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陶渊明
2018-08-14 19:57  浏览:268


405年,东晋王朝有两个人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刘裕在彻底平定了“桓玄之乱”后,

又收复淮北十二郡,被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万户。

从此他成为东晋王朝最大的权臣,

逐渐走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星光大道,

最终在15年后废帝自立,开创宋朝。


而彭泽县令陶渊明,再一次辞职回家了。


当时的东晋王朝吏治腐败、经济崩溃,

门阀士族吃香喝辣,

升斗小民每日为糊口奔波,

大家都认为是掌权的司马道子父子造成的。

6年前,江州刺史桓玄起兵“清君侧”,

面对“为国建功”的机会,

陶渊明的小宇宙爆发了:“桓将军,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可历史证明:

凡是“清君侧”的,往往是要把皇帝拉下马。

在感受到桓玄想要称帝的野心后,

陶渊明立刻辞去工作,转身就投奔了讨伐桓玄的刘裕,

成为刘裕麾下的一名参军。


等到桓玄失败、刘裕大胜的时候,

陶渊明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刘裕也想称帝。”

他再一次的挂印辞官,去投奔建威将军刘敬宣,

在刘敬宣的手下,担任参军一职。

可没想到,刘敬宣在风云激荡的大世中,

竟然没有半点担当,直接辞官了事。

陶渊明看着眼前苟且的世界,

彻底失望了。


当他孑然一身的回到家中时,

面临的是家徒四壁的窘境,

家人吃饭要米粮,

孩子上学要学费,

自己还爱喝点酒。

在现实的压力下,陶渊明在叔叔陶夔的劝说下,

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一职。

三个月后的一天,就碰到督邮来检查公务。

这位督邮凶狠贪暴,每到一地都“吃拿卡要”,

比周扒皮都狠。

县吏提醒陶渊明:“我们要穿正装、备好礼,恭恭敬敬的迎接。”

陶渊明一听就怒了:

“我连桓玄、刘裕都不愿意伺候,

还能伺候这等卑鄙无耻之人?”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人?”


朗朗乾坤,人人都在争名夺利,

正义被践踏、尊严被无视、气节被嘲讽,

既然世道如此黑暗,

我不能达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吧。

陶渊明决定与这个黑暗的世道划清界限,

于是挥笔写了一封流传千古的辞职信:《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田园都快荒芜了,还是回去吧,那里才是我该去的地方。

心灵早已成为身体的奴隶,让我不得自由,

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我根本不羡慕富贵,也不羡慕成仙,

只有人间的清闲生活,才是我所期盼的。

要么趁良辰吉日去踏青玩耍,

要么在田里种点绿色无公害的蔬菜,

要么就登山狂啸,伴随着潺潺流水声填诗做赋。

如果人生能够这样过,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走你。


陶渊明离开喧嚣的名利场,

回归到原始质朴的乡村田园。

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此成为不问世间俗事的乡间老农。

没有房子,我就自己建;

没有粮食,我就自己种;

没有酒喝,我就自己酿。

在陶渊明转变心境后,

当初的现实压力,反而安抚了躁动的灵魂。



他回到农村老家后,开辟了一块宅基地。

用茅草、土坯盖了几间简陋的房子,

在后院栽几株榆树和柳树,

前院种满了桃树和李树,

吃饭时就坐在树下,与黄狗为伴;

晨起时就在院子里,活动筋骨;

果子熟了,顺手摘下来就能吃。

简洁的庭院,没有喧嚣纷扰;

宁静的内心,没有功名利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家中就如此诗意,那他怎么生活?

他说:“劳动人民,用双手养活自己。”

每天早晨,

锻炼完就扛起锄头,走向农田深处。

他在南山下种了点豆子,

结果没好好打理,野草比豆苗都多了。

陶渊明“吭哧吭哧”的锄草、翻土,

到晚上,才能披星带月的回到家里。

但是辛苦一点算得了什么呢,

人活着,开心最重要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东晋出了陶渊明这朵奇葩,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围观。


一名基层军官来拜访陶渊明,正好赶上他在酿酒。

当时的酒糟刚好煮熟,需要用布过滤一下,

他随手就解下头巾来过滤酒糟,

用完之后又戴到头上去,

结果,弄得头上全都是酒糟沫子。

但陶渊明根本无所谓,转身就接待了军官,

二人端着新酿的酒痛饮三大碗。


陶渊明的朋友颜延之要去南京上班了,

临行前,来他的隐居地告别,

二人借着痛饮的机会,互诉衷肠。

就在送别的时候,陶渊明为颜延之写了一首送别诗。

估计颜延之作诗水平不太行,

所以他想舞剑来回赠陶渊明。

可手一摸腰间:“出门忘记带剑了。”

陶渊明随手就从树上折了一截树枝:

“就用这个代替吧,反正都是直的。”

就这样,颜延之以树枝代替铁剑,

舞的风生水起。

而陶渊明则在树下抚琴,

仿佛“高山流水”的故事,又重新上演。


江州刺史王弘特别欣赏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就发出邀请:“渊明,我们做朋友吧。”

陶渊明好不容易逃出官场,

怎么可能再主动结交高官显贵?


在被陶渊明拒绝之后,王弘就成为疯狂的追星族。

有一天,陶渊明准备去庐山玩耍,

王弘就请陶渊明的朋友在半山腰备好酒菜,

等他爬到半山腰的时候,

一看朋友在那里喝酒,立刻走过去蹭吃蹭喝,

不不不,人家那叫补充体力。

就在这时,王弘假装刚好路过,

也趁机来到酒席前。

陶渊明心知肚明,却把表面功夫做得十足,

他们三人在这里举杯畅饮,

直到日落山头才尽兴而归。


为什么陶渊明辞官归隐,还被大家羡慕不已?

因为陶渊明用他的率性、洒脱,

活成了所有人最想要的样子:

不为金钱名利而活,

只为取悦自己而活。



早年的陶渊明并没有这么“任性”,

他跟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一样,

也曾对功名利禄特别渴望,

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才华,

去实现济世安民的抱负。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陶渊明少年时,就立下大志向:

此生定要建功立业,

此生定要横行天下。

他像所有年轻人一样,满怀欣喜的拥抱世界。


可现实的打击,一次次的折磨着陶渊明。


29岁时,他成为江州祭酒,

在这个年纪就成为正厅级干部,

可谓前途不可限量。

可不幸的是,江州刺史名叫王凝之。

此人没有继承其父王羲之的半分神韵,

甚至没有妻子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他能得到江州刺史这个重要职位,

只因为他是琅琊王氏的子弟。

王凝之迷信五斗米道,

成天抛下公务不管,跑去求神祭祀,

以至于把堂堂的公务大厅办成水陆道场。

作为副手的陶渊明,只好每天给他擦屁股:

上级来检查工作,王刺史在求神,陶渊明去接待;

群众来反映问题,王刺史在念经,陶渊明去挨骂;

同事来请示工作,王刺史在打坐,陶渊明去协调。


如果只是工作上的事也就罢了,

可偏偏陶渊明与琅琊王氏是仇人啊。

当初,他的曾祖父陶侃凭借实力和机遇,

从县级公务员一路升迁为江州刺史,

却只因王敦要扩充家族势力,

就被排挤到蛮荒之地的广州。

后来王敦叛乱,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成为平定王敦叛乱的大功臣。

祖传的仇恨、现实的困境,陶渊明终于不伺候了。

两个月后,他辞职回家。


此后,陶渊明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来回摇摆。

5年后,桓玄起兵“清君侧”,

他为了报国理想而积极参与。

可当理想遭到亵渎时,

他同样可以转身投奔刘裕,讨伐桓玄。

当刘裕彰显野心的时候,

他没有丝毫留恋功名,转身就走。

只要腰段软一点,

就能留在县太爷的位置上,继续作威作福,

可他还是选择离开,从此与山林为伴。

为什么陶渊明被后世如此推崇?

因为他只遵从内心的感受,

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当世人纷纷成为名利的奴隶时,

陶渊明却不留恋、不争抢,

只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让世人心生向往。



陶渊明的境界,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初中时,语文课上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当时我十分不以为然:“男子汉大丈夫,

怎能不砥砺奋进,而去过悠闲的小日子呢?”

可当我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

面对办事中的潜规则,

职场上的人情,公司的勾心斗角,

无数的对自己说:

“算了,别干了,大不了回家种田。”

可当早晨起来后,

看着节节攀升的房价、余额不多的存款、

没有还完的花呗、还没到帐的工资、

嗷嗷待哺的孩子、满面疲惫的妻子,

我真的没有一丝丝的勇气把辞职报告交上去。


这时我才明白:

成年人的世界,不是谁都有资格说放弃二字。


几天前,“视觉志”发布的一篇名为

《凌晨三点不回家》的文章成功在朋友圈刷屏。

他讲述了一部5分钟的短片中,

那些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车贷的年轻人,

在面对生活重担、职场风波后,

一度想要放弃,却终究收获温暖的故事。

相对于短片中的美好结局,

我却对另外几个故事感触颇深。


一位深夜加班后,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的姑娘。

在空无一人的步行楼梯上,

她手提着高跟鞋,光脚一步步的走下楼梯。

姑娘孤独的背影是那么柔弱,

可行走的脚步却是那么坚定。


一位医生连续做了8个小时的手术,

还没来得及换衣服,

就躺在地下睡着了。


一位警务工作人员凌晨3点半回家,

却忘记带钥匙而进不了门。

为了不吵醒睡眠不好的妻子,

就在门外一觉睡到天亮。


他们的故事,才是生活本身。

在疲惫的生活中,他们有没有那么一刻想要放弃?

在艰难的职场上,他们有没有那么一天想要辞职?

我想,大部分人是想过的,

可我们终究不是陶渊明,

做不到一言不合就离开。

为什么陶渊明被怀念至今,

因为他做了所有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放弃眼前的苟且,

奔向诗和远方的田野。




王国维评价陶渊明说:

“三代以下诗人,

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

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420年,刘裕篡位称帝,建立宋朝。

面对改朝换代的局势,

陶渊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改名为陶潜,发誓永不出仕,

并且写下著名的《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放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正如学者费勇所说,陶渊明所表达的意思是:

“你们去闹吧、折腾吧,

我就在这里喝着酒,看着你们得势又失势。

而我在自己的人生莽原上开疆拓土,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以广,不亦乐乎。”


陶渊明在眼前的苟且中,

建造了一座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任何人都不可能找到这里,

因为它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是啊,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

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逼得我们进不得、退不得,

想要逃,可世间哪有真正的桃花源?

只有在内心中开辟一方天地,

建造一个无人打扰的世界,

那里安放着我们的情怀、信仰、理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刻,

独自一人轻轻的来到这里,

拿起洁净的手帕,

擦拭着那盏名叫“初心”的明灯,

让它永远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唯有如此,才能照亮眼前的苟且;

唯有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