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海丰大事记(中华民国时期)
2018-08-17 22:45  浏览:1546

(注:海丰大事记是根据2005年版《海丰县志》整理的,内容待续。目的是让公众了解海丰的历史。公众如发现内容有错,请及时告知我海丰县档案局,以便更正。联系电话:0660-6600168)
二、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
年初,邓轸(尹臣),就任民国首任海丰知事。
6月11日,张友仁接任海丰县知事。
是年汕尾、海丰邮局分别更名为汕尾邮政支局、海丰邮政代办所。
民国2年 (1913年)
夏,发生东笏陈姓与羊枯埔刘姓争坟地宗族械斗。刘姓托长发党,拥立所谓东成王,设坛誓师,攻掠青坑(今赤坑)、可塘。县知事江侠庵派营剿办。毙祸首三名,余众溃散。
民国3年(1914年)
6月,广东省划分为六道,以道领县。海丰等25县隶属潮循道。
全县划分为9个;一区(附城)、二区(公平)、三区(梅陇)、四区(鲘门、鹅埠、赤石)、五区(汕尾、青草)、六区(青坑)、七区(田墘)、八区(捷胜)、九区(可塘)。
民国4年(1915年)
西坑戴某在县城开办南兴隆服装店,引进“金钱梭”、“表梭”等外国脚踏衣车6台。
陆丰水东乡罗某、范某,在汕尾开办同发、合盛号裁缝店,亦进口脚踏衣车作业。
民国5年(1916年)
5月7日,国耻周年纪念日。海丰中学学生彭湃领导的“群进会”,发动全县青年学生举行爱国大游行。
冬,彭湃和陈复、陈魁亚、林甦等进步师生,反对陈月波等为“清乡”巡防营统领林干材立石碑雕像,贴墙红,出漫画,把石像敲毁,迫使其中止这一卑劣行径。
民国6年(1917年)
夏,彭湃东渡日本东京留学。
民国7年(1918年)
春,援闽粤军军官讲习所由汕头迁海丰县城,址设孔子庙及文经阁。第一期结业后,该所迁往漳州。
2月14日,陈炯明受命率部“援闽”并任惠(州)、潮(州)、梅(县)三属军务督办。
4月1日,张友仁再次任海丰县知事。
5月下旬,留日学生抗议日本警察迫害,罢课归国。彭湃回海丰,组织学生开展反对北洋卖国的宣传活动。6月中旬,重返日本。
9月,在县城菜圩埔、东仓埔(今红场),举行全县陆上体育运动大会。比赛项目有:排球(9人)、田径(跑、急行跳远、徒手跳高、铁饼、接力跑、拔河等)。
民国8年(1919年)
5月7日,留日中国学生在东京举行国耻纪念集会和示威游行,遭日本军警镇压,彭湃被打伤头部和手足流血,悲愤血书“毋忘国耻”四字,寄回海丰中学。是时,海丰进步师生为响应北京“五四”运动,举行全县学生代表大会,成立“海丰县学生联合会”,随即在海城、汕尾等地的学生开展爱国宣传,抵制日货的示威游行。
是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把汕尾列为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之一。
民国9年(1920年)
11月10日,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令各县知事改称为县长。
冬,海城举行运动会,劝学所长陈伯华无理杖打欲进场的学生领袖郑志云,引发学生要求撤陈伯华职之风潮。
民国10年(1921年)
4月,粤府颁令实行民选县长及县议会议员。上年1月9日,海丰县举行“民选”,翁桂清选任县长,黄琴轩任参议会议长,彭汉垣为副议长。
5月初,彭湃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国,不久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海丰发起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7月底发起组织“劳动者同情会”,9月1日在郑志云主编的《新海丰》创刊号上发表《告同胞》,宣传社会主义。
8月5日,《陆安日刊》创刊。该刊至民国14年(1925年)3月由海丰县党部接办,社址迁鉴湖。
8月9日,县劝学所长陈伯华,在学生的反对下被迫辞职。部分学生请愿,要求彭湃接任劝学所长。10月1日,陈炯明指令海丰县长翁桂清委任彭湃为县劝学所长,次年1月3日劝学所改称教育局,彭湃任局长。
是年,汕尾渔民于近海捕获一鲸鱼,重约70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