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误入运动雷区竟然会要命!这些健身路上的bug快躲掉!
2017-09-04 17:11  浏览:190

健身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各类健身资讯也在社交媒体上炒得火热,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大把挥汗。


根据国家2014年针对20-69岁人群研究发现,我国有3.83亿人在进行各类健康运动,但健身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吗?


因为健身而受伤简直屡见不鲜,最近又爆出新闻:大学生因为连续健身三天,引发横纹肌溶解而被下病危通知书。


健身虽好,但是如果不小心踩入“健身雷区”,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哦~


1健身方法“听来”练 ?

很多人办了健身卡,或是买了各式的运动小工具,罢特作为健身小白,所掌握的健身知识都是根据自己从网上搜集,或者从朋友那里听来的。如果就这样贸然运用到自己身上,还是很容易引发运动伤害的。


所以,在健身开始之前,最好询问专业人士的指导意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及技巧。


2超时健身才是真女神?

健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锻炼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去决定运动时间的长短,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样能够更好的坚持下去。


而且锻炼时间超过40分钟,人的注意力会随之下降。随着锻炼时间的继续增加,出现受伤的几率也会增加,也可能会在情绪上增加对健身的厌恶和疲倦感。 


3带病or带伤坚持练?

仙女们健身的初衷都是为了身体健康或者修饰身材,但是最近依然很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运动猝死”这样的字眼。锻炼一定要科学合理,量力而行。在自身有病痛症状的时候,应适度减少或者停止运动。尤其马拉松和夜跑等项目要多加注意。


4健身器材全都用?

不同的健身器材,可以锻炼身体不同部分的肌肉,但是有些器材可能会产生重复,锻炼到同一个特定位置的肌肉。重复的训练不一定能够更好的帮助塑形,也有可能让肌肉疲劳,来不及恢复,这样不仅达不到健身的效果,还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5越多出汗越燃脂?

据新南威尔士科学家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的文章显示,人体脂肪的消耗物,84%由呼吸排出,15%由汗液排出。因此,出汗多并不代表消耗的脂肪多。


虽然人在运动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脂肪会燃烧并且转化成热量,其中15%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但是如果出汗过多,没有时补充水分,很容易造成脱水状态。并且,有一部分人汗腺并不发达,本身的出汗量就比普通人少。


健身中,除了要避免踩上面说的这些雷区,还要注意做好以下这些正确的健身小贴士。


1热身不能少

健身前,人体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而热身运动能够让各个部位的细胞活跃起来,关节得到润滑,让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够更好的协调合作,从而减少运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


2运动强度慢慢增

别为了强求更好的健身效果,在短时间内给自己设定过高的运动强度,超出身体能承受的范围。过于激烈或者超负荷的运动量,会让身体感觉到疲惫,造成肌肉拉伤甚至刚才新闻里提到的横纹肌溶解。


3注意力要集中

注意力集中可以保证在使用运动器械的时候,减少意外的发生,阿噗就曾经因为走神,整个人从高速运转的跑步机上被甩到地上。此外,在健身时将注意力放在目标肌肉上,去感受它的收缩和充血,能帮你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4保证休息

健身练肌肉,其实就是旧的肌肉组织撕裂,新的肌肉组织重组的过程。一般锻炼完,肌肉会有酸胀的感觉,因此同一部位肌肉的锻炼最好可以间隔24-48小时,这样能让肌肉在休息时继续生长,只有健身小白才会连续几天疯狂折磨同一个部位。


5增强蛋白质摄入

很多仙女为了减肥,竟然既健身又吃素!千万别这么作妖,没有充足蛋白质的支持,健身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肌肉组织被分解,从而降低你的基础代谢率。

简洁版就是:不仅健身无效,而且还有长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