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以辽河为界,在东北设置辽东、辽西两郡,明代时期,东北仍被统称为辽东。直到清代,因为清朝是满族贵族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东北是它的故乡,被当朝统治者尊为“龙兴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视,很快设官建制,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自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东北统称为盛京省,以留都总管三省一切军政庶务。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奉天昂邦章京,乃全权掌管三省。以后,三省分治,各设独立行政机构。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清将东北划分为奉天(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北开始被称为东三省。
到一九二一年时,北洋军阀任命张作霖“督办东北屯垦边防事宜”,他的奉军便改为“东北军”。一九二三年四月,东北大学在沈阳成立,从此,报刊上对于“东北”名称的使用逐渐增多,并成为人们的习惯称呼。
新中国建立后,仍然建三省制,曾设东北局,以辖三省,划为一个大,统以“东北”名之。
追根溯源【13】“东北”名称的由来
2018-08-20 22:25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