再恶劣的环境也会有可取的风景,关键在于你站立的高度:视角与心态。
这就是怎样利用环境,尽可能吸起有用的东西。
有智慧的人在意识到困境后,总是选择直接面对,寻求突破,才能跨越痛点,战胜其带来的所有不利因素。
所以,在看清贫穷给她家带来的伤害与痛苦后,她认识到,她必须摆脱贫穷、改变贫困的现实……
作为一个尚在求学的孩子,她所能且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她想通过知识的途径来扭转命运:707分的高考成绩,便是最好的肯定。
三,王心仪感谢的“贫穷”=马云快乐的91元
那么,为何王心仪要说感谢“贫穷”?她想感谢的到底是谁?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如果她真正感谢的是“贫穷”,如果贫穷真的很好,她在前面不会说到贫穷的切肤之痛,也不必用功学习,直接保持现状安贫就行,还谈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不需要改变。
想要改变现状,意味着要摆脱过去。她的过去就是贫穷。
所以,咱们不能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这同马云的91元快乐论是一样的: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我本来只是想成立一家小公司,没想到它变成了这么大的企业。我最快乐的日子,是拿91元工资的时候。”
马云在说这话时,他就是凭着他“最后悔”的阿里巴巴创下并拥有的资产远远超过李嘉诚,而李嘉诚是20年来最富有的中国人……
那么,你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他真正是嫌钱多了?
其实,他所说的快乐,并不真正是那91元的消费价值,而是作为动力,为了能争取比这91元更高的人生价值,所付出的努力与工作激情,及一个清晰的对未来规划的实施方向,也就是常说的奋斗目标……
91元是当年马云的困境,不也正是王心仪的“贫穷”?它们是相通的。
马云在《开讲啦》上还讲过:“其实钱有什么用,财富有什么用。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
你不会真认为他说的钱与财富与他真正没有什么用吧?(你没看见主持人撒贝宁在一旁不以为然的眼神:你骗谁呢?)
因为他当年的理想已经实现,已经站在了一个人生的高度。有一种“一览众山小”四周无人的空旷与失落。
这就象在竞跑,你跑着跑着,把所有的人拉在了后面,忽然身边没有了对手,在得意的同时,心里会产生一种懈怠:只有我了!
是的,胜利在望,你是寂寞高手!
当事业如日中天财源滚滚而来时,早已超出生活需求的巨大财富对其本人确实不再有意义。
所以马云说的是实话,钱多了没有用:他在意的是在创造这份辉煌事业的背后所经历的历程!那些与伙伴们目标一致、夜以继日、努力不懈、顽强拼搏的冲劲与干劲……
人跟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思想、有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钱多了,那么可做的事就更多了…… 人不怕身在逆境,怕的是在顺境中失去了方向……
四,她要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母亲。
王心仪的“感谢贫穷”,其实是感谢勤劳朴实善良的父母,他们给她生活上的照顾、心灵的指引和上进的动力。
父母的榜样与教育让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有了努力进步的力量来面对并超越贫穷的现实所带来的困苦。
她说过因为爸爸一直在外面打工,最需要感谢的是妈妈,不论是学习态度、方法还是性格、习惯的养成,妈妈一直的陪伴对她影响特别深。
所以,在这段话里,如果将“贫穷”改为“母亲”:
“感谢母亲,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是不是也很通顺,一点儿也不相悖?
这才是她的本意、她真正要感谢的对象。
她要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母亲。
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正确引导,她才能直面“贫穷”的现实,并实现心灵的跨越。
正是因为不满现状,才会寻求改变。
因为贫穷,让她的亲人失去了生存的权力;因为贫穷,她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家人不能团聚;因为贫穷,她只能穿别人不要的衣服;因为贫穷,她没有别的孩子们应有的一切……
她和她的家庭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摆脱贫困的现实生活。
这才符合实际,而且,也符合国家倡导的“中国梦”主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指导思想。
王心仪的文章传递着一份正能量,鼓励那些有相似遭遇的贫困孩子们:不要被逆境吓倒,不要放弃努力,大胆追求梦想,只要肯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驿路铃声2018-08-01 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