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毁掉一段职业生涯,这三个字就够了
2018-08-28 17:18  浏览:224

我的一位来访者张涵(化名)在一所高中做生物老师。张涵说,她最近特别抓狂,她近两年来以“斜杠”身份做的几件事情全都以失败告终,没收益,倒搭了很多时间、金钱不说,要命的是还影响了主业。

张涵一直嚷嚷着要多多开辟副业,认为副业能让自己挣快钱。她说身边不少老师家里都有副业,资金充裕点的开公司、培训学校、饭店等实体,一般点的也搞搞微商做个兼职,看着他们有那么多收入来源,吃喝穿戴样样高档,张涵眼红得要命。

那些实体行业门槛太高,有不少老师是因为家里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沉淀,才形成了竞争优势。张涵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爱人在国企,收入虽然不低,但不足以支撑她在毫无行业背景和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去搞实体试错。

一门心思想着挣快钱的张涵开始琢磨,做点什么副业可以投资少、来钱快?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涵结识了表姐的朋友莉姐,莉姐人长得漂亮,又能说会道,张涵看着莉姐朋友圈满屏的名媛风特别羡慕。莉姐给张涵指了一条“光明大道”——可以做她实体店化妆品的微商代理。每天动动手指,在朋友圈发发图片,就可以轻松地挣快钱,听得张涵两眼放光。

从那以后,张涵的朋友圈开始画风大变,由原来晒生活小清新变成了晒产品大营销。莉姐告诉张涵,光动动手指发朋友圈远远不够,如果想挣更多的钱,最好“囤货”,因为“囤货”可以给到她很低的折扣价,这样赚得就更多了。张涵头脑一热,屯了几万块钱的面膜。

张涵的朋友圈子很单纯,都是亲戚、朋友、同事、同学,满打满算也才几百号人,她挨个发微信推销产品,一开始还有人回应她,慢慢地,大家开始烦了。

莉姐告诉她,这样做不行,朋友圈才几个人?能转化多少?能复购的又有多少?真正赚到钱的微商都是社群运营的高手。张涵一听就懵了,啥?社群运营?做个微商还要懂运营?不是说动动手指,发个朋友圈就能大把大把赚钱吗?

张涵苦着脸问莉姐,咋做社群运营?莉姐说,他们都是到总部花钱专门学运营课的,有老师指导,很专业。如果不想花这笔钱,“囤货”达到一定级别的代理商是可以免费上课的。张涵一听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这几个月“囤货”花了不少钱,堆在家里卖不掉,老公天天埋怨她。本指望着轻松挣快钱,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

张涵告诉莉姐,自己不想继续“囤货”也不想花钱培训,还有什么轻松快捷的方法,能把运营做起来。莉姐想了想说:要不你开个公众号,试试运气吧!

张涵开通了公众号,每篇文章都是纯纯的“硬广”,然后推送给亲友们,让他们帮忙转发。做了一段时间,交情透支了不少,却没起到什么效果。这样折腾了一年,她也没赚到什么钱,于是打起了退堂鼓。

2017年末,在朋友的引荐下,一门心思挣快钱的张涵背着老公将家里的二十万存款投给了一家小额贷平台。朋友说她跟这家平台合作很久了,收益高又妥帖,按两分利计算,每个月净收益足足四千块。朋友在张涵面前煽风点火:挣快钱?还有什么比小额贷来钱更快的了?那段时间,张涵每月都有利息进账,心里美得不得了。

2018年5月,小额贷公司的负责人由于资金链断裂跑路,张涵的快钱之路彻底被堵死,别说挣快钱了,刨除她收到的几个月利息,她折掉的是大部分本金。

她消沉了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自己想通过“副业”的方式挣快钱,最终却损失惨重。在这两年她四下外看的时候,她的一些“笨同事”一如既往地苦修内功。一位女体育老师,已经调到了校团委,前途光明。而张涵因为天天搞副业,没心思备课,在一次教育局组织的考核中未能顺利通过,未来发展堪忧。


02

比赚钱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职业收益观


这几年,我遇到过很多想挣快钱的职场人,在一份看似平淡的工作中,他们心浮气躁,总是不能定下心来。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的职场人来说,没有那么多的快钱可以赚。

职场交易的本质是:拿我会的,换我要的。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张涵在自己开辟的副业领域里,一没有资源,二没有知识技能的积累,却总是希望能够轻松挣钱,一夜暴富,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就很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深坑。

在我的工作室里,张涵一边喝茶,一边急切地问我:“孙老师,您接触的职业比较多,您给我指一条明路吧,到底我该做点什么生意才能够迅速挣到钱呢?”

我问张涵:“你这么迫切地想挣到钱,是有什么经济压力吗?”

张涵说:“经济压力倒是没有,我只是觉得自己的工资太少了,当老师一年到头就挣那么几万块,你看看人家生意人,一天赚回我一年工资的大有人在。”

我问张涵:“你在学校上班七年了,有没有想过,这份工作除了有固定的工资收益,还给你带来了哪些收益呢?”

张涵沉默了一会说:“这些我倒是从来没有想过。”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很多职场人经常抱怨自己的工资低,但他们往往没有深度思考过:这份职业除了带给我工资收入外,还给我带来了哪些收益,让我能够迁就工资低而没有离开。

对于职业收益,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职业收益由三部分组成:钱+发展空间+情感体验。

1、钱

先来说说钱吧。钱包括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社保福利、企业年金等等,由于这部分收益是外显的,量化的,所以往往最先受到职场人的关注。

2、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是职业带给我们的第二项收益,也是比薪水更本质、更重要的收益。它包括两个方面:这个职业有没有继续向上晋升的空间;这个职业有没有横向的可持续性,即:是不是能长久做下去,越做越值钱。

3、情感体验

即:做这份工作时的心情和状态。

我告诉张涵,所有职业都有这三份收益,同时,所有职业也都有一个特性:均衡性。

大多数时候,如果你在职场中的一项收益低,往往意味着其他方面的收益还不错。

我帮张涵算了一笔账:张涵的工资收入虽然不高,但发展空间还是蛮不错的,她可以走行政路线进教务处、团委,进学校领导班子、进教育局…还可以走专业路线,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做业务骨干,作为有编制的老师,只要她愿意,不出意外的话,她可以干到退休。

从情感体验方面来看,老师自带知识分子光环,在社会上广受尊重,每年2-3个月的寒暑假,吃饭有食堂,锻炼有操场,就连生孩子休产假学校都不敢克扣一天,子女还能够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算完了这笔账,我问张涵:“这样算来,你觉得这份职业收益怎么样?”张涵瞪大了眼睛:“原来还可以这么算,这么看,也还不错嘛。”

我又帮张涵算了第二笔帐:不少生意人收入都很高,但发展空间并不明朗,特别是横向的可持续性,一桩生意亏不亏,一个项目成不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发展,也许一次失败就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情感体验方面来看,做生意压力大,没有平台为你的社会保障兜底,一切都要靠自己。既然做生意在发展空间和情感收益上有这么多不确定性,人家多赚点不是应该的吗?

张涵点点头,然后很认真地问我:“孙老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懂了,看来做生意的确不适合我,那有没有这样的工作,赚钱多,发展空间好,情感收益也不错?”

我咽了一口茶,淡淡地说:“三高职业,有啊,大学教授!”

那些知名大学的教授,不都是名利双收吗?

但你要知道,一份职业,如果整体收益很高,门槛也一定很高。这往往意味着你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

任何一份职业都不能以单一的金钱收益作为衡量标准,一定要看全面。一份钱多的工作,对于你而言未必是好工作。如果你是资本玩家,那么快钱、热钱可能是你关注的业务领域,但是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我们对财富的把控能力太弱,你一时的贪念,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03

长线思维,相信专注的力量


我们可以努力赚钱,但不能为了赚钱而赚快钱, 职场上没有快钱可赚,这是每个职场人必须面对的真相。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迟早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那应该怎么做呢?——寻找你心中的工匠精神,持续打磨手艺。专注、耐得住寂寞、对于工作穷尽精力,对于细节精益求精。

一位朋友,几年前迷上了篆刻,原本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不会坚持太久,结果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这个爱好,目前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专家。他篆刻的名章也从供朋友欣赏升级为给客户定制。

一个女生喜欢研究服饰搭配,专门开通了公众号分享这方面的内容,坚持了3年,竟然积累了不少粉丝,如今靠接广告和在公众号平台做电商运营就能生活得很好…

艾小羊说:“越是在穷人的圈子里,越容易流行一夜暴富的神话。在他们眼里,有钱人都是一夜之间从地里长出来的。所以他们瞧不起自己手里做的事情,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不愿意从最擅长的事情开始经营自己。

事实上,分析那些普通人走向成功的案例,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专注投入,只求技艺精进,不抱功利之心,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工匠精神”。而由于技能精进得到专业领域的认可,他们也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收益进一步反哺技能,形成了正向循环。

我问张涵,看清了职业收益的本质,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张涵沉思了一会说:“还是应该把本职工作做好,精益求精。”

我又继续问她:“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吗?”

她说:“学校的师生都在热议新高考,或许我该把精力收一收,多关注一下这个领域,看看有没有新的机会。”

从“求快”到“踏实”,张涵迈出了自我觉察的重要一步。

刘润说:“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是你自身能力的变现方式。”

如何你不肯花心血打磨你的核心能力,自然会成为职场的弃儿。

正如有句话说得那样:生活,不缺乏匠心,缺的是对匠心的坚持。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一技傍身”的笃定,更需要“以心养技”的虔诚,因为你无法预知,对匠人精神的倔强,会给你多么强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