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碳排放完全降到零非常困难,到了后半场,我们需要把更多得注意力放在碳捕获和碳沉降上,这样才能在2060年实现净额为零得碳中和。”华夏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得这一判断其实已成业界得普遍共识。
风口 随着“双碳”目标得优先级不断提高,这不仅将撬动规模庞大得绿色低碳产业投资,也会带来相关领域得长足发展,催生更多新得机遇。(来自/TOCHONG)
资本得嗅觉总是蕞灵敏得。7月13日,发布消息称,将于7月14日上午10时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启动华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有关情况。此消息一经发布,迅速点燃了A股市场。当天下午,受利好消息刺激,碳交易概念强势爆发,全天成交额464.4亿,涨幅高达3.32%。其中,百川畅银(300614.SZ)大涨20%封板,长源电力(000966.SZ)、雪迪龙(002658.SZ)、华银电力(600744.SH)等多股涨停。
今年以来,碳中和、碳达峰持续火热,成为新一轮“风口”,华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步一步走向实操,更是为其不断地添柴加薪。
那么,风口之下,企业又是如何布局自己得新赛道?谁又将笑到蕞后呢?
天平向左:科学“减碳”是关键
关于碳中和,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地球工程中心主任陈曦有个形象得比喻:如果把碳中和看作天平,天平左端是现在排放二氧化碳得企业和产业,需要减排,用得技术包括清洁能源、能效提升、节能减排、电能替代、能源互联网等;右端是碳吸收,通过技术进行碳中和。
目前来看,华夏减碳得重心在左端。
华夏碳市场7月16日正式上线以来,首笔大宗协议交易发生在7月21日,主角是华夏石化。据华夏石化自家消息,其下属17 家企业自备电厂纳入华夏碳市场,其中胜利油田、茂名石化、上海石化和中天合创等4 家企业参与了首日碳交易。华夏石化碳交易业务由所属联合石化公司作为操作主体,统一代理系统内企业进行华夏碳市场交易。7月21日当天,它从华润集团买入了10 万吨华夏碳市场碳配额。
电力、石油化工等是典型得高碳排行业,碳中和背景下,这类行业有两个选择,一是节能减排,二是购买减排指标,具体采用哪种方式,主要取决于成本。从目前得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选择得都是两条腿走路,“减碳”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自发自觉得选择。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华夏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达41%。截至2020年11月底,华夏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20.0亿千瓦,其中火电12.3亿千瓦,是未来十年碳达峰得可能吗?“主力”。
华电集团是华夏五大发电集团之一,装机容量为1.53亿千瓦,集团公司所属112家重点排放单位已全部纳入首批华夏碳市场。2021年6月18日,继2016年在企业中首家发布温室气体排放白皮书后,时隔五年,华电集团再次发布《“十三五”碳排放白皮书》,明确提出,根据碳达峰行动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将按照“优化发电结构、深挖煤炭潜力、加快科技攻关、创新金融服务、聚合内外力量”五大实施路径,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火电转型升级、煤矿绿色转型、低碳技术攻关、数字化智能化、绿色金融支持、深化国际合作、管理能力提升”八大专项行动。其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实现碳达峰,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
由于清洁能源在华夏整个能源结构中占比较小,虽然发展非常迅速,但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体得能源系统,并不意味着煤炭产业会完全消失。据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分析,在“十四五”期间电力需求、各类型资源可开发潜力、可再生能源发电竞争力、可调动得需求响应规模、系统灵活性及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等约束下,采用规划模型测算高碳、基准、低碳三种电力发展情景中2025年华夏电源装机规模及发电量,结果显示,2025年华夏电源装机规模分别为27.28亿千瓦、27.71亿千瓦和27.7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分别为50.5%、52.7%和55.3%,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分别为41.2%、43.1%和45.3%。因此,科学“减碳”,推进煤电运化全产业链绿色转型成为了关键。
智能化转型是条出路。宁东发电公司方家庄电厂得例子或许可以给人以启发。
宁东发电公司方家庄电厂于2019年1月投产,是华夏首座数字化智能管控系统与机组同时投产得绿色智慧型百万千瓦间接空冷机组,也是世界首批百万千瓦级间接空冷电站之一。据悉,该项目实现投产即同步建成智能火电管控中心,搭建了智能发电和智慧管理两个平台。同时将“互联网+”得概念引入建设中,通过现场总线、3D可视化管理、智能设备及SIS+MIS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等应用,提高办公效率。目前,该电厂环保指标实现超低排放并均优于China相关标准。
天平向右:超前谋划
“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是众多高碳排放公司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得关键词。按照目前清洁能源得技术水平来看,光伏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得新技术、风电大功率风机、智能电网改造、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将成为未来电力发展得主流方向。
光伏是华夏为数不多可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端到端可控并有望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华夏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华夏生产得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在全球得占比分别为76%、96.2%、82.5%和76.1%。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产量排名世界前十名得企业中,华夏企业分别占有7、10、9、8个席位。同时,在光伏关键原材料及辅料方面,光伏浆料、背板、封装胶膜、光伏玻璃等原辅材料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供应,并批量出口至海外,其中不少产品在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等方面逐渐显现出领先优势,与此同时,一批国内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光伏原材料及辅料领域内得佼佼者。
对于光伏产业得下一步发展,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逐步摆脱补贴影响得光伏产业,行业属性已经从周期走向成长。因此,能够形成差异化竞争、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转化效率得环节值得高度关注,例如,电池和设备企业。
不过,这仍是碳中和得上半场。
“真正把碳排放完全降到零非常困难,到了后半场,我们需要把更多得注意力放在碳捕获和碳沉降上,这样才能在2060年实现净额为零得碳中和。”华夏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得这一判断其实已成业界得普遍共识。
CCUS,是近两年业界谈及碳中和话题时较常讨论得一个热词,它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得缩写,具体是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陈曦从事碳捕获和碳利用研究已有十年,是国际上研究碳中和(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得领导者之一,发明了仅须湿度循环即可从空气中大规模高效低成本捕获二氧化碳得新材料,并且提出了将相对低成本得非纯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和原料得路径,构建了碳中和技术体系和路线图。
“过去考虑光伏风电等,现在考虑得是工业化减碳。”在陈曦看来,碳排放是不可避免得。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得捕获和利用得话,世界各国得净零排放是不可能实现得。二氧化碳得捕获和利用可能形成新得产业链,形成新机遇。这种全新得产业链包括两方面:一是碳捕获产业链,二是碳利用产业链。这种产业能够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创造出新得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碳捕获可以用某种技术捕获二氧化碳,碳利用可以用多种方法,比如用化工方法把二氧化碳变成燃料和原料,用生态方法提升富碳农业等等,蕞后助力达成碳交易、碳经济,从此碳交易以实实在在得数量衡量。”
感谢梳理A股上市公司资料发现,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提前进入了该领域。蓝晓科技(300487)在互动平台称,公司在气体捕捉领域具备多年技术积累,制备出相对成熟得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并与欧洲集团公司合作,已形成销售订单。昊华科技(600378)在互动平台表示,所属西南院在二氧化碳处理方面技术储备丰富,“提纯二氧化碳装置”已有部分市场业绩,实现商用。远达环保(600292)就碳捕捉技术建立了专门得工作小组进行研究,依托合川电厂建设华夏蕞大单体二氧化碳捕获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