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迷思
关于就业环境发生变化的许多说法,催生了美国大学教育回报问题的固执观点,其中包括:今天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表现得比以往更差;同别的国家相比较,美国的教育制度失败了;如今以及将来的工作都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只有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找到好工作;市场缺少理工科学历的毕业生;等等。没有任何证据支撑这些观点,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些观点都站不住脚。
当然,美国教育制度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乐观。对学生及家长而言,美国拥有全球最昂贵的大学教育体系。
一个美国家庭送孩子去上大学要比其他发达国家普通家庭多花六倍的费用,而且美国读四年大学的学生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但是毕业率几乎垫底。尽管一些不能如期毕业的学生多年以后最终还是能够拿到文凭,好几个国家大学毕业率都比美国要高。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美国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大学的比例更小,然而有相当比例的美国大学生要补习高中阶段落下的功课。美国普通工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从事工作的要求,当然其他发达国家也是一样。
诸多因素造成了一个事实:
在美国,大学毕业生要比高中毕业生挣得多,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然而,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否还会这样,还真不好说。
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那些受教育少的人的收入在缩水,而不是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在大幅增加,这一点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还有就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干得比高中毕业生要好得多,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挣不了足够的钱去偿还上大学的费用。
关于大学生工资收入的争论其实暗含着一个观念,那就是如果一名高中毕业生上了大学,他会和一名大学毕业生挣得一样多。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上过大学的孩子比没上过大学的孩子具有许多优势,有些优势和个人能力有关,有些优势和家庭背景有关,还有些优势是他们拥有那些即使没上大学也会让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出色的资源。
另外,我们从雇主那里了解到他们更看重学生身上那些与生俱来的能力,比如领导才能,以及课外活动中所展示的能力,而不是传统的课堂学习成绩。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目前简单机械的大学教育模式的真正价值。
上大学的回报
校与校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别是关于大学教育回报的巨大差异。如果你细心观察和分析上大学的实际回报,你就会发现许多大学(多达1/4)的回报率实际上是负数的。
很难让人相信学校在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方面似乎无能为力。许多问题可能与这些学校的学生的个人素质有关,但这种现象还是让我们对人人都能从大学教育中得到回报的观点产生怀疑。
对于大多数大学而言,上学成本的年均回报率大约是7%,相当于股票市场投资回报率。这听起来也许还不错,但那些未受资助的学生的贷款利息率大约也是7%。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上大学的回报率还将保持现有水平。实际上,目前高水平的回报率是对过去上大学回报率极低的一种自身纠正。
其实,大学文凭本身不一定有回报,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哪类人,以及上的是什么样的大学。
上大学的成本
影响回报率最明显的因素是上大学的成本和费用。虽然我们往往在这方面想得不多,但是如果一名学生中途退学的话就会产生巨大的上学成本。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高中毕业后等上一两年再上大学或许会让他在亲朋好友面前丢面子,但把一个在学术和社交上还没准备好的学生送去大学,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影响上大学回报率的第二个最重要的成本因素是读完大学所花的时间。由于只有40%的全日制大学生能够按时毕业,60%的学生能在六年之内毕业,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时间差别很大,这就极大增加了上学成本。
花不止四年时间毕业的可能性在计算回报率时是很少统计在内的,因为这种情况实际上包含巨大的辍学风险。当然,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回报率,比如哪些学校有大量的学生援助项目。如果一所学费更贵的私立学校学生援助项目很齐全,新生四年之后都可以如期毕业,这样整体上就比要花不止四年才能毕业的州立大学的成本要低。
导致延期毕业最可控的因素是按时完成所有专业课程要求的难度。复杂的专业有许多课程要求,特别是一些高级课程有许多要按照一定顺序来完成的先决条件,这些都会以许多方式中断学业从而导致延期毕业。如果是为了将来的回报,学生觉得有必要换专业的话,他很有可能会延期毕业。
在申请并获得学校有可能提供财务补贴的明确答复之前,你几乎不可能搞清楚上大学真正的费用是多少。想要弄明白各种财务补贴之间细微差别的需求催生了一个行业,人们试图通过任何有效的方法去申请助学贷款,比如转移财产以提高资格的可信度,这种做法会产生法律问题,并不值得这样做。关于财务补贴,我们可以得到的基本启示是申请的过程是琐碎细微的,但取得财务补贴的好处是巨大的,值得为此花钱去请人帮忙搞清楚想获得财务补贴是否存在障碍。
任何财务补贴的相关信息都包括两种重要的评定标准。第一种是优秀奖学金,即学校情愿降低学费来吸引那些可来可不来的学生。
此类补贴有时是用来招收更多特定地区的生源,有时用来招收那些具有特殊背景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招收那些学业成绩比其他学生的平均成绩要好的学生。为了降低上学成本,值得去读一所相对差一些的学校吗?或许值得,至少从大学文凭的经济回报方面来看是值得的。正如第四章提到,名校毕业生在职场上表现得更出色,仅仅有上了名校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第二种评定标准关心的是财务补贴中助学贷款所占的份额,或许以前我们对此并不是很在意。除非毕业后马上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否则贷款会对个人今后的经济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用贷款来支付上大学的费用,毕业后又不能及时还贷,这可能是一种巨大的不良风险。从节约成本的经济角度考虑,读一所不那么出名的大学,去获得更多的优秀奖学金以减少贷款的数额,这倒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经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