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从读书郎到杀人犯,黄巢成了最孤独的懦夫
2018-08-28 17:14  浏览:208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01


黄巢在唐末历史的第一次出现,是一个书生的模样。

青丝冠带,书卷墨香。

五岁,还是堆雪捉知了的率性年纪,黄巢却已经展现出了不寻常的资质。

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被当作勾画黄巢形象的铅笔。


少有青云之志,心有改天换地的高远抱负。

可是我看到了不同。

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大写的自我,是除我之外再无他人。

是人定胜天,更是唯我独尊。


黄巢生活的时间,是唐朝日益衰落的时代。

整个时代处在一个缺少自我认知的时间里,盲目地追寻着已逝盛唐的无限虚荣。

就像一个败落的门庭,却还要用黄金粉饰太平,苦苦地咬牙支撑。


但是中原藩镇割据,赋税过高,民生凋敝。

手握权柄者却选择性的忽视,这是一个伟大王朝的慢性死亡,且无药可救。

也许只有毁灭能带来新生,只是毁灭的代价过于高昂。


02


黄巢出生于山东曹州的一个盐商家庭。

少读诗书,善骑射。殷实的家底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将儒家的经义刻在骨子里。

然而天资聪颖的黄巢却在科举考试中,多次不第。

他满怀愤愤地离开了铺满遗憾的长安,留下了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杀气腾腾,刀光森寒。

这已经不是书生写的诗,一个横握屠刀的黄巢从诗歌里走了出来。愤怒成了兵戈,不满成了战甲,他还会再回来。


黄巢,他有一种非常孤独的气质,是与世界格格不入,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唐朝的花季已经过了,官僚却霸占着舞台不愿意落幕,他们疯狂的榨取百姓的价值,维持自己苟活的生命。

黄巢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宿命,属于他的时代来了,他要杀尽百花,将唐朝送入坟场,然后在菊花盛开的秋天孤独死亡。


如果人生有底色,黄巢的的底色一定是熏黄。

像是梵高的向日葵,燥热,炫目,让人喉咙干渴。

刀剑更渴,渴了就要饮血。



03


乾符一年,山东发生大旱,土地干裂,国家却强迫人民缴纳赋税,强迫服徭役。


忍无可忍的黄巢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一时间间无路可退的流民聚集在了他的身边,成了起义的有生力量,成了黄巢斩断唐朝根基的屠刀。


无数次的农民起义经验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如果我不是因为自己的懒惰,而导致要饿死,那起义就可以开始了。


黄巢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黄巢最开始与另一支起义部队王仙芝合作,跟唐军的围剿部队互有胜负。

虽然在战役上互有胜负,但是在战略上是起义军稳占上风。

频繁的征战使土地荒废,粮食短缺,越来越多的自耕民变成了流民,无处可依,自然而然地裹挟进入了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

从这个角度上讲,只要战争持续下去,农民起义的部队就会越来越大,声势越来越旺。


事实也是如此,乾符五年,王仙芝死,黄巢成为了天下起义军最高领袖。此时兵力已经裂变式增长到达了数十万。

黄巢的领军转战广州,克之。攻下广州后第一件事,就是屠城。

穆斯林,基督徒,波斯商人,被黄巢一扫而空。曾经作为中国最大海外贸易中心的广州,一瞬间变成了一座空城。


然而这还不够,携带着不可挡的军威,黄巢挥军北上,先克洛阳,再下长安。

唐皇族仓皇逃窜到蜀地,百姓迎接黄巢入城。

黄巢占据长安,称帝。

这是他曾经眷恋过的土地,曾经那些权贵高高在上,而他卑微如蚂蚁,现在唐朝被他狠狠地按在地上,肆无忌惮地凌辱。

或许这就是逆袭。莫笑少年穷,归来看吴钩。


不久,唐军整顿后卷土重来,进攻长安。黄巢战略性地退出了长安,等唐军在长安阵脚不稳的时候,杀了个回马枪,剿灭了唐军一大部分有生力量。

这次胜利后,黄巢将长安屠城,杀百姓八万人。


黄巢憎恨,他不明白那些百姓怎么可以一面喜笑颜开地迎自己入城,又能在不久之后用同样的表情迎唐军入城。

他最恨背叛,他憎恶这样没有立场的摇摆者。

缺少自我判断的百姓,跟猪猡毫无区别,杀!


从有唐开始,给华夏带来的文明和温暖的长安,就此毁在了黄巢的怒火之下,那时的荣华全作了逝水,随着鲜血缓缓而流。


04


黄巢和唐军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腐败的唐王朝是让人慢性死亡的软刀子,那黄巢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快刀子。

百姓能怎样呢?

有时候在站队上做出一个选择是那么的痛苦。

一个对的,一个错的,那不叫选择——傻逼才选错的呢。 

两个都是对的,那不怕选择——选哪个都很爽。

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什么? 两个选择都是错的...


黄巢是唐王朝的掘墓人,可他并不是百姓的救世主。

选谁都会痛苦,人生就是如此荒诞。


黄巢在事实上给了唐王朝重创,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结束。但是他也没有得到人民的拥护,被各方势力包围,且战且退,转战数省。

最后在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后被杀害,血液溅落在山东大地上。


十多年前他从这里出发,现在他又回归到了这里。

也许那鲜血最终会滋养出美丽的鲜花,像黄巢那样鲜艳灿烂。


有人亲眼见到,荒废的土地上一支雏菊缓缓生长。

05


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永远是这样写的: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 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


我绝不承认,黄巢起义是一场正义的农民起义。这只是一场打着正义名号,施行着暴力美学的杀人秀,是残忍至极的人道灾难。


民间也有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

黄巢更会因为一首讽刺诗歌,把全长安的会写诗读书人全杀了。

更不谈那些人肉干粮的传说怪谈。

不管从正史和野史来看,黄巢都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暴虐者,甚至完全想象不出,他曾经也是满腹经义的读书人。


黄巢起义非常具有破坏性。

好好思考之后,我意识到并不是所有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或许一开始他们是为了正义,可是到了征程的最后,他们早已因为屠杀而红了双眼。


他们变得跟憎恨的唐朝强权一模一样,不,或者说犹有过之。

06


菊花是黄巢再造新世界的理想,而刀是他实现理想的武器。

英雄和恶魔都有理想,希特勒有理想,日本军国主义有理想,可理想不代表绝对的正义。

农民起义也不该在历史书里过高地歌颂。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憧憬着,眷恋着高洁的菊花的黄巢,却最终成为了一个,杀人带笑的人屠?

人如其爱,爱菊之人应当像陶渊明那样品性高洁,不畏强权才对。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一本描写日本的书《菊与刀》。

“日本人既崇尚武力又酷爱美好,既野蛮又文明,既顺从又不甘心任人支配,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这种极端矛盾的性格在日本人身上难以置信地保持了令人莫名其妙的统一。他们非常愿意成为别人眼里的天使,但是又会在别人忽略他们的过错时投向罪恶的怀抱,化身魔鬼。”


这个评论放在黄巢的身上上,也完全成立。

南京大屠杀与黄巢毁灭长安并无区别。

文明从不是暴力的反面。

他们一体相生,一个拿起武器的读书人更加残忍。

菊花是高洁纯粹的完美,可完美之后是无穷尽的压抑。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高考状元马加爵杀死舍友,复旦林 森浩毒杀舍友。

学识往往会造就过于遥远的理想之花,甚至永远无法企及。

一个人如果无法与自我和解,文明就成了过重的包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就像黄巢他摧毁了唐王朝,却拯救不了天下,生命的暮年,剩下的只有杀杀杀。

杀死背叛者,杀死异见者,杀死外来者。


最终他们都成为了被自我理想谋杀的懦夫。


07


如果连黄巢都算懦弱,那什么才叫勇敢?


在我看来,黄巢虽然写出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霸气的诗句。

可在我心里,他远远当不上一个男子汉。


说到男子汉,很多人都会想到近些年鼓吹的昭和男儿,德三(德意志第三帝国)男儿。

我承认,不谈二战的累累罪行,他们血性方刚,纪律井然,值得敬佩。


这些所谓男儿,虽然看上去比新世纪的废宅们更英勇无畏、坚毅不屈,但这种“武德充沛,慷慨激昂,血性十足”本质上却是法西斯军队的嗜血和残忍。

男子汉的理想从来不该践踏在别人生命身上。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现在的年轻人都缺少男子气概。

不少公知耐心地教,年轻人怎么成为一个男子汉?

我很想知道什么是男子汉?是一言不合血溅五步?是怒发冲冠凭栏长啸?

我觉得很多人错误地定义了男子汉的意义,也错误高估了男子气概的效用。


于其做一个男子汉,不如好好做一个合格的男人。

理智,克制,有礼,有节。

宋江说的好,“他人若岁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请原谅我故意曲解诗意)

黄巢啊,黄巢,你算什么男人!


一个男人最为重要的是应当听得进其他与自己不同的声音。

而不是故步自封,固执己见,以暴制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不是与自己不同的都要杀掉,我一点不想做黄巢。

08


我理解的男子汉,其实很简单。

对卖给我早餐的大叔说一声辛苦了,

对操持家务的妻子说一声谢谢,

对许久未曾问候的亲友说一声,最近好么。


能克制住自己的脾气,能保有自己的态度。

对不公平有勇气发声,对未来保有希望。

一直在向前进步,一直能为他人让步。


不需要一身肌肉,但一定要心怀温柔。

杀人从不勇敢,爱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