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在清朝是皇后的住所,因为在黄城内的中轴线上,所以也叫做中宫。后世的皇帝直到雍正,才将这个规矩改了。坤宁宫自清朝初期,就有人在宫殿里杀猪。很多人会好奇,好好的皇宫杀猪为什么不在厨房,而在皇帝皇后的寝宫。
其实杀猪皇帝也不愿意,但是为了祭祀神明,只好如此。那时候的皇帝一直宣扬的口号是“满汉一家”。既然这样宣扬,那就只能照着中原的礼仪做,皇宫内祭祀的神不是别的就是“萨满”。
传说中主管天地万物的神,祭祀的时候会在早晚各杀两头猪,而且还要在坤宁内杀。煮肉会用三口锅,除了两口煮肉的,还有一口用来蒸切糕。一般婢女们会先猪用热酒灌进去,让猪烫的大叫起来,这样就说明神灵接受了祭品。
与此同时,女性会在旁边唱起祭词,弹奏琵琶。猪熟之后,会将肉切成方块形状,摆在桌子上,供神仙享用。在祭祀完之后,一般剩下来的肉会让大臣和侍卫分掉。每到五更天的时候,会有宫里的人进行呼喊,然后就会有人到坤宁宫领自己的肉。
进门后的人会在地上拿着一个毯子坐下来,拿出肉用手撕开吃,吃完之后将盘子送还给太监。当然这种祭祀也不是人人都能参加的,很多的时候都只有王工贵族才可以参加,侍卫一般是在小型的祭词,才可以分到肉。
到了清末,一些太监还用这肉,做起了生意,将宫中的肉偷偷运出来,卖给外面的饭馆赚钱,传统的砂锅白肉,就有人传言一开始用的是宫里的猪肉。
“萨满”其实并不是现代我们所想的宗教,而是一种类似巫术族群,他的传播是中国特有的巫文化。清朝宫廷祭祀属于一种民俗宗教,他是发源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流传十分广阔。清代没有把这个文化抛弃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学者认为他不抛弃的原因是凝聚民族的一种手段。
后来佛教道教开始盛行,慢慢的萨满开始消失,王室的大臣们害怕这会对满族文化进行冲击,就将这个信仰进行了系统化,典礼化,让这个文化保存到礼仪之中,永久流传下来。还编著了一本书,呈给了当时的皇帝,这种方法很好的将这个文化保留了下来,以至于至今还可以看到关于这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