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家属必修课》患者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指标变化!
2017-09-04 17:25  浏览:191

化疗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

大家都知道,化疗是一种全身性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化疗除了能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之外,对于正常的细胞同样会造成损伤。而且,化疗的不良反应存在一个累积的过程,也就是说,化疗的时间越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不良反应越严重。

骨髓抑制是化疗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反应之一。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系统受到化疗药物影响,活性下降,导致患者血液中的血细胞不足。一般最早出现的是白细胞下降、然后依次是血小板下降、红血球下降等。


白细胞降低

正常成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为:(4.0~10.0)×109/L。

如果患者出现白细胞小于正常最低值(<4.0×109/L)则认为是患者出现了白细胞计数的减少。

一般出现白细胞降低都是发生在化疗后一周,这个时候,患者往往容易发生感染。血小板降低

血小板降低往往会导致淤血,血液不容凝集等。

当血小板降低到100×109/L时,患者的血液就会出现不容易凝固的情况。患者在采血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淤血,不小心磕到碰到,身上也容易出现淤青。

当血小板降低到小于50×109/L时,患者容易出现皮下的出血点,口腔牙龈出血等。

到血小板降低到小于20×109/L时,就会引起消化道和颅内的出血,或者出现黑便。


红细胞降低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主要是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提供氧气。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的浓度来判定患者而是否贫血。

我国血红蛋白正常标准:

成年男性Hb 120g/L,成年女性Hb 110g/L。

当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标准的时候,就算是贫血了,患者会感觉到气短、虚弱、眩晕、明显的乏力等。

有的患者情况危急的时候,血红蛋白可以低于 65g/L。骨髓抑制

患者一旦出现了骨髓抑制则可能出现发热,感染,出血,淤血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因此,临床上一般是每周都要做一次血液检查,及时发现身体的变化。而且我们还建议患者每天定时监测体温,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