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服务
把脉创新型医药企业 法律规划助力投资人
2017-11-07 03:48  浏览:216

医药健康产业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获得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本已经火爆的医药创业、健康产业投资市场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普遍叫好的产业中又有多少人赚到钱了?为什么很多项目叫好不叫座?为什么好好的项目突然死亡了呢?这就需要为企业、为项目把把脉了。

我们把医药健康企业分为传统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传统企业是药品、器械生产、物流、销售企业,医疗机构等,主要经营传统业务,具有稳态化的市场和清晰的盈利模式。另一类则是创新型企业,他们往往有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和渠道、创新的盈利模式,甚至是创造出新的需求。我们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对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型项目的法律评价与风险评估。

我们先来看几个创新型企业。

第一个、移动医疗公司。一些移动医疗公司拥有自己的挂号APP,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能够取得大医院、知名专家的号源,以此来吸引客户,发展用户,实际上就是看准了“挂号难”这块市场,当然还会插入增值服务。这类公司曾经一度火爆异常。然而,2016年1月,在广安门中医院一个女孩一声吼,怒斥号贩子,掀起了全国整治号贩子的热潮。紧跟着2016年3月份,北京市卫计委内部下发了《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对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清理工作的通知》,明令严禁医生与商业公司合作挂号、加号。这一招直指要害,很多移动医疗公司遭遇重创。

很多人感到委屈,我们是在为百姓缓解挂号问题啊,应该鼓励,为什么还会被封杀啊?其实这个问题国家早就定了调子。早在几年前国家就提出分级诊疗。 2015年9月8日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指出“分级诊疗的重点就是强基层”。这个意见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呢?它实际上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要把患者分流到基层,分流到当地。而我们的移动医疗公司却把原本挂不上号,到不了大医院看病的患者引导了大医院,这不是明摆着跟国家的方针政策唱反调吗?遭封杀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