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不同部位的牛肉有什么区别,做出的牛排口感有何差异?
2018-08-17 15:25  浏览:374
【 目录 】


煎牛排:肋眼/纽约克/西冷(沙朗)/菲力

烧烤熏烤:肋眼/肋排/牛小排

中式爆炒:肋眼/菲力(又名牛里脊)

炖煮红烧:牛腩/牛腱/牛肋条/牛尾

切片涮锅:牛五花/上脑

酱肉卤肉:板腱/牛腿筋



【 煎 】


煎牛排算是牛肉的基础吃法之一了,但实际在家操作的人却不多。都是被西餐老饕们忽悠瘸了,觉得这也讲究那也讲究,生怕自己煎不好露了怯。

快忘记那些煎牛排的玄学吧!

煎一块牛排只需要选肉、熟度、酱汁都对了,就一定会好吃!

其中,【一块对的肉】有两个标准:

1、极嫩,稍煎即可食用,易于咀嚼不用切。

2、筋、油、肉分布均匀,不油就不香,无筋就无口感。


那么,最适合煎来吃的牛排就是:

肋眼/纽约克/沙朗(西冷)/菲力



肋眼(Rib Eye),顾名思义,就是肋脊部(Rib)中间(Eye)取出来的肉!可以说是最最经典的煎牛排部位了!

在西餐厅里常见的肋眼切法有两种,一种是平切的带骨肋眼,还有一种是战斧牛排——连着一长根肋骨的肋眼,长得像战斧一样!抓着一块大骨头啃肉的感觉不要太!棒!

肋眼的肉质软嫩风味十足,肉中有油有筋,很有咬头,咀嚼之中常常可以尝到牛肉的甜味。

至于去骨还是不去骨,精修还是不精修(又叫清修,指修掉牛排上多余的筋和脂肪),完全看个人爱好啦。



纽约克(Striploin)是肋眼延伸过来的部位,与珍贵的菲力就隔着一根T骨的骨头。

你看到过的T骨(T-Bone)牛排,就是指左边一块菲力,右边一块纽约克,中间的骨头经过加热之后散发着香气。啊!一块牛排,双重享受~完美~~

纽约克比肋眼嫩,但是也保留了细细的筋,同样有着很好的咬劲。适合觉得肋眼太粗,又觉得菲力太贵的居家小能手。


沙朗又名西冷(Sirloin)是从纽约克延伸过来的后腰脊肉部分,口感介于纽约克和菲力之间,瘦肉更多更嫩。

其中上后腰脊肉(Top Sirloin)——西冷的最上面那一块的肉质最好,价格最高,不要错过。

图上这一张是精修过的西冷牛排,一般没有精修的话,牛排旁边会有一圈肥肉。在煎的时候,就可以把牛排竖着夹起来,直接把那一圈肥肉贴着锅底煎,逼出超香的牛油来,混在酱汁里简直是罪恶肥美的脂肪炸弹。



菲力(Tenderloin)!很多人觉得鲜嫩的菲力是牛排吃货的顶级选择,但Gordon Ramsays却觉得它嫩得太没有嚼劲。

喜好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牛身上最贵的一块肉了。

菲力是两条藏在腰肋骨里的肉,平时根本锻炼不到,全是“未被开发”的瘦肉。所以非常嫩、极其嫩,鲜嫩多汁到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吃牛肉。同时由于量少,所以价格很高,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少而精。

如果你打算煎菲力,有两个忠告要给你:

1、如果你喜欢有嚼劲的肉,不要吃它!去吃纽约克或者肋眼!

2、如果你喜欢吃全熟的肉,也不要吃它!去吃炖牛肉,或者挑选油脂更多的部位来煎吧!

让一个食材能最高发挥它的美味特性!才是厨师之魂的所在啊!!(莫名中二了起来呢……)




【 烤 】


西餐牛肉的主要料理方法之二!

炭烤!熏烤!烘烤!炙烧!都算在烤里面了。

烤牛肉的风味不仅来源于牛肉,同时也受到炭烤的木料、熏烤的香料、烘烤的配料等各种复杂香气的影响,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了。

所以最适合烤的肉应该是骨边肉,有油有筋也有骨,肉汁充分复合的口感,加上美拉德反应焦脆的表面,才是烤肉最棒的呈现。


烧烤熏烤的最佳拍档推荐:

肋眼/肋排/牛小排



啊哈,没错!你又看到肋眼(Rib Eye)了!

肋眼同学可以说是牛肉界的学霸了,烧烤油煎爆炒都能拿高分。

相对于牛小排和肋排来说,肋眼的肉更大块也更鲜嫩,所以可以直接上火烤或者炙烤,无需烤透,可以充分保留肋眼的肉汁。



除了肋眼之外,肋排(Back Rib)也是很棒的选择——什么,你问肋排是不是肋眼牛排的缩写?啊当然不是啦,牛肋排相当于大一号的猪肋排,是包围着粗壮牛肋骨的那一圈带筋的肉。

它的料理方式和猪肋排也很像,BBQ慢烤最好吃,或者用锡纸包塞进烤箱里,牛骨烤透渗出油脂,入味又耐嚼。



牛小排(Short RIb)是从肋排延伸过来的部位,所以也有骨头。但它的骨头与肉中间有一层脂肪,更容易分开骨肉。

牛小排中的油脂分布均匀,口感肥嫩甘甜,适合用高一点的熟度来料理。

市面上大多将带骨牛小排横切,厚度在两公分以下,炉烤或者烘烤的料理方式都很棒,旨在更缓慢均匀的加热,让它的熟度更加均匀更易掌控。

如果沿着脂肪将骨头和肉分开,那么你就将获得去骨牛小排!

软嫩又有嚼劲的去骨牛小排,当然是要把它串起来用炭烤烧烤才最好吃啦!




【 炒 】


牛肉可不是歪果仁的专属,只是古代耕牛作为“保护动物”,大家都不太吃黄牛水牛罢了。

但中国菜里依旧有很厉害的牛肉料理!爆炒的方式既能保持牛肉紧致鲜嫩,又可以使油脂充分融在配菜中,不用过多描述,相信你就能掉下口水。


中式爆炒最佳伴侣:

肋眼/菲力(又名牛里脊)



没得说,要做爆炒,一定少不了全能优等生肋眼(Rib Eye)。

此前介绍不少,这里再特别推荐一个部位:肋眼心(Ribeye Roll)。这个很讲究的家伙,长在牛的第10至第13根肋骨之间,包裹在最里层,在精修掉多余油筋后才能取出。油花分布均匀,口感比普通肋眼更嫩,又同时保持了弹牙口感。

肋眼心虽然少见,但比起菲力还是性价比更高一些,而且它的油花和筋肉更多,比嫩嫩的菲力有嚼头,适合不喜欢纯嫩口感的咀嚼爱好者。



说到要嫩肉要精肉,菲力(Tenderloin)是逃不过的极品。

如果常做中式料理的人对“菲力”感到陌生的话,那换种称呼你就懂了——“牛里脊”!

如果买到这样的鲜肉,千万不要错过!

稍放熟成1至2天,记得一定逆着纤维纹路切段,直接下锅爆炒,都不用裹淀粉,就可以完美再现放了十斤嫩肉粉的口感!

哎,只恨牛儿不努力,多长几斤里脊肉啊!




【 炖 】


最最最常见的家常牛肉菜,应该就是“牛肉炖一切”了吧?

炖土豆炖山药炖西红柿,炖洋葱炖白菜炖胡萝卜。

在灶台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牛油香味绕在鼻尖,一两个小时慢火煎熬着你的耐心,直到最后吃满那一口肥腻软烂——没有炖牛肉的年夜饭,简直称不上过年了!


年夜饭之星怎么能少得了炖煮红烧的:

牛腩/牛腱/牛肋条/牛尾



牛腩(Brisket),牛的前胸肉,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最热爱的炖物之一。

一整片的牛腩形状完美,瘦肉中略带一点点油筋,纤维粗细合适,肉质坚韧富有弹性,久炖也不烂不柴。

最好吃的牛腩,其实是位于前胸和腹部之间的那块,既有胸部瘦肉,又饱含腹部油脂。

如果在菜市场买的时候,可以直接上手挑纤维细、还连着20%-30%肥肉的那一块准没错。



我们说一个人满身腱子肉的时候,其实就是说他是“魔鬼筋肉男”啦。

腱子肉(Shank)就是腿骨边的肌肉,基本上都是运动量极大的瘦肉,特点是粗壮的筋贯穿其中。烹饪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温度和时间,才能让筋转变为胶质,所以腱子肉最适合卤炖。

红烧牛肉面的秘诀你知道是什么吗?

那就是牛的众多后腿腱(Hind Shank)中取出的腱子心!

纤维粗而不老,筋化成弹软的胶冻,沁满红烧的酿造酱油香气……馋死我了馋死我了!



牛肋条(Rib Finger)又叫腩条,是牛肋骨与肋骨之间的肉。夹在牛肋排和牛小排中间倔强生长着,有油有筋,吃起来相当带感啦!

牛肋条的筋也比较难料理,所以最好和腱子肉一样,炖煮到全熟,不然牙口再好的人也嚼不断啊。

但牛肋条还是比腱子肉肥腻很多的,如果要炖,可以先煎后炖,把油先稍稍逼出来一些会更香。



佑酱在菜市场里很少见到牛尾(Tail),倒是在电商平台上看见很多,大概国人之前没有吃牛尾的习惯吧。但它确实是相当好吃的炖汤神器啊!

猪的尾巴小小一只,但牛的尾巴可粗壮多了,运动量也足够,筋肉丰富,尤其是久炖出来的大骨头汤,不要太香喔~

最经典的是传统法式红烩牛尾汤,用黄油先煎到金黄微棕,那一股焦香只有闻了才能体会。韩国人则更爱喝清炖的牛尾汤,只加料酒葱姜蒜,照样好喝鲜甜。




【 涮 】


涮牛肉和涮羊肉并称火锅两大扛把子!那可不是瞎说的~(其实就是我瞎说的

涮是中式吃法里最能体现肉类本质肥嫩鲜甜口感的一种,切成极薄一片,白里泛红的时候即可捞起。

舌头抿化又柔又润的肥肉、牙齿切断又弹又嫩的纤维,爽爆了!


最适合切片涮锅的肥牛组:

牛五花/上脑



没吃过牛五花(Plate),也吃过猪五花吧?简而言之,就是一层肥肉一层瘦的肚腩肉啦!

而最正宗的雪花肥牛,就应该是原切的牛五花肉!

很多瞎胡搞的国内牛肉加工厂,会把冷冻的瘦肉肥肉拼接一起,像合成牛排一样用生物胶水粘住,然后冻硬了再片成薄片。这种山寨肥牛卷,很容易下锅就肥瘦各自散开,夹不成形。

如果你想买最正宗的肥牛卷,一定要看标注的用料部位,如果是胸腹部,那就是好吃没跑儿的了。



紧邻着肋眼的上脑(Cap),确是出乎意料的另外一种风味。它的肉质柔软红润,油脂丰富,和瘦肉居多的肋眼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爹生的感觉嘛!

上脑作为火锅老饕的最爱,可是比牛五花更胜一筹的涮锅食材冠军。它的肥润细腻程度,甚至有人说直接切片刺身吃也可以。

而且上脑的性价比还不低,愿意稍作火锅消费升级的人,买份上脑替代五花吧,准没错!




【 卤 】


卤肉永远是餐桌上的绝佳凉菜。

牛肉的纤维粗,但筋肉紧实,长时间的卤煮也不容易散开,而且油脂丰富,还能给老卤增添独特风味,是卤质肉类里的上品了。

君不见,古代大侠一进酒楼就拍桌让小二切上两斤,好吃的卤牛肉就是可以让你嚼嚼嚼一天停不住嘴的呀!


可以一口气吃两斤的酱肉卤肉:

板腱/牛腿筋


有人喜欢卤腱子肉的那种纤维粗硬分明的口感,但有些人更偏好柔嫩适中的板腱(Top Blade)。

板腱是肩胛部比较嫩的部位,可惜中间被一大块筋穿过破坏了整体。往往要经过比较麻烦的工序,才能得到软嫩的精修板腱肉(Flat Iron)。

但其实,坏事也可以变好事,无需精修的带筋板腱则更适合酱卤,可以达到Q弹软嫩和嚼劲十足之间的完美平衡。



牛腿筋(Tendon)位于腱子肉和骨头之间。支撑一整头牛力量的蹄筋,如果没有炖烂,简直可以难啃到你怀疑人生。

但在高温长时间的炖煮之后,饱饱地吸入卤汁,牛筋就会变成软滑弹牙的胶质啦!

卤完之后可以直接开啃,也可以切片再串烤,撒上调料也是一道味道独特的烧烤。区别于五花肥腻、瘦肉精韧,烤牛筋则是相当的弹软有嚼头。

如果自己在家料理的话,一定要注意,生牛筋需要先充分氽烫之后,才能下锅卤炖。

老人很喜欢买的干牛蹄筋,其实很容易买到假碱炮制的,所以在超商或者电商平台直接买生的更简单方便啦!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