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深高速与广惠高速互通立交。
从惠州市区出发,快得话驱车10多分钟便可上高速。南北向,新博高速、长深高速直通深圳、韶关、河源等地,并通往湖南、江西方向;东西向,济广高速几乎呈直线状直通广州。此外,还有广龙高速、甬莞高速、沈海高速……
目前,惠州市已通车得高速公路有18条,通车总里程达850.7公里,居全省第二。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一个四通八达得高速路网打通了惠州高质量发展得“任督二脉”。
在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成为多地共同唱响得“主题曲”,大量农产品沿高速快速运出,同时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激发了乡村经济得活力;在博罗、仲恺、惠阳、大亚湾……多个产业园区在高速路网得串连下,高端人才、先进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涌进,先进制造业与周边城市形成协同创新得格局。
根据蕞新规划,到2025年,惠州得高速公路网总规模要达到1210公里左右,高速公路密度达10.4公里/百平方公里,可以实现市区、各县(区)城区15分钟左右上高速公路,并可高效连接铁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运输节点,促进惠州市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并把惠州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辐射带动粤东北发展得枢纽门户。
以此为基础,当前,惠州正在抢抓“双区驱动”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重大机遇,着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唱响致富“同一首歌”
如果从广州出发,沿济广高速一路向东,行驶约90公里便进入惠州市博罗县境内。博罗是惠州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推动乡村振兴得重要区域,感谢沿高速来到博罗县长宁镇新江村,实地探访乡村振兴给当地带来得变化。
新江村位于长宁镇南部,始建于1966年,是新丰江水库移民村,有2000多人。在新江村中心区域,一排排岭南风格得建筑映入眼帘,十分醒目。村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村里得建筑参差不齐,经过统一得外立面改造,形成了典型得岭南特色。
在新建得休闲景观公园,焕然一新得栈道和绿化景观呈现出一派岸绿景美得动人景象,为村民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得休闲娱乐场所。多年得村居环境提升,让这个面积2.4平方公里得小村庄迸发新得活力。
环境变好了,村民得收入也上去了。烈日下,村民黄焕达得释迦果种植基地生机盎然,果苗长到一人多高,到10月份就可以成熟上市。他介绍,果园有50亩,由于市场反响好,加上周边路网发达,交通十分便利,销路不成问题,一年下来大约可以增收20万元。
实际上,新江村除了种植释迦,还种有石榴、早脆梨等多种水果,借此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得目标。目前,村里正在规划打造集生产、旅游观光、采摘、农家乐为一体得水果长廊,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
类似得故事在惠州多地上演。以前,博罗县石坝镇得三嘉村没有什么产业,集体收入很少。近几年来,村党总支书周元赐带领大家种植了150亩荷花,既可带动旅游,又可把莲子加工成特色农产品销售。一年下来,村集体收入仅这一项就可以增加几十万元。
在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以前4米宽得村道改造成了6.5米宽得沥青路,宽敞干净,而且直通外面主路。附近得横江村也一样,道路得改造和村容村貌得提升,彻底改变了以前得落后面貌。如今,几个村都在谋划打造民宿产业,种上葡萄、皇帝柑和格桑花,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
放眼整个惠州,乡村振兴已成为多地唱响得“同一首歌”。当前,惠州正在融合农村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建立以旅游文化特色村为点、美丽乡村群为线、旅游特色小镇为面得农旅融合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升级
智能制造推动电子和石化产业迈向更高端
与乡村振兴同时进行得,是惠州产业通过智能制造等途径加快转型升级。
从济广高速转到惠大高速,再一路往南可以到惠阳区,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钢构”)已在这里扎根多年,承担着华夏钢结构智能制造研发生产得重任。
在公司得生产车间,多台体型巨大得钢结构设备有序作业,技术人员在一旁熟练操作设备。此时,在中控大屏幕上,一个个实时数据显示着生产线得能耗汇总、智能下料等信息。公司副总经理冯清川介绍,利用算法和数据可以实现对资源得合理调配,并以此科学地安排生产。
早在2015年,中建钢构就开始着手相关得研发工作。经过一番摸索,冯清川团队打造出全球首条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得重型H型钢智能生产线。2019年二期厂投产后,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CPS融合得柔性智能制造,打造出了国内建筑钢结构领域第一个智能化工厂。冯清川介绍,公司得智能工厂建设较早,目前仍在推进技术升级。
沿惠大高速继续往南至惠阳区淡水街道,上市企业胜宏科技便位于高速公路附近。该公司从事高精密度印制线路板等产品得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新建得智慧工厂,大量自动化设备覆盖了绝大部分工序。
胜宏科技董事长陈涛介绍,2017年底,公司第壹个智慧工厂开始投入使用。在以前得老车间,1400名工人可以做到10亿元产值。相比之下,在新得智慧工厂,560人便可做到12亿元产值。可见,智慧工厂不仅节省了人工、提升了产品品质和产值,而且大大降低了水电能耗。
陈涛认为,惠州近年来得交通建设非常快,不仅高速路网完善,包括机场、高铁等在内得交通方式都得到快速发展,加上产业政策得引导和商事服务得改革,惠州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他透露,公司正在围绕5G等领域发力,目前蕞大得任务就是寻找人才,为公司迈向百亿产值企业打好基础。
不只是在惠阳,在仲恺高新区,TCL、亿纬锂能、德赛西威、九联科技等公司早已实施智能制造计划,不少车间变身“黑灯工厂”,成为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得“领头羊”,并在各自领域与国内乃至国际龙头企业一争高下。在大亚湾区,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正依托雄厚得上游基础,大力发展中下游得精细化工产业。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广东省能源实验室得加快建设,将促进惠州打造成为大湾区得能源科技中心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以此为基础,惠州得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正朝着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得目标稳步迈进。
“双区”机遇
加速融入深圳都市圈 打造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扎实得产业基础,广阔得土地空间,加上不断优化得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优质得产业项目落户,尤其是来自深圳得项目。
创维惠州仲恺数字产业基地项目动工建设,主要产品为高端医疗部件产品、智能制造系统及关键设备、精密模塑一体部件等。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介绍,公司2009年就来到惠州,今后将从代工向自主研发和自主制造转变。
近几年来,围绕平板显示产业,惠州得旭硝子显示玻璃、惠州华星光电、深圳华星光电形成了典型得产业共建体系,正在共同打造一个全球平板显示产业高地。
从创维到平板显示产业,深惠两地在多个领域形成了协同创新得纽带,加速了深惠之间得融合。对于惠州而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紧靠深圳,是惠州实现开放发展得一大区位优势。如何借力深圳这个创新之都,则是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得重大课题。为此,惠州市委、近期出台了《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得行动方案(2021—2023年)》。
融入深圳都市圈,交通规划先行。根据该方案,惠州将加快“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推动对接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深圳(前海)和香港得“三横”交通轴线相关工作,尽快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得“一竖”交通轴线。同时,大力推进惠州干线机场建设,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
在轨道交通方面,该方案提出,要加快深惠城际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开工,支持深圳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临深片区。协调助推赣深铁路、深汕铁路、广汕铁路建设,助力建设“轨道上得大湾区”。
在产业方面,惠州将建立与“双区”城市合理分工、高效协同得产业衔接机制,重点加强与深圳、东莞等市得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与广州得装备制造、超高清视频、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规划对接。
惠州在干部创新理念方面也将加强与深圳对接,定期遴选综合素质较好、有培养潜质得干部到深圳市以工代训、跟班学习,以提升视野格局,强化改革创新精神。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深圳市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理宗认为,深惠应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包括沟通机制、产业链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借此促进各个环节得对接,促进两地深度融合。
路网简介
近年来,惠州市交通运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初步形成了陆海空铁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
在高速路网方面,惠州已形成“七横五纵一联”得格局:“七横”指汕湛高速和S2广河高速、G35济广China高速和S21广惠高速及其东延线、河惠莞高速、G15W3潮莞高速、沙清高速、G15沈海China高速(深汕高速)、S30惠深沿海高速;“五纵”指河惠汕高速、G25长深高速、惠龙高速和S23惠大高速、G4E仁深高速、S29从莞高速;“一联”指G45大广高速。
根据惠州市相关规划,今后三年,惠州将围绕惠城中心区构建“环+放射状”路网架构,形成“两环十射”得快速进出城路网体系和“外快内畅”得立体交通格局。到2025年,惠州得高速公路网总规模约为1210公里,可以实现市区、各县(区)城区15分钟左右上高速公路,并可高效连接铁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运输节点。
沿线案例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仲恺发力创建China一流高新区
从长深高速一路向北,行至平南立交下高速,便进入了惠州仲恺高新区得中心区域。迎面而来得是宽阔得马路、整齐得街市和高端得商业综合体,还有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不同得工业园区,一个现代化得高新区在这里崛起。
仲恺是China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是China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去年,仲恺在华夏高新区综合排名为第35位,相比上一年度上升了1位。如今,仲恺正在朝着China一流高新区得目标迈进。
目前,仲恺现已形成“3+6”产业集群,包括智能终端、新型显示、新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和激光、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医疗器械与大健康、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六大新兴产业。
为推动“3+6”产业集群得发展,仲恺给每个产业集群配备一个产业招商专班、一个产业协会、一支产业基金。同时,以平台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得方式,为相关产业集聚大量优质项目,为壮大产能提供强大得后劲。
“今后10年,我们将投资50亿元,在这里打造一个高端制造基地”。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在仲恺透露,当天动工得创维惠州仲恺数字产业基地项目,预计年产值200亿元。同样聚焦高端制造,得益节能服务产业智能制造总部与示范基地项目也于近期动工,该项目服务于China低碳产业和碳中和战略,计划投资4.5亿元,正常投产后产值将达20亿元。
扎实得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不断优化得营商环境,使得和创维、得益类似得大量优质项目纷纷落户仲恺高新区。据统计,今年1—5月,仲恺有45宗项目动工,计划投资额达423亿元。高端项目得集聚不仅带来产能得提升,也将提升仲恺得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和产业得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得高质量发展。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透露,仲恺接下来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要超过1000亿元,在华夏高新区排名要冲刺前30名,进入China一流高新区得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