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属性,有助于高效完成“编码、传播、解码、分享”的传播过程;从众心理之下,害怕落伍,不少人为了表现得合群,会加入朋友圈里的各种热门“活动”。
除此,各种测试给出的结论,往往是各种正向形容词的堆砌,分享这一测试结果,实际上也是一种含蓄的自我表扬,这迎合了人们的虚荣心理。
最近,朋友圈被一个“你的左右脑分别有几岁”的测试刷屏了。
这项“左右脑年龄测试”共有9道问题,每个问题有2-4个选项。问题包括:“这个男人的眼睛是在一条直线上吗?”“立方体中的竖线和哪条横向垂直?”“你能看到图中的字母吗?”“图中的厨房用品是什么颜色?”“图中哪个蒙娜丽莎是看向你的?”等。其小程序页面上显示,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在测——可以说,这个测试是风靡全网的。
不过,很快有网友发现这个测试有“猫腻”。一来,通过网友的晒图发现,结果就那么几种,“左脑27岁,右脑43岁”、“左脑33岁,右脑5岁”、“左脑35岁,右脑8岁”、“左脑39岁,右脑22岁”等。二来,当网友重复玩这个游戏时,相同的作答得出的却是不同的结论,难道不同时间之下左右脑年龄还会浮动?
之后,有程序员扒出了这个测试的代码,发现程序里有随机数的代码。也就是说,其实你做完9道题得出的结果图片,都是现成设置好的,只是随机配一张给你罢了。所谓的左右脑年龄其实是随机分配的数字,而并非是根据所出题目科学分析出来的结果。
这不过是之前朋友圈流行过的无数虚假测试中的又一例,它是以测试之名实现引流的目的。问题是,并不高明的“骗术”,网友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
这个虚假测试,利用的是网友们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我们的左右脑是分工的,有的人左脑发达,有的人右脑发达;并且这可以通过训练达成。
在1980年之前,科学家们对于大脑左右半球的了解也非常限。198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意外发现左右脑区功能不同、并由中间的胼胝体连结,也因此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自此,“左脑掌管逻辑语言,右脑掌管艺术和创造力”就被广为流传,并在一系列伪科学文章的宣传下深入人心。
按照左右脑优势理论的说法,大脑的左右两侧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思维类型,而且所有人的思维都会倾向于某一侧。左脑思维的人,被认为更擅长数字、逻辑推理、语言和分析;右脑思维的人,被认为对情绪表达、音乐、图像、直觉更敏感,他们更善于表达和创造。坊间还盛行这样一个说法,左撇子的人更聪明,是因为右脑掌控左手,大部分是左脑思维,而左撇子则是右脑思维云云。
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证明,虽然有左右脑之分,但左右脑分工的说法并不准确。2013年,美国犹他大学的神经学家发现,某一侧大脑并不能主导或影响个体人格特点。研究人员分析了1011个7岁到29岁之间的人在休息时的脑核磁共振成像,并对大脑活动和不同的大脑区域进行了监测和对比,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右脑或者左脑。而据多年从事脑研究的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介绍,人体大脑不存在左右分工的问题,从事比较复杂一点、高级一点的心理活动时,都是左右脑协同操作。这个说法目前也是科研界的普遍共识。
总而言之,左脑和右脑总是在协同工作,而不是单打独斗、厚此薄彼地“分工”。
撇开左右脑测试背后的谬论不说,不少网友之所以对测试结果深信不疑,就在于他们认为这个测试结果“蛮准的”“很符合自己的情况”。这的确引人好奇,朋友圈里流行的许多所谓的职业测试、性格测试、魅力指数测试,从科学和逻辑角度来说,都不成立,因为人类心理活动极为复杂,心理测验本是最忌绝对化的;不过,它们却都能给人一种“准确”的感觉。这种“准确”的感觉是怎么来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福勒效应,它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心理学现象。他给自己的学生做完一套人格测试题后,分发给学生告诉他的报告是“独一无二”的。其实每一份内容都一样的性格分析报告,他让学生以0至5分对报告的准确度进行打分。
分析报告的全文内容如下:
“你希望他人能喜欢并仰慕你。你倾向于对自己要求严格。你还有很多潜力尚未开发。虽然你的性格中有些缺陷,但你整体上可以想办法克服。你在与异性相处时遇到过困难和难题。在外人看来你显得自律稳重,但实际上内心却缺少安全感。
有时你对自己的决定有过严重疑虑。你更喜欢自由与转变,在受到限制和桎梏时会感到不悦。你以独立思考能力为傲,在没有满意证据之前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
你认为过于坦诚地向他人吐露心声是不明智的。有时你很外向、和蔼、容易相处,但有时你很内向、矜持、充满警惕。你的部分愿望不太实际。你人生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追求稳定。”
猜猜看,最终平均得分多少?4.26分!换言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份“独一无二”的报告说的是自己,可实际上它却是老师随便编造出来的。不要说是这些学生了,试想一下如果是手机屏幕前的你读到这段文字,你可能也会认为它“准确”地描述了你。
福勒借此实验描述了这样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因此,回头看那些测试结果的描述,都是一些大概念的、空泛的、模棱两可的论述,它不确切,也因此不可证伪,并且放诸四海而皆准。在福勒效应的作用下,网友轻易就上当了。
另外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点是,左右脑测试是在朋友圈里流行起来的,而不是微博等其他社交平台。朋友圈的存在,是如何助推这个测试的传播?
依照传播学理论,传播过程会有编码、传播、解码、分享几个环节,传播有传播主体,也有接受者,并非每个接受者都会转化为传播主体。但网络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来是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播只要轻轻一点击鼠标就可完成,简易便捷;二来,各种小程序的推出,让传播的内容具备了可参与性。就好比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我们转发到朋友圈,这是传播,但这仅仅触及到传播中的“解码、分享”,而不涉及“编码、传播”,因为文章不可更改;但朋友圈里的测试却不同,每个接受者都将得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测试结果,完成一次测试和分享,就意味着传播者重新完成了“编码、传播、解码、分享”这一系列过程。人们成为新的传播主体,更具主动性和参与性,更容易激起个体的参与欲望。
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属性,一方面有助于高效完成“编码、传播、解码、分享”的传播过程;另一方面,熟人社交,人们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因为害怕落伍和不合群,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容易被群体形塑,不少人为了表现得合群,会加入朋友圈里的各种热门“活动”。除此,各种测试给出的结论,往往是各种正向形容词的堆砌,分享这一测试结果,实际上也是一种含蓄的自我表扬,这迎合了人们的虚荣心理。
一言以蔽之,左右脑测试是无稽之谈,甚至可以说,网络上流行的那种做几道问题就得出报告的测试,大部分都是无稽之谈。对于类似测试,把它当做一种社交行为和社交游戏倒无不可,但如果真的相信了测试结论,还以此为指导,那可就误入歧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