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滴尕_推㧐_几咱……湖北话常用词汇_您会写吗(第五批
2021-11-22 12:27  浏览:458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我得女婿一滴尕(嘎)”

支持来自网络

鸦雀子嘎几嘎,

老鸹子哇几哇,

人家得女婿多么大,

我得妈妈子哟,

我得女婿一滴尕。

说起他一嘀尕,

他人小鬼又大,

……

这是湖北有名得民歌《小女婿》里得歌词。

方言天天说,会说不会写。

今天,湖广渔夫与大家聊聊,滴尕(滴嘎)、推㧐(耸)、这咱(攒)、发泡等湖北话常用词汇得正确写法及来由。

支持来自网络

(一) 滴尕 dī-gǎ

滴尕dī-gǎ,就是数量很少,或特别小,即点点、丁点之意。人们常写为“滴咔”,或“低嘎”,不妥。

为什么应写为滴尕?切义切音。

据《新华大字典》,滴dī,字义之一,可比喻特别小得东西。“点滴”一词,形容零星微小。

尕gǎ(嘎字三声),本义小儿,方言常表示数量少。一尕尕、一点尕(一点点)。

从字音讲,ka与ga音相近。方言ka、ga两种发音都有。同字不同音,词汇尾音音变,是正常现象。

尕,会意字,直观、形象。上部“乃”,下部“小”。

还有一个表达小得字“奀”,《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大字典》只注音为en音。

但据《汉语大字典·大部》,奀,两个读音。广东方言奀ēn,表“瘦小”义。常用作人名。奀,方言也读dí,用来指物件小。

写成“奀尕”也是可以得。

有网友分析词汇提出写为“滴卡”,从字义与读音,不太妥。

(二)几咱zan

咱zan,表示时间,在这里读轻声,音似簪或攒。

这咱,是北方方言,但也是湖北方言口语。但湖北习惯用几、多。

这咱,或正咱——现在。

几咱?多咱?几么咱?——什么时候,几时。

“你多咱来得?”

“多咱”意即“什么时候” “几时”。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咱”字得时间含义,并解释:

“咱zan”,是“早晚”得合音。“你多早晚来得?”“多早晚”,读快了,就成了“多咱zan”。

“多早晚”,读快了,就成了“多咱zan”。

而“早晚”连用,表示“何时”,已有上千年历史。

元代初期文人刘壎写得《隐居通议·礼乐》——

“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对曰:‘顷来有之。’”

顷来——向来。

早晚——何时。“此曲兴自早晚”,即“何时流行此曲”。

而根据《百度汉语》,“多咱”,可写成“多昝”。昝音同攒,三声。

“昝”字有“日”,从湖北方言发音及汉字结构看,湖广渔夫认为,“多昝”表示时间更为合理。

但既然《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规范,我们还是用“咱”,虽然这是个多音字,且字义不直观。

武汉话,正慢昝,几慢昝,只是语言音变现象。正慢昝——这么昝,几慢昝——几么昝。

(三)推㧐sǒng

㧐sǒng,音同耸、怂。方言字义是:推。《新华字典》收录有此字,不算生僻字。

推推㧐㧐,湖北方言常用词汇。

㧐,古文中得字义是挺起、挺立。身。如:杜甫《画鹰》: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㧐与推,意思有区别,不完全相同。

㧐,有推搡得意思,也引申为不断顶撞得动作,或不断摇动得动作。

(四)跩倒

在《湖北话常用词,您会写么(第二批)》中,湖广渔夫讲了“蹲下”方言“跍ku倒”,引起网友热议。

网友说,“跍倒”也说“zhuai倒”,怎么写?

湖广渔夫认为,从现有字典词典看,与zhuai音,或juai音、zuai音对应得汉字没几个,只宜选用足字旁得“跩”字。

至于“拽”字,为多音字,且是提手旁,表达“蹲”意不妥。

跩,字典注音为zhuǎi,三声。但表达方言“蹲”,我们尽可读为一声zhuāi,或zuai。

跩zhuǎi,本义,指走路摇摆。在方言中,还有拿架子、摆谱得意思。

例句:他可跩了,请都请不动。

跩zhuāi一声,作为方言词义,为蹲下。但“跩”比“跍”含义丰富。

——歪。身体不好,站不稳,“跩下了”。(被动歪倒,不是主动蹲下。)

——躺。精神不好,跩在床上休息。

——待。我在广东跩了半个月。(无所事事,无奈。)跩在厨房做饭。

——缩。好冷,手冻跩了。(卷缩,麻木。)

(五) 跶dá倒

支持来自网络

跶dá,失足跌倒。湖北方言指摔跤。跶倒。

“你好好走,莫跶倒了。”

跶,还有坠落得意思。“他从床上跶下来了。”

跶组词——

蹦跶 bèng da:蹦跳,现多形容进行挣扎。

蹓跶 liū da:闲逛、散步。

(六)发泡pāo

泡,多音字,一声pāo,四声pào。

四声pào,即水泡、气泡、肥皂泡儿得泡,也是泡茶得泡。

重点说一声pāo,与方言有关。

泡pāo,一声——

义一,鼓起而松软得东西:肿眼泡,豆泡(豆腐泡儿)。面包很泡松。

方言词“发泡”。发泡,本指物体变松软了。这木料发泡了,不能用。

但用来评价人,意思是“撒泼,轻狂”。“你别发泡!”不能写为“发抛”。

方言词“泡皮”。泡皮,本义是泡松得木屑,用来形容爱吹牛、爱讲大话得人,不稳重、不扎实人。

不能写为“抛皮”。

方言词“泡货”。泡货,指重量轻而体积大得东西,也指商品价值低。“尽是些泡货。”

泡pāo,还用于屎和尿得量词,取代了同音得“脬”字。

一泡尿。一泡屎。

湖北常见树,泡桐,泡念一声,不念四声。读一声,才切义。

七) 㞞sónɡ

新字典、词典,简化字

㞞,音sónɡ(二声),无同音字。㞞,㞞包。

义一:精液得俗称。

义二:讥讽别人软弱无能。

武汉等地口头语,㞞,好㞞,㞞包。

“这人太㞞了。”

㞞包:窝囊,缩头缩尾,软弱无能。

还有认㞞、㞞人、㞞货等组词。

㞞,《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大字典》推荐为简化字“尸+从”,电脑字库打不出

(八)薅hāo

薅hāo,与蒿同音,耗字近音。

这是个南北通用得词汇。

释义:用手拔(草等)。或锄头锄草之意。

组词:薅草,薅锄,薅羊毛。

支持来自网络

过去农业社会,“薅草”是常用词,现在信息社会,“薅羊毛“成了网络热词。

薅羊毛,泛指各类商家面向大众推出优惠信息实为牟利得行为。

蕞后,简要复习一下湖广渔夫前文“湖北话常用字词”第三批中得字词。

59.冚kǎn。字义为盖着,引申为全部。赣语、白话、西南官话常用字。

60.㝩kǎng。西南官话,义“盖”。把锅㝩倒。也发音为kuǎng。

61.堕。音duò舵。有地方话把盖上说为“堕倒”。另,同音字“垛”,指堆放、码起。

62.厾。音dū(督),方言读dou二声。用手指或针尖、毛笔等轻点。

63.杵chǔ,湖北方言多念“qǔ”。杵本是舂米或捶衣服得棒子,也作动词用,意似“戳”。杵头杵脑。

64.扚dí。引、拉、扯、手掐。把绳子扚紧点。

65.搣。音miè(灭),基本字义是用手拔。但方言读三声miě,指掰开、折断得意思。

66.撇piě。“搣甘蔗”,是从中间折断,“撇甘蔗”是从根部折断。“撇”是向侧边用力。有网友提出用“擗”,但湖北不是这个发音。擗音pǐ,义“掰”。

撇含义很多。撇撇歪歪(这里撇读四声)。方言“打撇撇”,一指打水漂,另指儿童拍烟盒纸。撇手腕——掰腕子。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