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致病的五大因素和治病的两大方法
2017-10-29 20:47  浏览:202

下面谈谈疾病是怎么来的。其实我们把健康反过来就是疾病,不健康就是疾病。

《内经》有很多具体的说法。像《素问》的“至真要大论”就讲到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就是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这就是中医认识疾病跟西医的差别,西医认为百病是怎么生的,病毒啊细菌啊等等,所以要用抗生素抗病毒。中医怎么认为?百病从哪里来?“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的条件,自然的变化,决定疾病的产生,这就是我们开始讲的法于阴阳的整体观。

还有《灵柩》“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谈到了“夫百病之所生者,比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举痛论”谈到“百病生于气也”。“气”实际上就是情志。“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是《素问》“举痛论”。

下面简单地来谈一谈《内经》对疾病由来的分析。

1

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是,现在时代有了变化。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这个“湿”可能也有现在的办法,“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的环境中慢慢的产生的。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人的环境不能够保证每时每刻都那么理想,所以里面会有阴寒,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再来,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就往哪走?就往里走,就不是往外走。这就叫做“逆”啊,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灾害生。很多疾病怎么来?这样来的。所以“风寒暑湿燥火”大家不要小看,是很多疾病的来源,外界环境是会影响人的健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