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从花明楼到灰汤
2017-10-29 20:18  浏览:270

从花明楼到灰汤
在萧瑟秋风中,夹着时断时续的濛濛细雨,我们民建岳麓一支部14位成员,于10月14下午—15日中午去往宁乡,造访了花明楼、灰汤两个著名景点。花明楼毋庸待说,已故刘少奇的故乡,由于他的传奇生涯(白区的长期地下潜伏工作)、跌宕经历(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使之凭添了几分苍郁之色调。灰汤,省内、国内驰名的温泉胜地,它固有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长年不衰,四季踵接。
记得曾经于世纪之初(2001年)时,到过当时新建的刘少奇故里·花明楼景区一次,也是民建组织的集体参观活动。所以这次的再次到来,只能说是十六年后的重访。记忆犹新的是,那次对此纪念地印象深刻,由其曾多次接待党和的首席女讲解员亲自接待,听取了她抑扬顿挫的讲解,还每人赠送了一本纪念文集和邮票册,对景区内的规模、布局,大家也十分欣赏,乃至觉得在浓缩度、庄重感方面与韶山各有千秋。
这次重踏故地,却另是一番感受。首先自己老迈了,一块参观的人也变化了,观点与兴趣也有所转移、深化。刘少奇纪念馆、旧居、专机、塑像等等仍然保持原貌,内容、游人不减当年,设置与自然景观的结构,则更加合理和诗意。不过只是讲解没了,只能靠自我熏陶和领悟。欣喜的是,在景区参观临近尾声时,发现兴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塔阁——花明楼,分外巍峨。从基座到塔顶,共有六层,层层叠加,亭台楼阁,楹联藏品,颇有看点。在第四楼层间,展示了一鼎“四羊方尊”,虽然是复制品,原件保存在首都中国历史博物馆,它却是充分说明我们湘中楚地历史之博大精深的文物、古董、精华!尤其当我们径直登上塔顶,俯瞰着田间风貌,吹拂着阵阵朔风,畅想着在这片方圆数十公里的土地上,不但发掘出如此璀灿的史前精品,在近现代史上,还涌现岀、刘少奇、彭德怀三位开国元勋人物,实在不枉称人杰地灵,足令湘人自豪!
依依告别炭子冲(花明楼原地名),前往灰汤。一行人等,在韶山、宁乡、湘潭交界处的一处名“红高粱”的农家餐馆里,共进晚餐。红高粱倒是没见,红薯还是煨着大米饭吃着了。那些辛辣、可口的本地特色菜肴,也使我们赞不绝口。饭后,在餐馆平地上一大盆熊熊燃烧的炭火,也把我们烘托得全身增添了暖洋洋,秋暮的寒意一扫而光。
进入五星级宾馆华天灰汤分馆,果然名不虚传,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规划,其设施比母馆更为优越。我们在一个配备了笔、纸在圆桌上的会议室内,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支部讨论会,可能是下午刚刚受到刘少奇纪念馆的影响,与会者秉承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原则,几乎人人个个都争相发言,诚然,老、中、青会员各自阐述的角度、重点各有区别,可是古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有利于理顺人与人之间关系,加强民主党派基层建设的道理是融会相通的,其言真切,其情可叹,其论可佳,真称得上为笔者入会三十年来讨论最热烈,观点最明确的一场会议,时间一延再顺,原订顶多只开到晚9时,竟然一直开到10点过,还意尤未酣。
于是在此泡温泉的时间,也就剩余不多了。大家纷纷在各处名目繁多的浴池里,39—40来摄氏度的汤水中,浸泡片刻, 笔者还在一圆小小的游泳池,游了几个来回,便冲洗、更衣回房休息了。
点击查看源网页关闭
翌日上午,同志们在饱尝一顿丰富多彩的自助早餐后, 于近10点,登上中巴车,回程长沙。途中,在长潭西路口,还承陈和平会员的热情邀请,下车观摩了他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商业写字楼的建设模型和在建、已建楼盘等,倍感振奋。中午时分,回到出发点,长沙河西渔人码头,又“满江红”团聚一餐,方尽性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