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灶傅氏与傅雷家世之间是什么关系?据《姓氏家谱文化寻根》2008-03-29 17:28:33“傅姓名望寻(1)”之“(十六)傅雷家族”一节,对我浦东六灶傅氏和傅雷家世的源流,由六灶傅培昌宗亲做了十分细致的调查研究,提供了许多详实的资料。由于傅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许多情况有了新的发现。现将其中关于六灶傅氏与傅雷家族关系的后一部分,根据我所知道的材料,对某些地方(用红字)做一点必要的补充。
至于傅雷家世的问题,作者早在2004年就拜托上海市南汇区六灶镇傅培昌宗亲进行考察,结果于后:
上海南汇傅姓分五团之傅和六灶之傅(这个说法在浦东,也是属于鲜为人知的信息)。一是五团傅氏。当地傅氏始祖是明初大将颍国公傅友德,其先世为宿州人,后徙砀山。明太祖朱元璋攻江州至小狐山时,始祖友德归之被朱元璋用为将。始祖友德帮朱元璋南征北荡功高找忌。明洪武二十七年颍国公遇难,始迁祖龙菴公(始祖友德长子傅荣),单身潜避至春(应为春申浦),渡申江(黄浦江)遇大风沉四舟,独龙菴公坐小船布帆无恙,泊至浦东六灶(今南汇区六灶镇),后与陈氏联姻,生子五人:长子璇、次子玑、三子玉、四子珍、五子琪。越五世,于明嘉靖年间,三房直下五世子孙傅潮(号心鲁)创立傅氏家谱,以龙菴公为茅(第)一世起,传至今有二十多世子孙,历六百有余年。如今姓傅之人主要居住在六灶镇境内,也有很多人散居住其他各地,在当地共五房传下的子孙皆有(大房早在一百多年前迁往今上海闵行区之马桥),总人口在2500人左右(应为万人上下)。
关于六灶傅氏家谱:傅姓迁祖龙菴公至六灶后,越五世,至明嘉靖间,六灶傅氏子孙传五世傅潮(号心鲁公)篡傅氏家谱,历经:清顺治间修,雍正十二年(癸丑)重修,乾隆三十六年(辛卯)重修,嘉庆五年(庚子)重修,道光二十年(庚子)重修。咸丰五年(乙卯)修,同治二年(癸亥)重修,光绪十七年(辛卯)重修,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为1908年定稿、1913年付印)重修。另外,据说在抗日战争前的三十年代初(应为1939年,现存一份不完全的部分《傅氏家谱》)傅氏家谱也重修过。上述家谱在民间(包括图书馆)的极少,即使有也多不残缺不全(不,已在上海图书馆和民间都找到了完整的浦东六灶《傅氏家谱》)。
关于傅家祠堂:清雍正十二年,六灶傅氏在宗族之间劝捐后,迁祖坟于六灶镇东市,并在坟前建家祠正埭;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嘉庆元年劝捐重修;并添建两厢;道光十八年劝捐重修门面,增建左右夹室前进;同治二年,旧傅家祠堂毁于战乱,后由族人集资重修家祠,因祠堂旧墓狭隘而改建于旧墓偏东,光绪元年建成,祠堂为前后二进,东西两厢等,祠堂祭田有6公顷,其收入作祭祖费用。解放前,傅家祠堂每逢春秋两季都要选日祭祀,由若干司事经办,傅祠各支都要到祠堂祭祖,常聚几十桌。(解放后改作它用),如今傅家祠堂的房屋大部仍在。
二是五团傅氏。傅培昌访问了许多知一点当地傅氏来历的人,他们都说:“从无听得五团傅氏单独之说,只有六灶傅氏人口历数百年的时期里有一部分人家散居其他各地。”六灶、五团名称都是古代盐场下辖的单位,随着时代变迁,六灶名称沿用至今,而五团名称早已不再沿用。从地理上看,原五团地处六灶东三里处,是为临近,六灶傅氏的很大部分人口始古以来居住于六灶东部地区,当然会有一些傅姓人家居住至六灶的临近地区五团,但不可能有五团傅氏单独之说,也没有听说在原五团有傅氏祠堂。
先生给我来信中寄的南汇五团傅氏资料中关于几个人物,现经我查傅氏家谱,几个傅氏人物就是六灶傅氏出身。清光绪三十四年,有三房直下十六世子孙傅恭弼重修的傅氏家谱上看:傅镕是三记郭孙第十四世,傅以铨是三房十五世,傅以康是三房十五世,傅恭然是三房十六世,傅梦予是三房十七世;从家谱上看,三房直下子孙大部分住在六灶东部地区,有部分人散居住原五团七甲、三甲等处(七甲离汤店村东二里处,三甲离六灶会龙村东三里处);如今在六灶东部地区的三房直下子孙分布于本镇的汤店、新吉、会龙等村(本人是新吉人,也是三房直下子孙),总人口约1000多人。综上所述,五团傅氏只是六灶傅氏中有些人家迁居各处的其中之一(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傅雷家族,是属于六灶傅氏,不审属于五团傅氏?据查:傅雷是南汇下沙镇东十五余里的王楼村人(五十年代时该地为渔潭乡所辖),出身于一九O八年四月七日,长辈为他取名怒安,其祖父傅炳清曾拥有殷厚家业,父亲傅鹏,母亲李氏名欲振。关于傅雷是否居于六灶傅氏,由于家谱残缺不全,一时无法查到依据(南汇县博物馆保存着傅雷家族完整的家谱)。但在走访中,跟人说起傅雷事,有人反映南汇坦直曾有一老人在儿童时代,曾与傅雷小时候是较好的小朋友之间,故对傅雷很熟悉,说傅雷属于六灶傅氏,是五房直下子孙。上述情况缺少依据只供参考(对,此说没有根据,见附件:“渔潭傅氏家谱”,如果说这一支傅氏叫渔潭傅氏,可能更加正确。当地有一个传说:距今五百多年前,傅氏始祖名傅纪德和傅友德兄弟,于明代迁自江西,以经营瓷器为业,又迁浙江海盐,始祖庆公由浙江海盐迁入浦东盐仓“大树傅”,二世一支迁六灶,显公迁沈庄东南“草楼傅”定居该地,颇有资财。另一种说法是:傅友德原为明始祖朱元璋部下一员将领,朱元璋称帝后,妒贤嫉能,“火烧功臣楼”,他当时晚到一步,察觉有诈而潜走。其家族·化装成换碗商贩,南逃来此定居,经营瓷器为业。后代子孙繁衍,家业兴旺,分居东西两宅,遂名东西傅家宅。)
但在傅氏家谱中有五房直下小傅也可作参考:“六灶傅氏直二世九思公在清乾隆年间,由六灶迁天竺阉(庵)处。”天竺庵在坦直镇的坦北村境内。坦北西同下沙镇王楼村相连,北与瓦屑镇陆弄村相邻。古代时王楼、陆村等属天竺庵一带的地方。1957年在王楼地方属坦直乡管辖,后划归下沙。如今王楼、陆北、陆弄三地都有姓傅之人;据陆弄姓傅之人说:“他们是六灶傅氏,共认祖祠在六灶。”以上综述足证原天竺庵一带姓傅之人应是六灶傅氏,五房直下子孙。我想傅雷出身王楼地,理应是六灶傅氏,曾有坦直一老人(已亡)说傅雷属六灶傅氏较为可靠(按照南汇县博物馆保存的家谱记载,此说应于否定)。
据《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吴仁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一书记载了明清时期上海地区部分家族(300余家)门祚述略如下:
一是南汇五团傅氏:《芹香小识》卷一载:“(南汇县)五团僻处海滨。前明之初,屡患倭寇,居民稀少。迨倭寇略平,荡滩东涨,户渐蕃滋,人知向学。清康熙时顾璿始,迄光绪乙已科傅梦予止,二百一十七年中采芹者凡三十九人,傅氏八人,顾氏七人,寒宗五人,石氏四人,四家已过其半。”
三房十四世傅崿,字星槎。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戍岁试,学政祁嶲藻取入南汇县学第十三名。《傅氏宗谱》载:“崿,学业优品饬,风雅士也。能诗工书,喜用鸡毫,笔力雄健而有则。”
三房十四世傅镕,字毓秀,别号春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科试,学政祁嶲藻拔入府学第十九名。《傅氏宗谱》载:上海县望族王庆勋曾赞赏傅镕“秉性聪颖”。泮捷之后,诸生傅镕从浙江海盐进士沈晓沧、娄县举人许淞渔游,学力益进。五应乡试不售,著有《棣华书屋遗稿》。
三房十五世傅以铨,字翼钧,号兰初。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补行壬戍(1862年,同治元年)岁试,学政鲍源深拔取为案元。
三房十五世傅以康(傅镕之子),字用霖,号筑初。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补行丙寅科试,学政童华取入南汇县学十四名。
傅以德,字江枫。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学政夏同善取入南汇县学第二十名。
傅以言,字纳之。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试学政杨颐取入南汇县学第四名。
三房十六世傅恭然(以铨之子),字钧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科试学政龙湛霖取得南庠第十七名。
三房十七世傅梦予(恭然子,傅以铨孙,傅镕族曾孙,字祥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学政唐景崇取入南庠二十四名。
二是南汇县六灶傅氏:六灶傅氏与五团傅氏,本为同一宗族。《芹香小识》卷二载:“明,龙庵公始迁居六灶。后有居五团者。将二十世于兹矣。分五房,散居各处数百家,盛族也,文风亦盛。”
傅延彝,字禹叙,明庠生,清朝雍正甲辰(1724年)六灶进士马严的外祖父。光绪《南汇县志》载:傅延彝“工书,为董文敏入室弟子。年八十,犹能作蝇头小楷。与莫秉清、曹思邈、瞿然恭合称‘云间四家’。”
傅需逑,字南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科试,学院张榕端取入上海县学第十三名。
傅云鹏,字斯皇。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科试,学院张廷璐取入金山卫学第十八名。
傅春田,字秉渊。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试,学院梁国治取入南汇县学第十名。
四房十二世傅时叙,字半帆。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岁试,学院刘权之取入南汇县学第九名。
傅良,字悟园。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岁试,学院李联秀取入南汇县学第五名。
傅锡麒,字友斋。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补行五年丙寅科试,并本年戊辰岁试。学院童华取入松江府庠十一名。
四房十四世傅思明,字少岩,系四房十三世傅为霖(字筑岩,道光十九年己亥科松江府庠二十三名)之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戊岁试,学院林天龄取入南汇县学第二名。
二房傅朝南,上海庠禀生。其子傅宝和,上海县学庠生。
二房傅恭肃,字时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科试,学院唐景崇取入松江府学三十五名。其祖父傅曾望,字朴斋,武庠生。
四房傅沾,字怀善,明贡生。
由此可见,南汇六灶傅氏与五团傅氏,系同一宗族(这个结论说得好!)。
附件:
反映傅雷家世的《渔潭傅氏家谱》
这是一本记叙傅氏19世纪定居渔潭(今浦东新区周浦镇牛桥村渔潭,较六灶傅氏晚十到二十年),并延伸至傅雷家族的宗谱。全谱共分三卷,开面为16开大开本,为工整的毛笔缮写手抄本。第一卷,序言、家规、立谱入编的对象。它记述了傅家上朔至19世迁居下沙以后的后裔。对“立谱人编”部分的后裔要求很严,凡“吸毒、嫖娼、出家者”等均属不规矩的后裔,不得列入家谱。第二卷,19世延续表。第三卷,傅氏人物介绍。(南汇博物馆收藏)
庆 【原籍浙江海盐,因遭倭寇战患,自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庆公始迁晋邑团。因庐旁有大树,故有“大树傅”之名。】
显 【卜筑沈庄之东、四灶之北,田以草盖楼房,故有“草楼傅”之名。】
昌 【楼房煨烬,后复居西地为腹让,故有“田杜傅”之名。】
铖 【昌邑四子,字德天,寿九十八岁】
瑞 【铖三子,字瞻天】
汝梅 【长子,字元调,号颐之,寿七十八岁。】
日番 【汝梅子,字延之,寿三十四岁。】
彭年 【日番子,字永生。】
国栋 【彭年次子,字容城】
煜 【国栋次子,字楚章。】
山高 【煜长子,字维岳,寿六十四岁。】
必发 【山高长子,字文亮。】
柏桂 【必发长子,字运壁,寿六十一岁。】
士杰 【柏桂三子,字英瑞。】
邦首 【士杰次子,字敬余,号梅亭,寿七十岁。】
仲贤 【邦首长子,字福,号育卿,】 钟良 【次子,字廉,讳文卿,号雯卿,太学生】
星联 【仲贤嗣子,钟良长子,子采五,号缦。】
光祖 【星联子,字鹏飞,号博九,又名聘侯。】
傅雷 【光祖子,字怒安,号怒庵。】
(注:本表只摘录《渔潭傅氏家谱》三本谱中迁居南汇地区以后的傅庆至傅雷嫡传部分。傅雷系傅庆19世孙。)
————关于五团、五团傅氏的补充说明
我在《浦东两支傅氏的关系》一文中,由于历史比较复杂的原因,未能就五团及五团傅氏之事说明白。现补充于下。
一、五团的历史
南汇沿海地区在唐末钱镠建吴越国以后,即开始有煮海制盐之业。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至1130年)在下沙地建盐监后,这一带被辟为盐场,称下沙盐场,下设团、灶机构。随着成陆面积的逐渐扩大,盐区亦随之东移。至明代初期,盐区已移至里护塘以东一带,划随之也作了新的划分。塘内之地称漕田或有司地,属长人乡管辖,下设保、图建置;塘外之地属下沙盐场管辖,下设团、灶建置,依次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团。这种体制一直维持的清末民初改为乡镇、保甲,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了。。
据我所知,述及傅氏居住地的有二团、五团、六团三个地方。
二、关于五团
南汇县志:“五团 辖10甲,即:一甲(马家宅),二甲(在一甲北,钦公塘西),三甲(行前桥),四甲(马家宅),五甲(瞿家庙),六甲(钱家庙),六甲(积骨塔、徐家店),八甲(竹家桥),九甲(潘家泓、苏家路),十甲(鲍家宅、石家宅)。”这些地方,都在今六灶镇之东。就是前文所说的六灶傅氏“有部分人散居住原五团七甲、三甲等处(七甲离汤店村东二里处,三甲离六灶会龙村东三里处);如今在六灶东部地区的三房直下子孙分布于本镇的汤店、新吉、会龙等村(本人是新吉人,也是三房直下子孙)”,但是,“三房直下子孙大部分住在六灶东部地区”的说法并不准确。
三、三房后裔聚居地在六团。
前文提到的“清光绪三十四年,有三房直下十六世子孙傅恭弼重修的傅氏家谱上看:傅镕是三记郭孙第十四世,傅以铨是三房十五世,傅以康是三房十五世,傅恭然是三房十六世,傅梦予是三房十七世”;这些先贤,都和傅恭弻是叔伯关系,他们就住在今六团储店的傅家宅。而当时的六团管辖范围为:南汇县志:“六团 辖10甲,即:一甲(朱家镇),二甲(邓家码头),三甲(施家浜镇),四甲(十家村),五甲(六团湾、烟墩屋),六甲(瞿家毛),七甲(在六甲北),八甲(小普陀),九甲(姚家庙),十甲(土地堂)。”这是六灶傅氏三房后裔居住人数最多的的地方。由此可见:《芹香小识》的作者,对此不是很清楚了。
四、关于六灶
六灶名称源于古时“盐灶”,当地排行第六,因而得名“六灶”。以后随海岸线向东延伸,当地原斥卤之区变成可垦之地,故逐渐转向农业发展时期。公元约1070年左右,六灶大部地区还处于大海之中,后经长江水挟带泥沙沿海岸线向南沉积,至公元约1140年左右,基本上形成了陆地。公元1172年,浦东筑了捍海塘后,陆地得到固定。我傅氏始迁祖避难到六灶时,这里成陆约二百年。
一百多年前的六灶,还是一个不发达的小集镇,南汇县志:当时属于二团的“下北中甲(即九、十甲,六灶湾镇、四墩营房、谈家店、新开港)”。这里是六灶傅氏始迁祖傅荣避难的落脚点,傅家祠堂所在地,更是四房、五房后裔的聚居地,这就是“六灶傅氏”的由来。《芹香小识》卷二里所提到的几位先贤,都是四、五房的。
以上几点说明,五团傅氏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六灶傅氏共有五房,他们多数人的聚居地为:大房在今闵行区的马桥,二房在在今奉贤县的青村一带,三房在六团附近,四五房在六灶附近。
转发至微博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