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香港18区 走走看看
2017-10-29 20:16  浏览:245

「深港人」的「貼图空间」用完了。
被迫「另起爐灶」。
想了几天,總算有个頭緒。
楼主的名字,叫「尚忆深港」。
「尚忆」者,「仍然記着」也。
栏目名字,仍叫「香港18区 走走看看」。
「區」、「区」有別,希望能逃过「法眼」。
是為序。
有一年我80歲的老媽暑假過來香港了,剛好是陰曆7.14鬼節哪段時間,帶她去看了大戲,幾乎把我老媽的下巴都驚掉了,說幾十年沒看過這類戲棚大戲了,深水步幾條老街黑黑的木桶裝著綠豆、大米等真的像70年代未的小鎮。
评论 尚忆深港:「祭白虎」沒聽過哈,但7.14燒紙現在仲系好興啊,7月初就開始樓下擺好多鐵桶比街芳燒紙用了。
@尚忆深港 2017-10-05 22:41:58
今夜月圓人尽望。
中秋,九龍尖沙咀。

-----------------------------

開張大吉。。。派利事喇。。。


评论 不上这儿没法活:1 5 10块钱不等。我们广州这边,过年红包一般是10 20 50 100 较少超过100
评论 取个网名那么长:按[广東話方言詞典] 124頁, lei xi 是 "利市"; 不过一般粵人口語用 "利事"。升高半个音 "利屎" = 拉肚子了。
火龍的製作相當講究。
龍身全長220呎(67米),分成32節,先以粗麻繩紮成龍骨,再用稻草紮成(現改用珍珠草)龍身。
龍頭由藤條屈曲為骨架;龍牙以鋸齒的鐵片造成;雙眼是手電筒;舌頭是漆紅的木片。
帶引舞龍的珠球是個插滿線香的沙田柚,一共兩個。
舞龍時,全條龍身都插上火紅的長壽香,在夜間舞動,點點星火,十分可觀。



「貼图空间」用完了。
想起來有點搞笑。
再申請一个帳號,不是一样佔空間嗎?
本來的網友,要是「失联」了,又是一筆「糊塗帳」。
评论 尚忆深港:点你用户名打开你的网页,鼠标指向你用户名,出来页面上有红色块的“加入VIP",点进去再点你头像下红色色块里“开通会员”,然后一月、半年一年地选吧。或者在你原帖继续发图,也会提示你加入会员吧
评论 尚忆深港:不客气。上边有选项吧?你看看,各银行转账支付宝之类都行的,一个月的好像十几元
节后上班忙里偷闲看深港先生,到45页吓我一跳,这么好的贴就要结束了;幸好幸好,又找到尚忆深港了! 忍不住还是对天涯吐槽一下,看你们干的什么事???
哈哈!是你啊。还记得我吗?在香港想见你来着。 我去香港的时候看到两个ICAC,结果好小,是临时办公的吗?一个在屯门,一个在元朗。
相识于“天涯”也是一种缘分,网海之中能够成为好友更是一种美好的缘分。虽不曾相见,但能在空间相遇,用文字去交流,问候和祝福,又何尝不是不是一种款款的真情……


这个夏天,感恩遇见,感恩“深港人”帖子陪伴度过这个烦热的悠长夏季。


祝愿楼主的新帖红红火火,更上一层楼!
评论 于热闹处安静听:又来到了江门,用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明天想去开平雕楼,依安姐看可行吗?到处塞车不太敢出门啊。
评论 处处皆学问Cpq:上月看了「大件事」,还看了許鞍華的「自傳」,張曼玉的。今天未有「心水戏」。看看緣份吧,哈哈。
久未入过電影院了,最後那部是羅渣摩亜的007。什公是IMAX? 請介紹。 現在門票收多少也不知。
羅湖商業城,深圳。
每次進出香港和深圳,都經這裡。
剛建成时,朋友叫我買个商舖,我沒有買。
現在是有點後悔了。



评论 尚忆深港:看了这个为了回复忍不住把一直不绑的手机号绑上了,像广州买过的鸡仔饼,咸咸香香的,好吃。
评论 处处皆学问Cpq:唔使客氣。中學生喜謮課外書,已經唔簡單了。作者好像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有少少自傳成份。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在香港坐东铁,候车时看到有些区域上面悬挂着“头等”二字,是何意思?



頭等是保证有位子的車卡。進車廂前要再「嘟」一下「八達通」扣錢的。每列車都有一卡「頭等車廂」。
评论 尚忆深港:有時頭等都不一定保證有位噶哈,小心上當,不過熱天人太多的時候入去站著也比出面舒服D。
评论 尚忆深港:我都吾入的,貴一半價吾值也沒這個需要,但有一次碰到人太多又熱仲有人在吵架想打甘樣就入左去避避哈。
价格贵一点,不是双倍,一般都有位置坐,很早以前办理的八达通,有一次看见车厢就跑进去,结果开车的时候被赶到普通车厢,老公那张竟然可以在头等座车厢,也不知道是几个意思。
无数次在天涯上看到好贴,都没有进去评论,因为不愿意登陆。今天我再次看到这样的好贴,忍不住进了自己的帐号。我表示,这个贴很好,让我看到了香港同胞的真实生活。从中,我赞叹,传统文化保持的很好,连字都比我写的要好。100个赞给你!!!
评论 尚忆深港:1 ) 行路上桥收費HK$5. 2) 澳門桥下有出租吹气救生圈服務,HK$10. 上岸交回香江代理,回水HK$2.
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展出六百多件珍貴的李小龍文物,令人們得以重新認識李小龍的傳奇人生。
李小龍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在香港成長。
這位愛在街頭打架的少年,率性自然的電影童星,於18歲負笈美國,擴大了生活與思想的視野。
這位醉心於鑽研武術的漢子,在美國開設武館授徒,融哲於武,創立了截拳道,成為一代武術家。



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六百多件珍貴的李小龍文物。
右側畫像為李小龍父母。
1939年,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偕妻子及三個兒女從香港遠赴三藩市唐人街演出粵劇。
1940年為庚辰年,中國人稱為龍年,且小龍生於辰(龍)時,後呼應其乳名「細鳳」。
而藝名「李小龍」為《細路祥》作者袁步雲取名,在1950年公映的《細路祥》首次使用。



1941年3月,即李小龍出生不久,父親便為李小龍申請了美國公民出證書。
1941年,李小龍跟隨父母返回香港,開始時與兄長入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1949年因應天主教區要求,所有男生都需轉往德信學校繼續學業,及後再轉讀喇沙書院。
儘管少年李小龍家境比較富裕,但其居住的地區由於人口激增而逐漸產生了幫派衝突。
李小龍讀至中四因打架及曠課被趕出校,轉到聖芳濟書院繼續學業。
李小龍自幼身體孱弱,其父為了兒子體魄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以鍛鍊身體。



1950年李小龍在電影《細路祥》演出獲得好評。
在戏中一同演出的演員,还有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
1941年,李小龍僅3個月大就在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
1948年,李小龍以「李鑫」的藝名,客串參演了俞亮導演的《富貴浮雲》,而該片廣告亦標明「新李海泉」客串演出。
翌年,他先後以「小李海泉」及「新李海泉」客串參演《夢裏西施》及《樊梨花》。
到了第四部客串的電影《花開蝶滿枝》(1950年),他以「李敏」為藝名參與演出,當年的電影廣告更特別標明「神童小李海泉客串」。
可見當年李小龍的童星演出已相當出色。



李小龍的英文名「Bruce」,據說是由東華醫院的醫師瑪麗·格洛弗所命名。
1955年16歲時,李小龍重返校院,他在一次幫派衝突中受挫,於是到油麻地利達街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
李小龍曾因詠春練習單調而放棄,後因與街頭流氓打架時使出一招詠春的日字衝拳擊倒對方而重新回到詠春門下。
在葉問門下學武期間,李小龍的授業師兄(相當於教練)為有「講手王」之稱的黃淳樑。
半年後,葉問搬遷到李鄭屋邨,李小龍比較少到這裏。
在拳術方面,多與同樣曾習西洋拳的黃淳梁練習。
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功力拳、蔡李佛、太極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節拳等拳種。
葉問為減少青少年參與街頭幫派衝突,曾組織頗有規模的拳擊比賽。
作為葉問為數不多的親授學生,李小龍1957年奪得香港校際拳擊比賽少年組冠軍。



電影《慈母淚》(1953)劇照。
李小龍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電影是1950年公映的《細路祥》,片中飾演一個從好變壞,又從壞變好的孤兒,獲得一致好評,並奠定了他的童星地位,當時廣告上稱他為「李龍」。
翌年,李小龍參演的《人之初》再次獲得好評,他在劇中飾演一名誤入歧途的不良少年,影評人向宸曾在《文匯報》撰文,指李小龍「配稱粵語片『天才童星』,粵片工作者應該好好重視他。」
在1953年至1955年期間,李小龍先後參演中聯影業公司的七部電影,分別是《苦海明燈》(1953年)、《慈母淚》(1953年)、《父之過》(1953年)、《千萬人家》(1953年)、《危樓春曉》(1953年)、《愛 (上下集)》(1955年)及《孤星血淚》(1955年),大部分角色均為「乖仔」。
隨後參演《守得雲開見月明》(1955年)、《孤兒行》(又名《苦命女》,1955年)、《兒女債》(1955年)、《詐癲納福》(1955年)、《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年)等粵語片。
1957年公演的《雷雨》是李小龍參演唯一的「文藝片」,片中他飾演善良的二少爺,更是他在電影上首次有戀愛的戲份。
同年公映的《甜姐兒》,客串演出的他只與女主角文蘭跳了一場恰恰舞,卻受到觀眾的注目。



香港文化博物館「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
一尊高3.5公尺的李小龍銅像立於博物館大堂。



1973年的李小龍。
李小龍生於三藩市唐人街東華醫院,年少時期在香港九龍生活,是詠春拳宗師葉問的門生,並且參與演出多部香港電影。
1959年,18歲的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主修哲學,留學期間,他開展武館授徒邊磨煉武術,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
他的努力改變了亞洲人在美國影片中的形象。
1970年,李小龍獲得香港嘉禾電影公司鄒文懷邀請,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而大獲好評,李小龍迅速展開其知名度。
此後他主演了《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此4部半動作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而且在國際上迅速聲名鵲起。



網友「自由足球」說,演員陳國坤和李小龙长得极像。
上網搜了一下,果真神似。
這是周星馳名著《少球足球》中陳國坤的造型照。



2010年上映的《李小龍》,由李治廷、梁家輝、鍾麗緹主演。
故事主要講述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李治廷飾演)生平的人物傳記片,由李小龍胞弟李振輝監製。



李小龍在1960年主演的電影《人海孤鴻》劇照。
《人海孤鴻》由李晨風導演,改編自歐陽天在星島晚報連載小說《人海孤鴻》。
華南影帝吳楚帆除了身任演員之外,也是該片的監製。
其他演員包括白燕、李小龍、馮峰、李月清、李鵬飛、李兆熊、高魯泉等。
飾演少爺的是李兆熊,他是李晨風與李月清的兒子,後來是70年代電視台重要製作人。
至於李小龍在這部戲中,演出非常搶鏡,而且非常自然,令人不其然相信這壞孩子就是他本人。
李小龍拍罷此片之後,就返美繼續求學了。
此片以伊士曼七彩拍攝,底片運往英國蘭克公司沖印,在當年是大手筆的製作。



李小龍在美國電視劇《青蜂俠》的造型。
右為李小龍,左為范·威廉斯。
《青蜂俠》 (The Green Hornet),1966至1967年美國廣播公司攝製的電視劇。
由范·威廉斯飾演劇中主角「青蜂俠」,李小龍則飾演他的助手加藤。
全劇只播出了一季,共26集。
當時此劇的收視率並不突出,卻讓李小龍在美國的人氣超越范·威廉斯。
值得一提的是,本劇與當年《蝙蝠俠》電視劇為同一宇宙。
在《青蜂俠》播出前,為宣傳該劇,曾先讓青蜂俠與加藤客串於《蝙蝠俠》電視劇中。
而在《青蜂俠》劇終,蝙蝠俠與羅賓也客串加入。
在2017年《樂高蝙蝠俠》電影中,羅賓穿上了「加藤」的服裝,以向李小龍致敬。



《苦海明燈》(1953年)。
《苦海明燈》由秦劍導演。影星林翠是他妻子,兒子陳山河90年代曾於娛樂圈發展。
演員除了李小龍之外,還有容小意、李清、黃曼梨、吳楚帆、白燕、張活游等,都是香港50年代盛極一時的影星。



左起:李海泉、李小龍、林燕妮、何愛瑜、朱綺華(李小龍契媽、曹達華妻、曹敏兒母親)。

中聯繼創業作《家》(1953)之後,第二作《苦海明燈》(1953)再度雲集股東成員聯合演出,以當時年輕一代的成長與教育為主題,觸及貧富懸殊、孤兒備受歧視、嗜賭禍害等社會問題。
吳楚帆在其自傳曾提及中聯眾股東對《苦海明燈》的嚴格要求,為精益求精,眾人在初剪拷貝試映後開會研討,讓導演秦劍匯集意見再作修改,直至大家都滿意為止。
而負責執導與編劇的秦劍,其時才27歲,在《苦海明燈》裡,無論戲劇鋪排,還是意象處理,均已見成熟。
片首與結尾出現的燈塔,不但是片名的具體形象,亦是以燈光指引船隻方向的燈塔,作為孤兒院李夫人(白燕飾)用愛心循循善誘,將少年天生(李小龍飾)導向正途的象徵。
孤兒院收容的眾多失明孤女,以及阿蓮(小燕飛飾)在角膜手術後復見光明,都是對此主題的呼應。



《苦海明燈》(1953年)本事。
阿娥(容小意飾)被誘騙替陳英傑(張瑛飾)誕下一子,隨即遭到遺棄。
她把兒子阿生(由李小龍、張活游分別飾演童年和成年)寄養在醫院,林院長(李清飾)將阿生帶回家撫養,其妻不悅,不久即逼其送走阿生。
後來阿生的奶媽(黃曼梨飾)將阿生領回家撫養,卻因常要開小差照顧阿生,被東家林院長太太開除。
不久奶媽病逝,其夫(張活游飾)托人把阿生賣掉,剛巧買給了陳英傑之妻。
後來阿生逃離陳家,在街上因搶劫而躲進盲人職業訓練院,與負責人李夫人(著名女影星白燕飾)相遇,並重見兒時夥伴阿蓮(小燕飛飾)。
阿生遭受了一系列磨難,已經不相信任何人了,以為李夫人又是要把他賣了,於是準備離開。
後來阿生被李夫人所感動,決定留下隨李夫人丈夫李先生學習眼科醫術,嘗試眼角膜移植,幾經波折終使阿蓮重獲光明……



說來好笑。此圖我在十年前就貼了。後來給「照片中國」收歸國有。兜个圈子,今天又回來了。
评论 尚忆深港:前度女友穿旗袍亦佳,因拜金嫁三藩市,前年回港探親,番薯婆一名,美式快餐所賜!
銀龍雙首舞翩翩,三地齊心路相連。
吐氣揚眉驚四海,天祥痛飲笑冥泉。

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亦稱為零丁洋)海域,抗元英雄文天祥曾在此寫下《過零丁洋》的千古正氣詩篇。
大橋將於2017年12月26日全面建成通車,為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獻禮。



銀龍雙首舞翩翩,三地齊心路相連。
萬噸郵輪呼嘯過,毋懼風姐惡震顛。

港珠澳跨海大橋能抵禦颱風吹襲,段為海底隧道,可供郵輪駛過。



评论 处处皆学问Cpq:一年三百六十天,最亮這幾天了。現在还有「地堂」嗎?以前晒穀的地方,也是小孩玩樂的地方。
评论 尚忆深港:还有啊,只不过早已变身成停车场了。晒谷的话都在自家的楼顶晒,没有了赶鸡鸭鹅的吆喝声,也没有小鸡被老鹰偷了。
评论 尚忆深港: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食子薑;子姜辣,食蒲達;蒲達苦,食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樑;屋樑高,買張刀;刀切菜,買籮蓋;籮蓋圓,買條船;船浸底,浸親兩個番鬼仔;一個蒲頭,一個浸底;一個摸茨菇,一個摸馬蹄
评论 尚忆深港: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聽朝阿爹要捕魚蝦囉,阿嫲織網要織到天光。
评论 尚忆深港:哈哈!他说每次被抓回来都要剃光头,不敢见人。到香港后给酒楼打工,后来娶了老板的女儿……
评论 于热闹处安静听:逃港者,後來很多都變成老板了。他們敢拼搏,能吃苦。很多又回家乡投資設廠,故事很多。
评论 尚忆深港:當時戲院從尖沙嘴沿彌敦道數起有「樂宮」「倫敦」「普慶」「廣智」「麗斯」「百樂門」「東樂」等(或有遺漏)
个人认为花样年华对旗袍,女性优雅的诠释,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越。张曼玉自己好像也没有超越这部的美丽作品了。
评论 cpuspike:《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導演的第七部電影,靈感來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故事上承《阿飛正傳》,下續《2046》。
《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導演的第七部電影,靈感來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
劉以鬯是香港的著名作家。
其故事也曾拍成电影:酒徒(2010)。
主角是台灣資深演員張國柱,演員張震的父親。
高大的北方人身形,半鹹淡廣東話,很有真实感。



《酒徒》中的女主角蔣祖曼( Joman)。
《酒徒》改編自劉以鬯第一部意識流小說。
女主角楊露由有「獨立電影女皇」之稱的蔣祖曼( Joman)飾演。
她同時反串男主角的好友麥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